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為多個地方學校的歷史課堂上經常掛於口邊的日子,因這一天成為了引發世界歷史上一大轉捩點之日,就是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布戰敗投降,由此結束了一場令世界塗炭生靈的戰爭。韓國於每年8月15日均慶祝脫離日本多年的殖民統治。回望過去80年,韓國如何透過光復節建立國民身分認同及加強歷史觀?還有多年來至今仍有什麼歷史遺留的問題仍未得到正視?
韓國「正式任命總統」
8月15日光復節於韓國(南韓)一直為公眾假期,而為迎接80周年,總統李在明早前於facebook專頁發文指,今年的光復節想銘記崇高的犧牲和為自由而鬥爭的意義,因此將舉行與國民一同參與的大慶典。其中他將於光化門廣場舉行「國民任命總統儀式」,以補辦6月4日上任時未進行的正式上任儀式,他指儀式將以作為主權的國民親自任命的形式進行。另外在當天早上10點在世宗文化會館舉行慶祝儀式,邀請獨立功臣遺屬在內的各界主要人士、駐韓外交團、市民、學生等約2500人一同參與紀念烈士。
朝鮮再度歌頌金日成
而朝鮮(北韓)亦有紀念光復的節日,稱之為「祖國解放之日」,也是強調金日成令國家重光價值的日子。預計電視台將播放以韓日關係、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時期、獨立運動史為主題的特別節目。在節日即將來臨之際,作為朝鮮勞動黨機關媒體的《勞動新聞》亦以大篇幅報道將前領導人金日成偶像化成「抗日傳奇英雄」,鼓勵民眾對金氏家族忠誠及敬崇。另外在8月8日頭版刊登了於前一天舉行了「紀念祖國解放80周年」中央研究討論會的報道,宣揚革命及救國情懷。光復節同樣成為了朝鮮向民眾進行愛國主義宣傳及崇拜領導人的思想灌輸的節日。
韓國「國慶」是否光復節當天?
不少國家對慶祝國家成立或建國日的定義較為清晰,但在韓國而言,一直存在不少爭議,出現了各種被不成文規定為「建國節」並存的狀况,最受爭議的是「建國年份是1919年還是1948年」。1919年4月11日,在韓半島(或稱朝鮮半島)被日本殖民統治之時,一眾流亡韓國以外地方的獨立運動家及民族代表於中國上海法租界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有人認為應以此定為建國的日子,亦有人認為,韓半島經歷日本殖民結束後統治半島南部的美國佔領軍政權被取代後,宣布成立獨立國家「大韓民國」的1948年8月15日才是建國日。對於「建國日」的爭論還延伸至引發韓國兩大政治陣營對立的議題之一。進步派認為成立臨時政府的1919年為建國的年份,保守派則認為1948年正式政府的成立才可被定義為建國之年。以作為進步派的前總統文在寅為例,他曾在2017年的演說中指「2019年是大韓民國建國和臨時政府成立100周年」,但保守派抨擊此主張為否認作為「南韓」單獨政府的正統性,並有顧慮到北韓的立場。作為韓國獨立運動家及其遺屬、後代組成的團體「光復會」認為「大韓民國的元年是1919年」,現任會長李鍾贊曾批評指,如定義為1948年建國,韓國的發展似乎是「通過日本殖民統治免費獲得」的,但這種牽強附會的歷史具有故意否定、貶低抗日獨立運動、動搖國家正統性的意圖。
由於韓國的近代歷史發展經歷多重變化、分裂及重整,亦有主張認為,韓國不必像其他國家般選定一天為「建國日」,而是視建國為一個過程看待,不是將國家的歷史進程或世界觀只限於一個日子。
日韓關係仍時好時壞
韓國及日本一直維持時而親密、時而疏離的外交關係至今,兩國之間最大的絆腳石,就是殖民歷史遺留的問題。早於李承晚政府時期就曾就戰時及戰後的經濟損失向日本索取賠償,但日本拒絕承認依據。而來到朴正熙時期,雖然是為了令國家經濟迅速增長,但仍實現了日韓邦交復常,並簽訂了《日韓基本條約》確定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及歷史索賠問題的解決方法。
於1993年擔任日本第79任內閣總理大臣的細川護熙,曾首次以日本政府官員的身分承認當年日本的行為是「殖民統治」,並表示歉意及反省。當時1990年代的日韓關係被形容為進入了蜜月期。但在2000年代起至今,多屆日本政府轉變態度,既沒有全面承認戰爭責任,亦迴避受害者賠償問題,令兩國關係一直轉冷。直至韓國尹錫悅政府時期才有起色,但亦因為被指韓國與日本協商上出現「向日本卑躬屈膝」的問題而備受爭議。
歷史問題成日韓矛盾還未斷的根
韓國大部分進步派對於日本仍持負面評價,或主張韓國政府應持強硬態度令日本全面承認戰爭責任及徹底賠償。曾有媒體文章批評日本如今仍在否認戰時所犯下的罪行,例如沒有承認當時有大屠殺、「慰安婦」、強徵勞工等反人權犯罪,還有島嶼主權、歷史教科書被指歪曲歷史等否定歷史的行為一直被韓國詬病,日本把涉及強徵勞工的歷史場地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之過程,也引來爭議。
