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核三延役公投:世紀大辯論與你我的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Hey!各位關心台灣未來的夥伴們,大家好!最近大家一定都被「核三延役公投」這個議題洗版了吧?一下子說台灣沒電了,一下子又說核電好危險。是不是覺得資訊爆炸,頭昏腦脹?


別擔心!今天這份報告,就是要幫大家徹底拆解這個超級複雜的議題。我們會從頭說起,把正反雙方的論點、背後的政治角力、產業大佬們的真心話,還有國際上大家都在幹嘛,一次說清楚、講明白。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深入這場關乎台灣未來的關鍵對決!


第一章:世紀大哉問:為什麼我們又双叒要投核電公投?😮


1.1 關機即開戰:故事的起點

故事要從2025年5月17日說起。那天晚上,台灣最後一座還在運轉的核能機組——核三廠的2號機,正式停止運轉並與電網解聯 。這象徵著台灣正式進入了「非核家園」的時代,這也是從2016年以來政府設定的政策目標 。這件事其實不是突發新聞,核電廠運轉40年的執照到期日,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寫在法律裡了 。

然而,就在「非核時代」來臨的幾乎同一時間,一場新的政治風暴已經悄然成形。在立法院,挾著人數優勢的在野黨(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火速通過了一項公投提案,要求讓剛剛熄燈的核三廠「敗部復活」。這就為我們即將在2025年8月23日面對的公投大戰,揭開了序幕。

1.2 解碼公投題目:我們到底在投什麼?

這次公投的官方題目是:「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

這段文字看起來很繞,但魔鬼就藏在細節裡。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要」或「不要」重啟核三廠的問題。真正關鍵的,是那句前提:「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這句話,就是整場政治大戲的核心。

這段文字的設計,巧妙地將一個看似直接的民意對決,轉化成一場複雜的政治博弈。它意味著,就算最後投下「同意」票的人佔了多數,這也不代表核三廠就會自動重新啟動。最終的決定權,仍然掌握在政府的獨立機關——核能安全委員會(核安會)手上。核安會完全可以引用專業的「安全疑慮」為理由,駁回重啟申請 。

1.3 一場政治的「局」:誰的如意算盤?

這場公投的提出,本身就是一個高明的政治策略。它將長期主張「非核家園」的執政黨推上了一個進退兩難的火線 。

這個結構為提案的在野黨創造了一個幾乎不會輸的局面。如果公投通過,他們可以宣稱這是全民的意志,對政府施加巨大的政治壓力;如果政府最終以安全為由否決了重啟,他們就可以指責政府「違背民意、罔顧民生」。反過來看,一些在野黨人士也擔心,這等於是給了執政黨一個「解套」的機會。如果未來真的因為電力需求等因素需要重啟核電,執政黨便可以將責任歸於公投結果,從而避免背負違背自己「非核」神主牌的政治罵名 。

因此,我們必須理解,這場公投的本質,與其說是一項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政策立法,不如說是一場大型的全國性民意調查,或是一個「民意展示工具」。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創造政治上的籌碼與聲量,而不是直接產生一個不可逆轉的政策結果。對我們來說,看懂這場「局中局」,比單純地在「同意」與「不同意」之間選邊站,來得更加重要。

第二章:擁核 vs. 反核:世紀大辯論 🥊

當我們深入探討核三延役的議題時,會發現正反雙方的論點幾乎在每個層面都針鋒相對。這不只是一場能源政策的辯論,更是一場價值觀、風險認知與未來想像的全面對決。

2.1 戰場一:電費帳單與AI狂潮,我們的電夠用嗎?⚡

✅ 擁核方論點:

* AI海嘯來襲,電力需求井噴:這是擁核方手上最強而有力的新王牌。過去討論缺不缺電,可能還侷限在民生用電。但現在,由AI和半導體產業帶動的電力需求是爆炸性成長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台灣公開直言「沒有能源,就沒有成長」,而一個大型AI資料中心一年的耗電量,就相當於一座核電機組的發電量 。這使得核電的角色,從「填補電力缺口」轉變為「確保台灣經濟命脈」的關鍵。

