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在投資的路上往往會有不同的"點"考驗著我們。在此提出幾點供讀者參考,希望看完本文後,你在投資路上能少付點高額代價與多些成就。
頻繁檢視投資組合
人們剛投入資金時會常常察看自己投資的結果如何。心情與想法隨著數字高低起伏整日放不下。「展望理論」指出,資產下跌產生損失帶來的痛苦程度是上漲產生利得時帶來的快樂的2.5倍。投資人往往會有「短視的損失趨避」的反應行為,短期損失會放大負面情緒。畢竟,損失的負面效應是利得正面效應的2.5倍。
投資人應該將眼光放遠,不要過於頻繁地檢視股票表現。避免因下跌而不願承受短期風險將持股賣出或更換標的。長期持有股票通常能帶來正面效果,因為股價的長期趨勢是上升的。
過度自信與短視近利
另一方面,過度自信會妨礙長期投資。在享受股票長期高額報酬時,投資人需警惕自己是否有過度自信;認為自己很有預測市場漲跌的能力。當市場大漲時覺得已漲很多接近高點急於賣出,下跌時覺得超跌了願意逢低加碼,造成整個市場交易量與價格波動加劇過大。不過度自信的人則相信市場價格效率,傾向長期持有與風險承受能力,不受短期波動影響,持有期間也不做短線交易從而享受長期上漲帶來的報酬。
短視近利使投資人,不願持有長期股票導致需求低於理論也使股票價格被低估。因此,要能克服心魔並認識到短期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是正常的。堅持被動式的投資與長期持有是關鍵,就能享受股市長期帶來的高收益。
資金投入的猶疑
人們常常喜歡預測市場,希望能夠低買高賣;使得當投資者獲得一筆資金時要立刻全部投入市場的論點而不論當下的高低點最好要,違反了我們人性喜歡預測市場的本能。儘管許多研究資料早已顯示,單筆投入(ALL-IN)比起定期定額持續投入市場,長期下來獲得的報酬更高。然而,人性情感上往往難以接受這一點。不過,退一步採用定期定額還是比資金不投入市場要好得多。
擇時投入
德國投資教父安德烈·托斯科蘭尼曾說過:當小麥價格下跌時,沒有小麥的人在價格上漲時也不會有小麥。對於缺乏自制力的投資者來說,頻繁猜測市場方向是一個陷阱。即使偶爾避開市場下跌,但最終仍會錯失市場長期上漲的趨勢而蒙受損失。只要錯過幾次股市的大漲日,最終的報酬率就會遠低於長期持有者。
長時間的股市資料顯示,市場多頭的時間和漲幅遠大於空頭。因此,留在市場雖然躲不過大跌,但只要不出場並留在市場便能抓住更多的大漲也跟上市場長期向上的趨勢。結果顯示,堅持留在市場的長期收益比頻繁交易短線投機者要好得多。所以,對於缺乏自制力又沒有資訊優勢的投資者(尤其是一般散戶),長期買進是最佳策略並找到適合自己的自我控制機制(譬如:可以考慮刪掉手機裡的股市交易APP或將APP設定交易機制與主動警告話語等)。
著名經理人彼得林區曾指出假設有兩位投資人在1965到1995年中每年固定投入一筆資金到市場。其中一位總能買在最低點(最會擇時進場),年化報酬率平均為11.7%;另一位則總是買在最高點(不會選時並且最倒楣),年化平均報酬率為10.6%。30年下來兩者相差僅1.1%。可見擇時並非關鍵點。因此,投資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擇時進出的能力而在於留在市場的耐力。
投資 再等等
有人說,投資最好的時間有兩個,一個是20年前,另一個就是現在。再一次告訴大家,不論你是年輕剛畢業的小資族、中年三明治每天忙著團團轉的上班族還是剛已屆齡的退休族…等,只要還沒開始投資而徬徨不以者,都請先冷靜下來,不要對過去沒有採取行動感到懊悔與感嘆"要是我能早一點認識你該有多好! 要是我能早一點看到這篇文章該有多好! ”。 請停止這些想法並即刻起身行動,「現在」永遠是投資的最佳時刻。Just Do It! NOW! (現在就開始入市場-- 指數型ETF)
別忘了,我們前面文章提過,美國股神巴菲特99%的資產是在他50歲之後才累積取得的。如果你現在50歲,在40年後你也可以像巴菲特現在90幾歲時擁有99%的資產一樣(資產複利的報酬--前面文章有提到請參考。當然,最重要前提請注重保養身體好好活到90歲以上)。所以,再說一次:「不要猶豫,就是現在,立即行動」。投資,任何時候開始投資都不嫌晚,最重要的是立即開始行動。(因為很重要,所以一再重複!)
隱藏的風險
台灣已於2018年成為高齡社會,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持續提高,預計2039年突破30%,2070年達到43.6%。因為台灣人越來越長壽,老年人口增多,所以「少子化」和「長壽」都是退休危機。2023年,台灣的生育率降到1.0X,可能是全球倒數算來甚至最低。並且從2020年開始,台灣每年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當年的出生人數。這告訴我們,現代的人不論你幾歲已不能再想依賴孩子來提供未來的經濟支出,必須靠自己投資來獲得被動收入。長壽的風險在於儲蓄太少、退休太早、花費太快,導致有限的財富用盡時卻仍活著。
目前台灣勞工的退休基金操作大約是50%投入股票和50%投入債券,每年平均報酬率約5.x%左右。但根據長壽所可能帶來的風險,我們無法寄望任何靠山(早晚都很可能倒閉/破產)而只能靠自己,這樣獨立想法與行動會比只靠政府保守的操作,更能使自己未來樂齡生活更有保障更可靠。此時不妨我們應該更積極地做資產配置,例如將自願提撥所提繳的金額拿來自己操作,譬如可將股票和債券比例改為8比2,這樣長期30~40年下來平均報酬率可能達到7.5%以上。這績效獲利應對自己未來退休更可靠更有保障。
還是同樣觀念的呼籲:想安然退休,請立刻啟動投資計畫。最後,要記住時間的寶貴與一次性無法返回,任何時間開始都是最好的投資時間,最怕一直拖延不開始。
只要-簡單與相信
正確的投資理財策略包括理財和資本配置。首先根據個人需求決定預備現金留用和可投入市場資本的比例。接著當資金準備投入時,決定要投資於股票、債券和房地產等各資產項目所占比例進行配置。然後留在市場並長期持有。
巴菲特曾說: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也無用。因此,最重要的是有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和行動。讓自己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正確的投資理財)才是給自己最可靠又正確的保障。我們過去一直建議的投資就是把資金投入指數型ETF(包括:股票與債劵/台灣與海外市場),就是把整個股海買下來。當自己成為那些最會賺錢的大型上市公司股東後,就讓那些最有能力的資本家們和他們公司的專業員工們為我們工作,接著我們只需等待股市上漲與複利報酬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