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觀世音菩薩的得道日,
也是師父離開的日子。
我跟著阿姨們去參拜,車上、路上、等待的每個過程,
我們有時聊,有時靜靜地聽對方說。
因為早到,我和阿姨們一起跑了佛堂、蓮華寺、吃了寺廟麻糬、聽誦經、見裊裊煙、聽眾人稀稀疏疏交談聲。
.
師父與我有緣,引了門路,開了扇窗。但不是在兒時每次與他碰面時,反倒是自己發現人生終有自己跨不過的坎、控制不了的事。
也有僧人曾跟我說這是業力,白話說,是你的心、意識(今生業力)、潛意識(累世業力)、集體潛意識正在控制你,於是我漸漸體會「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但「業隨身」聽起來有些悲觀與距離感,但其實就是我們要試著 #跳脫慣性,改變心態與思維,才能突破。
新的習慣建立不易,因為壞習慣還跟著我們。我們花一輩子去與之抗衡是個必須的過程。
有時在TRY & ERROR 中試驗,我們像科學實驗家;有時使用不同的道具、與不同的人合作,我們像遊戲玩家。
.
相信世間中無形的力量冥冥之中推進我們、指引我們。
慶幸的是,我們有機會來這趟旅程,體驗生命。
但我們也試著讓「內心的苦難增長我們的智慧、生活的苦難增進我們的福報。」
比如,每次流言來時,仍覺得好煩燥;每次他人頤指氣使時,仍覺得好想反駁;每次不順己心事來時,仍覺得踢到一堆障礙物;每次小孩不聽大人話時,我也很想捏自己一把,告訴自己冷靜。
但生於其中,何其容易。
.
昨日靜靜在釋迦牟尼佛面前合掌訴說心事,也與觀世音菩薩說說近況時,只求培養「承受」的力量,搞定自己即可,能承受就能緩、就能靜、就能思、就能行。
康永哥曾說:「活著,不是看我們多能揍人,而是看我們多能挨揍啊。」 #生活總是閃我們耳光,那 #揉揉臉深吸吐氣,問問自己下一步怎麼走?
沒答案時,就是一句:嘿,好吧,船到橋頭自然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