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但財富,終究是為了生存資源。不如說,財富就是生存資源。如果全球大旱,莊稼絕收,到時候麵包的價錢可能比金子還貴,那金子就不是財富,麵包才是。也就是現在這個社會,才會把車子這種非必要的東西拿來當財富。不過,既然財富都那麼多了,為什麼還要追逐呢?
這種慾望,引發了犯罪,戰爭,以及一切的罪惡。很大一部分的罪惡,都是因為對財富的渴望。人想要錢,所以去搶銀行;國家想要資源,所以發動戰爭。然而這種資源是足以分享的,就是貪念導致人不願意分享,不願意進入大同社會。
對,不是不能,是不願意。要是真的進入大同社會了,那些富人,當權者,壓榨誰去?
但人作為一個生物,其最本真的目的,就是活著。活著就是目的,活著就是意義,或者說根本沒有意義,只是活著。那這種情況下,人真的需要這以外的東西嗎?在2000大卡以外的東西,到底是人的需要,還是人想要呢?
可能有人說人是有精神需要的,不能把人當成單純的動物看待。可這不就是想的定義嗎?這是必須的嗎?現代人沒了網絡就要死的樣子,古人不也是這麼過來的?這不是需要,是慾望。而慾望也不是一無是處,現代資本主義,以及其所帶來的財富,都是這麼來的。有人要記錄下來信息,於是就有了文字;歐洲人想找香料,於是就有了地理大發現;有人要實現電腦間的自由通訊,於是就有了互聯網。所以慾望是禁不得的,他是人類文明的推動器。
重點不在於禁止慾望,因為禁止不了。美國禁酒令不但沒有成功禁酒,更是催生了芝加哥和紐約的黑幫,在恢復以後也回不去了。重要的是壓制慾望,抑制多餘的邪淫。
慾望會帶來痛苦。我想變有錢,卻總是炒股失敗,升職也無望,我很痛苦;我想交女朋友,卻連女人的手都只牽過自己媽的,我很痛苦。我想長生不老,結果煉出來的丹藥一個個重金屬超標,我很痛苦。而且追求的整個過程,工作,養生什麼的,絕大部分情況下都很痛苦。所以,慾望就是痛苦的源泉。
要脫離痛苦,離苦得樂,就要放下慾望,放下執著,回歸本性。古希臘有個人叫第歐跟尼,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哲學家。他通常只帶著一個木桶,一根橄欖木棍,一個麵包袋,沒了。他覺得德行比財富重要,當亞歷山大大帝來找他的時候,他冷冷地說了一句:不要擋住我的陽光。這種逍遙,連亞歷山大大帝都羨慕,直言:如果我不是亞歷山大,我願為第歐跟尼。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除了那兩千大卡,是用來維持生命的以外,其餘的一切都是非必要的,都不應該成為障礙。就連那兩千大卡,都是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而不應該成為煩惱。二十一世紀了。還滿足不了幾萬年前就存在的需求嗎?活得逍遙一點,暫時拋除「人性」,回歸自然,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