* 穩定、便宜的基載電力:核電最大的優勢就是能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穩定電力,不像太陽能或風力發電會受到天氣影響 。這種「基載電力」對於需要絕對穩定供電的半導體產業至關重要。擁核方強調,核電是台灣最便宜的電力來源之一,每度電成本約1.5元,失去這個選項,電價勢必上漲 。

* 能源安全與國安(中國因素):台灣是個能源孤島,高達98%的能源依賴進口。過度依賴天然氣發電(目前庫存量僅約8-10天),在地緣政治風險下,一旦供應鏈被封鎖,台灣將面臨嚴峻的國安危機 。相較之下,核燃料體積小,一次裝填可以運作18個月,能大幅提升台灣的能源韌性。

❌ 反核方論點:

* 官方數據說不缺電:政府與台電再三保證,台灣的電力供應沒有問題。核三廠2號機除役前,發電量僅佔全國約3% 。為了替代核電,政府早已規劃了多個大型燃氣機組(如大潭、興達電廠)與再生能源設施,預計新增的發電容量將近500萬瓩,遠遠超過核三廠一部機組的95萬瓩 。

* 重啟成本是個無底洞:反核方認為「核電便宜」是個迷思。他們指出,擁核方提出的重啟成本(約150億至250億元)被嚴重低估 。他們引用國際案例,如美國加州的魔鬼谷核電廠,僅延役5年的貸款就高達約461億元新台幣,總成本更是驚人 。更重要的是,每度1.5元的發電成本,完全沒有計入未來天文數字般的核廢料最終處理與核電廠除役成本 。

這場辯論的核心已經發生了轉變。過去,反核方可以自信地說「我們的備用電力足夠,替代方案都規劃好了」。但AI浪潮的出現,讓擁核方成功地將議題從「彌補過去的3%電力缺口」,轉移到「如何滿足未來爆炸性的電力需求」。這讓擁核方的論述聽起來更具前瞻性與經濟現實感,也迫使反核方必須證明,他們的再生能源計畫,真的能夠撐起台灣的「AI未來」。

2.2 戰場二:蓋在斷層上?安全大對決 🌋

❌ 反核方論點:

* 地點、地點、還是地點!:這是反核方最強的論據。核三廠座落於「恆春斷層」之上,這是一條活動斷層。根據地質學家研究,斷層帶直接穿過廠區,距離反應爐核心區域最近不到900公尺 。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結構性風險,反核方認為這不是任何工程技術可以百分之百保證安全的。

* 40歲的老爺車:核三廠是運轉超過40年的第二代反應爐設計 。反核方認為,反應爐壓力槽等關鍵組件,會因為長時間的中子照射而產生不可逆的「脆化」現象,這會讓它在遭遇極端事件時變得更加脆弱 。

* 不良紀錄斑斑:核三廠並非完美無瑕。在其運轉歷史中,發生過多次安全事件,包括台灣史上唯三的「核安二級事件」中,核三就佔了兩件,此外還有火災、輻射污水外洩等紀錄 。

✅ 擁核方論點:

* 固若金湯的防震升級:擁核方強調,核三廠在福島核災後,已經投入鉅資進行了全面的安全升級。其耐震係數高達0.6g至0.7g以上,甚至比台北101大樓的0.3g還要高 。

* 「斷然處置措施」:為了避免福島核災重演(因斷電導致無法冷卻爐心),台電發展出一套名為「斷然處置」的緊急應變程序,並每年進行演練,確保在任何極端情況下都能及時為反應爐注水降溫 。

* 科學數據 vs. 危言聳聽:對於斷層的指控,擁核方的代表人物黃士修等人認為,這是一位專家的個人見解,並未經過嚴謹的論文發表,不代表科學界共識 。他們同時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的報告,強調福島核災並未直接導致任何因輻射造成的死亡或癌症增加案例,試圖重新定義大眾對於核災的恐懼 。

