紅樓穿越記132:春闈風雲
大雍朝的京城,冬雪未融,西北邊關的戰火卻燒得人心惶惶。
南安王金鏢被俘,賈珍陣亡,戰報如刀,割得紫禁城內外一片肅殺。
三年一度的春闈會試,卻也如期而至。
************** 貢院外,舉子們裹著尚稱厚重的春衫,面色凝重,低聲議論著邊疆的危局,往日的談笑風生早已無影無蹤。 ***** 紫禁城內,大雍帝幾日來食不下咽,夜不能寐。
西北戰事連連失利,朝中無人敢掛帥出征,這份沉重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
他召來主考官與閱卷官,語氣嚴肅:
「國難當頭,朕不求辭藻華麗,只求經世濟民之才!此次會試,務必選出能為國分憂之人,不看文辭華美,能利國利民為重者,皆可破格錄用!」 這道口諭如驚雷炸響,主考官們心領神會,考題直指時局:「論西北邊患應對之策」。
這不僅是一場考試,更是一場關乎國運的選拔。 ****** 貢院內,舉子們埋首案前,筆墨飛舞。
林象池,林黛玉的堂叔,雖學識淵博,但也落榜了兩次。 他凝神細思,提筆寫下:
「孫子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數千言策論,從現在的財政、兵制到外交,條理分明。
他提出強化後勤、推行屯田養兵,字裡行間無半點空談,直指實用之法,只是實行起來,耗時需久。
盧景煥,書香世家出身,博覽群書。
他的策論引經據典,氣勢恢宏,主張以儒家仁義為本,輔以法家鐵腕,整頓吏治,團結民心,實現「上下同心,共赴國難」。
他的文章如珠玉落盤,令人歎服。
顧懷遠,家境貧寒,卻勤奮好學。他深知民生疾苦,策論中強調減稅安民、開墾荒地,以穩後方、強兵源。
他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句句切中要害。
沈墨軒,江南才子,文采斐然。他提出利用漕運調配物資,加強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貿易,以經濟手段分化敵人,達「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妙效。
他的策論新穎靈動,令人耳目一新。
衛若蘭,將門之後,文武兼備。他將兵法融入策論,主張「先禮後兵,以逸待勞」,詳細分析哇拉騎兵戰術,提出「誘敵深入,斷其補給」的奇襲之策,文風兼具豪邁與精細。 魏修然,沉穩內斂,思慮周全。他的策論強調「內修外攘」,建議嚴查貪腐、整肅吏治,提升朝廷公信力,以強內政應對外患,文章嚴謹而深邃。
........數萬篇考生的文章,在幾十位閱卷考官的眼底下,一一閃過。
************** 會試放榜之日,貢院外人山人海。
金榜貼出,盧景煥以恢宏大氣的策論奪魁,名列第一;
顧懷遠憑樸實實用的文章位居第二;
蕭子澄以兵法見長,摘得第三。
沈墨軒與魏修然也名列前十,這些才子,一時風頭無兩。
林象池在榜單前尋了許久,終於找到自己的名字......會試第一三七名。
雖非前茅,但對他這位苦讀半生的舉子而言,已是莫大榮光。
他強抑激動,緩步離開貢院,迫不及待地趕回家報喜。
************** 林府內,顧氏正在佛堂捻珠祈福。聽到丈夫的腳步聲,她抬頭一看,林象池滿面紅光,手中攥著喜報。
「夫人,我考中了!第一百三十七名!」
顧氏手中佛珠險些落地,淚水奪眶而出,連聲道:「夫君,您終於熬出頭了!」 他們的幼子林松聽到消息,興奮地繞著父親跑圈,嚷道:
「爹爹是進士!爹爹真厲害!」
林府上下,頓時沉浸在一片喜氣中。
******
喜訊傳來,稻香村內,林黛玉正在寫稿。
紫鵑急匆匆推門而入,滿臉喜色:「姑娘,林世叔考中了!會試第一百三十七名!」 黛玉聞言,畫筆一頓,接過紫鵑遞來的紙條,見打探之人歪歪斜斜的「林象池中一三七」赫然入目,眼中閃過欣喜。 自父親去世,她與林氏一族分離多年,及笄時,林象池夫婦入京,幫她主持,對她多有照顧。 如今堂叔金榜題名,她心頭一暖,彷彿也分擔了這份榮光。 「這是大喜事。」黛玉輕聲道,嘴角揚起一抹笑意。
「池叔學識淵博,定能為國效力。」 紫鵑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深思:「聽說皇上重視實用之才,林世叔這次中榜,或許對林家、對姑娘,都有助益呢!」 ****** 春闈落幕,殿試即將到來。
新科進士將在金鑾殿上接受皇帝親試,爭奪狀元、榜眼、探花的榮耀。 坤寧宮內,大雍帝與皇后、賢德妃元春、林妃、苗妃密談,氣氛凝重。 「西北戰事膠著,朕心甚憂。」
大雍帝沉聲道,「殿試之策論,務必要選出能化解國難的真才。若有人能獻奇謀妙計,力挽狂瀾,朕定破格提拔,入一甲!」 此言一出,宮中妃嬪各懷心思。 皇后暗想,若有新科進士為娘家爭光,必能鞏固地位。 元春則念及賈府,若有熟識之人進入一甲,對家族復興大有裨益。 林妃與苗妃也各自盤算,紛紛派心腹傳話,囑咐娘家拉攏有潛力的進士。 一時間,京城暗流湧動。
新科進士們,尤其是盧景煥、顧懷遠、蕭子澄等人,成了各方勢力爭相結交的對象。 殿試前的這段時日,表面平靜,實則風雲詭譎,每個人都為前程與國運默默籌謀。
************** 林象池在家中,黛玉紫鵑前來賀喜,望著侄女與兒子,心中燃起一團希望。 他知道,殿試將是更大的挑戰,但這一刻,他只想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喜悅。
卻聽門房老孟來報:
「黔國長公主府有請帖送來」。
待續

寫請帖的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