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四與週五我並未更新文章,原因是在老家有些事情需要處理,於是便回了一趟南投竹山。這趟回鄉之旅,雖然是為了解決家中事務,但也讓我重新走訪了許多童年的記憶與在地的文化景點,感觸頗深。
竹山,顧名思義,以竹聞名。早年山上竹林遍佈,竹子、竹筍一度是主要經濟作物。如果你曾到過日本嵐山看過那片著名的竹林,我可以大膽地說——竹山山上的竹林壯觀程度絕對不遜色,甚至更多了一份原始與蒼勁。這不是誇張,而是我曾親眼見過兩地,留下的深刻對比。
然而隨著時代演變,竹子的經濟價值逐漸下滑,開採困難也讓農民轉向其他經濟作物。如今,大部分的山區已轉種茶葉,尤其是八卦茶園的景致,層層疊疊的綠意令人印象深刻,已成為不少遊客到竹山的必訪景點。
竹林之外,街景的轉變與一座馬祖廟
與山區的蓊鬱相比,竹山鎮上的街景就顯得平凡許多。小鎮沒有火車站,也少了交通樞紐的發展紅利,因此比起南投其他地區,相對保守與緩慢。
但也正因如此,竹山還保有一些安靜質樸的角落,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是此次特地前往的地方,就是—連興宮。


連興宮是座馬祖廟,這點讓我起初感到非常意外。畢竟馬祖信仰多半與海有關,而竹山作為台灣內陸最深的城鎮之一,與海岸線幾乎完全無緣,怎麼會敬奉馬祖呢?
這個疑問,似乎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能回答,但“連興”這個名字倒是有由來可循。清朝時期,當地為「沙連堡」行政區,而“連興”即是取其意—「沙連堡興旺」之意,作為在地信仰中心的象徵。
竹編媽祖與竹排碑的地方記憶
連興宮最特別的地方,是宮前擺放的一尊竹編媽祖像。這尊媽祖全身用竹子編織而成,極具地方意象與藝術價值。竹山過去以竹為生,竹編技藝也一度盛行,而這尊竹媽祖,便是將傳統產業與宗教信仰巧妙結合的展現。

此外,廟旁還有幾塊「竹排船伕碑」,這些石碑是當年運送竹材的歷史見證。早年,竹子需靠溪流運輸,但也容易遭竊,於是便對運輸設下規定並收取費用,碑文就是當年政府公告與紀錄的憑據。如今它們默默立於廟旁,看似不起眼,卻藏著整個地方的經濟記憶與勞動史。


連興宮雖歷經多次修建,如今看起來頗為新穎,周遭街道也現代化許多,已難窺見當年清朝的原貌。但這裡,仍是竹山唯一登錄的古蹟,是城市裡少數還能觸碰歷史的所在。
一段不變的童年回憶
說到竹山,我最深刻的回憶並非寺廟,而是山上的竹林。小時候過年回鄉,總愛坐在祖厝門前,靜靜聽著風穿過竹林發出的沙沙聲,那種自然的旋律,是童年最純淨的配樂。而竹筒飯的香味、山上泥土的味道,也都深藏在我的記憶中。
這些年來,山林多了民宿與露營區,商業氣息逐漸進駐,茶葉取代了竹子的主導地位。但對我而言,不論山上的景致如何改變,連興宮始終如一地矗立於鎮中,是那段不曾變過的時光座標。

結語:從竹山看生活的變與不變
回老家不只是解決事情,更像是一場內心的重整。當我站在連興宮前,看著竹編媽祖與石碑,腦中浮現的是童年的畫面,也是地方文化與歷史的交錯。我曾經以為,喜歡的是大海,是無垠的海灘與浪聲。但如今我才發現,原來自己心裡,藏著的還有竹林間那一聲聲熟悉的風。
人生總在變化,但某些地方,某些記憶,是穩穩駐足的。這次回鄉,也許就是提醒我:不論我們追求多自由的生活,總要記得,那個讓我們成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