2.3 戰場三:萬年無解的習題,核廢料丟哪? ☢️

❌ 反核方論點:

* 無處可去的燙手山芋:這是台灣核能發展最根本的困境。至今,台灣沒有任何一個高階核廢料(用過核燃料棒)的最終處置場 。

* 臨時方案也卡關:所謂的「中期貯存」方案,也就是在廠區內興建乾式貯存設施,也因為地方政府、民意等因素而延宕多年。各核電廠內的燃料冷卻池早已接近飽和 。延役核三廠,只會製造出更多無處可去的核廢料,將這個無解的難題繼續丟給下一代。

* 不符歐盟「綠色」標準:反核方的代表甘崇緯指出,歐盟雖然將部分核能納入「綠色永續投資」的範疇,但有嚴格的條件,其中之一就是必須有明確的最終處置計畫。核三廠顯然不符合這個標準,因此不能被視為真正的「綠電」。

✅ 擁核方論點:

* 是工程問題,不是無解問題:擁核方承認核廢料是挑戰,但將其定義為一個「可以解決的工程與政治問題」。他們舉例,芬蘭已經建成了世界第一座深層地質最終處置場;而韓國則透過提供高額回饋金與地方建設,成功取得地方民眾同意,設立了中低階核廢料處置場 。

* 風險的比例原則:他們主張,高階核廢料的體積相對很小,可以透過乾式貯存技術安全地封存數十年,為尋找最終解方爭取時間。相較於氣候變遷與能源不安全帶來的立即且巨大的風險,核廢料的風險是相對可控的。

2.4 戰場四:全球風向球,世界各國怎麼走? 🌍

✅ 擁核方論點:

* 全球核能大復興:這是擁核方論述的基石。他們強調,許多過去對核能持保留態度的先進國家,基於能源安全與2050淨零碳排的雙重壓力,都已經紛紛「髮夾彎」,重新擁抱核能。這份名單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瑞典等 。

* 日本的震撼教育:經歷過福島核災的日本,是擁核方最強大的例證。日本政府不僅重啟了多座核電機組,甚至還通過新法,允許核電廠在扣除審查、停機等時間後,實質運轉超過60年 。這被視為「核能是安全且必要的」最有力的證明。

* 韓國的積極轉向:韓國總統尹錫悅上台後,180度轉變了前政府的「去核電」政策,將核能重新定位為國家戰略性出口產業 。

❌ 反核方論點:

* 選擇性解讀數據:反核方認為「全球核能復興」的說法被過度誇大。他們指出,如果排除中國的核電建設,全球範圍內除役的核電機組數量仍然超過新建的數量 。

* 真正的主流是再生能源:他們引用國際能源總署(IEA)等機構的報告,證明全球為了達成淨零目標,真正的主流趨勢是再生能源與儲能技術的爆發性成長,而非核能 。他們認為,將資金與資源投入老舊核電廠的延役,會排擠發展真正永續、分散式能源系統的機會。

國際趨勢的辯論,為這場公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和政治背景。對於長期以來因福島核災而「恐核」的台灣社會,當看到日本、德國等先進國家都開始重新考慮核能時,無疑提供了一種「重新思考的許可」。擁核方正是利用這種國際風向,試圖將自己的主張從「激進、危險」轉化為「務實、與世界同步」的選項。

第三章:前線的聲音:恆春人到底怎麼想?🗣️

對於全台灣大多數人來說,核三廠是一個新聞議題;但對於屏東恆春半島的居民來說,這是他們生活了40年的一部分。他們的想法,遠比單純的「支持」或「反對」來得複雜。

3.1 經濟命脈:回饋金的力量

對恆春、滿州、車城、牡丹這四個鄉鎮的居民而言,核三廠的存在,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經濟。台電每年提供給恆春鎮的回饋金就超過1.2億元新台幣,這些錢被用在各種社會福利上,從學生的教育補助、長者的敬老禮金,到生育津貼,甚至每位居民每月150元的電費補助 。

