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制度開刀
數日後,學界終於出手了。
為回應誣告判決引發的廣泛爭議,多所大學聯手舉辦論壇,力邀秋冽川出席。
三日後,秋冽川出現在學術論壇上,照例帶著那微痞的笑容和嘴砲氣場,絲毫不帶刻板的學者氣息。
論壇現場,秋冽川坐在小圓桌旁的沙發上,雙腿交疊,語氣懶散,開口就是開火:「很抱歉,我對那場腦殘法院的『自我抄襲』邏輯還在康復中。各位說話請慢一點,我怕不小心以為你們在引用我過去的言論……然後當場構成誣告。」
全場一秒安靜。前排的學術倫理委員會成員開始忍笑,氣氛瞬間微妙。
主持人乾笑,試圖拉回節奏:「秋博士的幽默依舊犀利——那麼請問您,對於目前學界與司法在引用規範上的分歧,有什麼看法?」
秋冽川微微一笑:「我覺得很簡單。既然法院比頂尖學府更懂學術,那未來不如讓法院來審AI演算法好了?讓主審法官順便研究一下 Transformer 架構,說不定還能創造出下一代通用模型。」
「當然——」他往鏡頭瞄了一眼,聲線微挑,像是漫不經心地補了一刀:
「前提是,他們要先搞懂什麼叫『引用自己不犯法』。畢竟我現在還在緩刑期間,這場採訪講太多,說不定明天就能被當作『持續性再犯』,直接續命六個月。」
他語氣一轉,帶著明顯的諷刺:「重點不是我有沒有抄我自己,而是——這個國家的法院,什麼時候才會抄一點腦再說話。被法律誤會可以忍,被白痴冒犯我就很難忍了。」
台下響起零星掌聲,夾雜著學者壓抑不住的笑聲。
------------------------------------------------
政院-行政副長辦公室
秋冽海站在辦公室落地窗前,手上滑著論壇轉播的片段。
畫面裡的秋冽川,翹著腿、倚著椅背,嘴角微勾,把整套司法邏輯拖進學術電鋸裡絞得粉碎。他最後一句話是:「我是再犯嗎?現在講話也要註明來源了嗎?我怕我再多說一句,法院就要來送我手銬。」
秋冽海輕聲笑了下:「哈……不用幫嗎?」
他低頭發出訊息,簡短三字:「夠了喔。」
然後,又補了一句:「別讓人覺得你不理智。」
幾分鐘後,秋冽川回了自拍一張——他斜躺在辦公椅上,眼神疲倦,一旁堆著三份國際記者會邀請、一杯沒喝完的黑咖啡,還有螢幕上滿版的媒體數據與輿論追蹤。
訊息只有一句:「我知道我在幹嘛。」
秋冽海看了許久,低聲說了一句:「是啊……你一直都知道。」
「但就是因為你知道,我才更得幫你——你這種旗幟,一旦被風傷了,會自己縫補,也會笑著被風帶走。可我不想讓你總是這麼用力地活著。」
---------------------------------------------------
內政核稽核委員會.高階閉門聽證會
幾位元老與中樞成員坐滿長桌,一旁氣壓低得能凝結。
秋冽海雙手交握,態度溫和,語氣不疾不徐,但話語精準如手術刀:「本案的學術爭議,原本不具政治風險。」
「但當法院選擇忽視學術倫理委員會的判定,反而背書一紙邏輯破碎的誣告判決,實質上等同於對外宣告:我國司法,有權凌駕學術專業。」
他停頓一秒,語氣陡轉銳利:「這個訊號若被國際解讀為體制干預學術自由,我們將立即喪失三個主要技術治理平台的資格。」
有元老開口:「這樣……處理那位國策顧問就好,沒必要動整個制度吧?」
秋冽海淡淡一笑,卻如平靜水面下,藏著暗湧:「錯,不是那個人出了問題——是制度容許那種人,出現在決策核心。」
他的語速不快,但每一字像是落在會議室牆壁上的釘子:「當一個連基本學術常識都缺乏的人,能影響法院的裁判方向,問題早已不在個人,而是在於體制設計。」
他停頓片刻,聲音低而有力清晰:「今天,我們若容忍這種邏輯被寫進法律,明天,所有匿名發表、跨域研究、筆名創作,通通都可能被視為潛在罪行。」
「我們將親手扼殺的,不只是秋冽川這個案子,而是整個技術創新的可能未來。」
場內陷入短暫的靜默。
儘管有些人心底泛起質疑:他是否只是巧妙地為秋家洗白。
但面對那番邏輯嚴密,幾近無懈可擊的論述,沒人能開口挑戰。
因為他不是在說情,而是在對整套制度開刀。
一位年長委員猶豫問道:「但……秋冽川確實沒有註明筆名……會不會……?」
秋冽海眼神一冷,反問:「請問,您在撰寫政策草案時,是否標註過自己在便條紙上寫過相似句子?」
「若沒註明,您是否願意接受『政策抄襲』的指控?」
那位委員語塞,神情瞬間變得難堪。
秋冽海緩緩環視在場每一人,不再克制,而是帶著幾乎冰冷的決絕:
「當我們試圖讓一個人為筆名、創作習慣、風格演化承擔刑責——我們實際上是在逼迫每一位學者放棄思考的自由。」
「這個案子,本質不是秋冽川有沒有違規,」
「是我們要不要讓法院成為學術警察。」
---------------------------------------
一週後,國策顧問制度檢討報告送交國會。
報告措辭罕見強硬,直指數十年來國策顧問制度存在以下結構性問題:
專業性不足:顧問中僅三成具備實務經驗,其餘為政治酬庸。
職權模糊:建議與責任未明,影響力卻實質滲透司法。
缺乏制衡:無評估、無問責、無退出機制。
利益衝突:多位顧問與企業存在潛在對價關係。
報告最後一頁,秋冽海手寫一行批語:
「如果他們能讀懂論文,就知道別人的怒火,不是來自於自戀,而是來自於被愚弄的理智。」
--------------------------------------------
該案最終掀起四重骨牌效應:
學術界:開始重整匿名發表規範,訂立筆名與實名接軌標準。
法律界:倡議為司法人員設立學術倫理培訓課程。
媒體界:反思爆料與查證平衡,強化編輯把關責任。
政治界:國策顧問制度面臨三十年來最大規模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