德國新聞記者Ralph Giordano曾在名為《第二罪》的作品中,批評20世紀的德國納粹黨分子隱瞞了過去與戰爭犯罪有關的事實以得到生存,還有當年納粹司法部根據領袖希特勒的意思濫判死刑的納粹法官們成為「未受傷害的納粹種族」。他亦指戰敗後德國仍迴避對歷史相關的「不便」真相,因此將「第二罪」定義為「過去戰爭犯罪的否定、沉默」。撰寫比較德國及日本情况文章的韓國媒體Pressian記者則指出,在日本堅持上段主張的極右集團不斷擴大,更形容在製造「第三罪」(超越世代的否定、沉默、歪曲)。
位於日本的佐渡礦山及端島(綽號為軍艦島)為當年不少朝鮮半島勞工被強制徵召從事非人道式工作的地方,後者所在地曾發生的事更被改編成2017年的韓國電影《軍艦島》。於去年7月27日,在印度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獲得成員一致同意,將佐渡礦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當時日本申遺遭到韓國政府的反對,在日本承諾展示當年朝鮮半島勞工被強制勞動的歷史背景後才得到韓國的同意,但韓國的民眾團體指摘,日本仍沒有兌現承諾,甚至有不承認強徵勞工的傾向,展示設施中也使用了不承認史實的用語。
此外,在2015年7月將包括大規模強徵勞工的軍艦島在內的「明治日本的產業革命遺產製鐵、鋼鐵、造船、煤炭產業」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時,日本政府也被指表現出與上述相似的態度。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以「展示理解整個歷史的解釋」為條件批准了申遺,但2020年6月,在說明軍艦島等世界文化遺產的產業遺產資訊中心,將當地居民「沒有民族歧視及強徵勞工」的證言包含了在展品中,但並沒有安排與強徵勞工受害者相關的內容。
上述否認歷史的問題,一直困擾韓國多屆政府。韓國政府上月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上,試圖提出議案重新討論軍艦島問題,但最終因日本以「應從雙邊層面討論」為由提出刪除此要求的修訂案獲通過而告吹。至今,韓國外交部只可表示會堅持對過往歷史懸案的立場,但亦尋求在與日本的相互信任下,繼續面向未來合作。
日本或對「光復80周年」輕描淡寫
據過往觀察,歷屆日本首相過去每隔光復節紀念十整年前後,都會發表有關歷史問題的信息,但預計今年現任首相石破茂不會發表。
在2025年7月的日本參議院選舉後,執政的自民公明聯盟未能擁有過半數議席,而極右政黨的躍進尤為突出。據《朝日新聞》報道,石破茂面臨施政及黨內壓力下,考慮到執政黨自民黨內的保守派反對等因素,決定在停戰日8月15日和日本簽署投降文件的9月2日,不發表包含戰後80周年意義的信息。亦有推測,如果積極推進日韓關係的石破茂因此次選舉大敗而退位,曾颳起暖風的兩國關係的變動將不可避免。
無論韓國、中國內地或香港,均曾經歷或長或短被日本殖民統治或侵略的時代,所以不難理解韓國社會或特定人群對於歷史問題的執念。正確認清及承認歷史,是對民族及社會百利而無一害之事。在韓國,於政府紀錄中登記的「慰安婦」受害者只剩6人(至2025年5月),她們至今仍未獲得日本政府一句親自道歉及承認犯罪。
原文載於香港明報《世紀版》13/8/2025
文獻參考:
1. News1 李대통령 '광복 80주년' 대통령 임명식에 국민 초청…"자리 빛내달라”
2. NoCutNews 北, 광복 80주년 앞두고…"김일성, 항일의 전설적 영웅”
3. News1 '우주 인재' 육성 강조…광복 80주년 기념 중앙연구토론회[데일리 북한]
4. KBS 정치권 건국절 논란 1919 VS 1948…왜?
5. MoneyToday 이종찬 "1919년이 원년", 尹 "건국 운동"...건국 논쟁, 절충점 찾나
6. 中央日報 1919년과 1948년 논쟁…대한민국 건국은 하나의 과정이었다
7. World Korean 강성주의 ‘박정희·김대중’-⑰] 한일 국교정상화와 미국
8. 韓民族日報 사도광산 세계문화유산 1년…한·일 시민단체 “일 정부, 역사 부정 말라”
9. 週間朝鮮 유네스코 '군함도' 재논의 무산... 한일 표 대결 ‘패배'
10. Pressian 전쟁범죄 침묵하고 '피해자 기억' 앞세우던 독일과 일본, 그래도 독일은 달랐다
11. 首爾經濟 "식민지배 사과는 이제 그만?"…'자민당 눈치' 이시바, 80주년 광복절 메시지 '패스' 할듯
12. News1 이시바 위기지만…한일, 광복 80주년 앞두고 '간접 셔틀 외교’
13. NoCutNews 퇴진론 커지는 이시바…한일관계도 '안갯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