對於離電廠最近的大光、南灣、龍水三個里,還有額外的生活福利金 。核三廠也提供了大量在地的工作機會。因此,當「除役」從一個遙遠的名詞變成現實時,許多居民擔心的不是核安,而是這些行之有年的福利和工作機會將一夕之間消失。這種對經濟衝擊的恐懼,是當地支持延役最主要的驅動力量 。

3.2 風險的重擔:「與我們共存的癌細胞」

然而,經濟利益並不能完全消除居民對風險的憂慮。屏東縣政府就召開了監督核安會議,並做出「反對核三重啟」的決議 。許多環保團體與在地居民,也對核三廠的安全紀錄與斷層風險感到不安 。

有居民用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來形容他們與核三廠的關係:「它就像一個和人體共存的癌細胞」。這個比喻深刻地揭示了當地人複雜的心態:他們已經習慣了這個風險的存在,甚至依賴它帶來的某些「養分」(經濟利益),但內心深處的恐懼與不安從未消失。他們也感受到,這場全國性的公投,似乎是由外人來決定他們的命運,而他們自己卻是最終承擔所有後果的人 。

這種現象,可以看作是一種「反向的鄰避情結(NIMBY)」。傳統的鄰避情結是「不要蓋在我家後院」,但對許多恆春居民來說,他們面臨的卻是「不要把它從我家後院搬走」的困境。因為對他們來說,核災的風險是抽象的、或然率的,且經過40年的共存已經被「正常化」;但失去回饋金與工作機會所造成的經濟傷害,卻是具體的、立即的、百分之百會發生的。這種全國性辯論(聚焦於抽象風險與意識形態)與在地感受(聚焦於具體經濟生存)之間的巨大脫節,是我們理解這個議題時必須看見的深層矛盾。

第四章:產業的判決:大老闆們的真心話(與悄悄話)🤫

能源政策的走向,直接牽動著台灣產業的命脈。在這場核能辯論中,企業界的聲音,特別是半導體產業的態度,無疑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4.1 外交辭令:台積電的謹慎表態

作為台灣的「用電巨獸」,台積電的立場至關重要。然而,他們在公開場合的發言,堪稱企業外交的典範。

當董事長魏哲家被外資法人直接問到是否支持核能時,他沒有給出「是」或「否」的答案。他的回應是:台積電已經從**「政府那方面獲得保證」**,電力需求將會得到滿足,而台積電「相信這一點」。至於政府要如何準備電力來源,「無論是來自核能發電廠」還是其他方式,都由政府決定 。

這段話的潛台詞遠比字面意義來得豐富。一家像台積電這樣的公司,不可能公開對國家能源政策下指導棋,這會引發巨大的政治風險。因此,魏哲家的回應是他們唯一能給的公開答案。然而,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它透露出,能源穩定性已經是一個嚴重到需要公司最高層與政府進行「高層次溝通」並取得「保證」的議題。這等於是把球漂亮地踢回給政府:「你們答應過我們有足夠的、穩定的電,我們相信你。現在,請兌現承諾。」這是一種禮貌但堅定的要求,將「如何做」的政治難題留給政府,但將「必須做到」的結果(穩定供電)設為不可退讓的底線。

4.2 公開疾呼:產業界的倡議者

相較於台積電的謹慎,其他產業領袖則顯得更為直言不諱。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雖然不是台灣本土企業家,但他在台灣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他在台大演講時那句**「沒有能源,就沒有成長」**,被廣泛解讀為對台灣能源政策的直接示警,強調AI革命需要龐大且穩定的電力支持 。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近年來則成為企業界最敢言的擁核倡議者。他多次公開表示,單靠再生能源拯救地球是「沒有指望的」,務實的作法是「核綠共存」。他將仍在良好運轉狀態的核電廠比喻為一輛還能開的汽車,主張應該好好保養繼續使用,而不是急著報廢 。

4.3 更廣泛的產業焦慮

這種焦慮並非個案。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底下就設有「能源委員會」,其宗旨就是致力於「確保足量與穩定供電」。他們已經正式向政府提交了未來20年的綠能需求,這本身就代表了對長期供電穩定性的深切關注 。

