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我經常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疲憊。不是身體的疲憊,而是那種心理上的「格格不入」,一種價值觀上的深層抽離。網路上的聲音愈來愈快,立場愈來愈鮮明,話語愈來愈尖銳。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說不出話來,不是因為沒意見,而是因為有太多意見卻無處安放。
每一次滑手機,都是一次撞牆
我看到很多人談論開放式關係、流動的價值、即時的快樂。我不是無法理解,但我發現我無法自然地點頭。 我相信關係裡還有一種深層的責任感,而不是「喜歡就靠近,膩了就退開」的自由。 當這樣的信念被描繪成過時或保守,我不禁自問:
「難道是我太舊了?還是我不夠『開放』?」
也許不是。我只是還相信一些需要時間才能長出的東西:信任、承諾、穩定。

政治的聲音,也讓人疲乏
最近的選舉結果讓我有些低落。不是因為誰贏誰輸,而是我支持的價值觀,似乎在大環境裡被冷落了。當我看到周圍的朋友、家人、鄰居,都站在另一邊的時候,那種孤單非常具體—就像你站在一個廣場,卻沒有一個人願意走近你。我不想吵架,也不想辯論,只是感覺自己像是選擇了一條更寂寞的路。
不是因為對,而是因為我還想相信
我想清楚了,我的不舒服不是因為別人錯了,而是因為我還「想相信」某些價值,而這個世界不再鼓勵相信。相信關係是可以經營的、相信社會應該有公平、相信價值觀不該只看當下流量與熱度。我知道這些相信不一定會贏,但我還是願意保留它們。即使暫時孤單,即使不被鼓掌。
與其辯論,不如保留沉默中的力量
這篇文章不為了說服誰,也不想站上任何高地。只是想留下一個痕跡,告訴自己:
「我不是落後,我只是選擇用自己的步調活著。」
「我不是不開放,我只是選擇用心生活,而不是用趨勢生活。」
如果你也感到格格不入
或許你也像我一樣,對這個世界的聲音感到疲憊,對價值觀的撕裂感到迷惘。我想告訴你,你不孤單。沉默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溫柔的堅持。你不一定要發聲,但你可以選擇不跟著吵。 你不一定要大聲,但你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在乎什麼、相信什麼、願意等待什麼。這些,就是一個人內心的風骨。
也許我們都是「還在原地的少數」,
但這不代表錯誤。這只代表,我們願意多看一點、再想一點、慢一點。這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