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下,每當老師上課,生為學生,我充滿著尊敬,會聆聽想知道的、有興趣的,但也經常厭倦不愛的科目。
但一到放榜時刻,紅紅的榜單總貼在學校顯眼處、補習班,考試的成績彷彿定義了一個孩子的努力與價值,這是讓人挫折的,榜單不是綁架人心的工具。
學習不應該由分數、名次與學校來定義。
身長在台灣或是亞洲國家,我們無法跳脫這樣的風氣,但我希望我曾經經歷過的迷茫與挫敗,能讓孩子知道那些眼光不必要。路不是只有一條。
我們真的不是要贏過誰,而是贏過自己。
很多孩子考上名校了,卻也不是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而我也是那位在追逐名校中跑了好幾年的人,出了社會以後,我才明白,學習正要開始,而且心理的韌性大過一切,任何特質都可以職場上找到定位。
我身旁有很多優秀的朋友與同事,來自各個名校,素質都很好,但我也不乏遇過來自名校,用計較與比較,使盡各種手段來鬥垮對手的人。因此,我個人單純認為,名校只是個迷思,重要的還是這個人的特質、優勢、天賦或是可以培養的方向。
未來太近也太遠,我們不會有標準答案,只能讓孩子知道自己要保有學習的動機,懂得解決問題,自我管理,還有能具備隨時跌掉又爬起來的能力。
學歷是暫時的,經驗是長期累積的,人生很長,能看的風景很多,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或是可以回饋社會的地方,可能比一時的紅榜單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