此外,全球科技巨頭(如微軟、Google)正在推動的「24/7全天候無碳能源(CFE)」採購標準,也對台灣構成了新的壓力。雖然太陽能和風能是無碳的,但它們無法做到24/7全天候供電。而核能,正好符合這個標準。這也是為什麼微軟等公司會投資重啟核電廠來為其資料中心供電的原因 。這股國際趨勢,讓台灣的產業界面臨著「如果沒有穩定無碳電力,未來可能接不到國際訂單」的現實壓力。


現在,你掌握了所有的關鍵資訊。你認為,為了台灣的未來,重啟我們最後一座核電廠,是務實的選擇,還是我們無法承擔的風險?

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看法吧!👇

#公民討論 #你的選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楊蘭欣的沙龍
0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Thumbnail
現在長文應該很少人看,所以我先說重點。我認為兩岸議題的終極提問只有兩個:你支持台灣獨立或是兩岸統一?如果你支持台灣獨立,當兩岸開戰時,你會選擇投降或抵抗?
Thumbnail
現在長文應該很少人看,所以我先說重點。我認為兩岸議題的終極提問只有兩個:你支持台灣獨立或是兩岸統一?如果你支持台灣獨立,當兩岸開戰時,你會選擇投降或抵抗?
Thumbnail
臺灣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爭議,關於這次矛盾的關鍵點。某些議會規章制度是否是主要爭議點之一?改革中的散會動議引起爭議。如何對政治人物提出職業道德要求?臺灣人對立法院中打贏卻輸了?臺灣之全體臺灣人。兩岸人民的分歧情感。臺灣社會的榜樣。
Thumbnail
臺灣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爭議,關於這次矛盾的關鍵點。某些議會規章制度是否是主要爭議點之一?改革中的散會動議引起爭議。如何對政治人物提出職業道德要求?臺灣人對立法院中打贏卻輸了?臺灣之全體臺灣人。兩岸人民的分歧情感。臺灣社會的榜樣。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最近中共國大陸的陸配在臺灣獲得臺灣身分證,卻沒有認同臺灣的民主價值和生活方式。該法案過度開放陸配來臺的健保資源和身分證申請,有潛在安全風險,應更謹慎審慎門檻。
Thumbnail
最近中共國大陸的陸配在臺灣獲得臺灣身分證,卻沒有認同臺灣的民主價值和生活方式。該法案過度開放陸配來臺的健保資源和身分證申請,有潛在安全風險,應更謹慎審慎門檻。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
Thumbnail
每次的總統大選在政黨的操作之下,都會變成正與反的選擇。尤其是在民進黨執政八年後,在台海兩岸局勢逐漸變得緊張的情形下,今年的選舉就變成「戰爭與和平」的選擇。在野黨不斷地渲染著「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的主旋律,將兩岸局勢緊張的一切原因都怪罪於民進黨的身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台海之間的和平問題。
Thumbnail
每次的總統大選在政黨的操作之下,都會變成正與反的選擇。尤其是在民進黨執政八年後,在台海兩岸局勢逐漸變得緊張的情形下,今年的選舉就變成「戰爭與和平」的選擇。在野黨不斷地渲染著「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的主旋律,將兩岸局勢緊張的一切原因都怪罪於民進黨的身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台海之間的和平問題。
Thumbnail
台海源於同脈。何須質疑?掌其政,必先穩固其政權。若挾民意於政治角力, 辜負萬民仰賴;倘陷人民性命於戰端。身家不復,百姓何辜?系出同族又鬩牆於同門的大中華兒女。豈不貽笑大方?
Thumbnail
台海源於同脈。何須質疑?掌其政,必先穩固其政權。若挾民意於政治角力, 辜負萬民仰賴;倘陷人民性命於戰端。身家不復,百姓何辜?系出同族又鬩牆於同門的大中華兒女。豈不貽笑大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