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近年多個戲院宣佈倒閉,增加不少人對電影業及戲院運營的前境感到悲觀,這情況於韓國亦如是。雖然韓國電影在2020年代蜚聲國際,贏得包括奧斯卡金像獎在內的多項國際電影節殊榮,但亦逃不過COVID-19疫情後低迷的電影消費熱度的沼澤,至今無論電影還是戲院,均出現疲弱的業績。為何作為文化輸出產品的韓國電影會大受打擊?日後會否淪為「夕陽行業」?
▶韓國電影觀眾人數驟減至今仍未恢復……今年仍未誕生一部入場人數過千萬的本土電影
韓國電影於2025年遇到的危機有增無減。由於購票入場的人數驟減,在眾多首映的作品中超過收支平衡點的只有6部,而且也沒有誕生千萬觀眾的電影。據電影振興委員會電影院7月1日入場券綜合電算網統計,今年上半年累計觀眾入場數為42,497,285人次。這一數字比去年同期(6,293萬人次)減少了2,000萬以上,也低於2023年(5,839萬人次)和2022年(4,494萬人次)。除去COVID-19疫情流行時期的2020年(3,241萬人次)和2021年2,000萬人次),這是自2004年(2,182萬人次)以後21年來的最低觀眾人次。
於2010年代,會經常在韓國新聞中見到有本土電影的入場人次突破1,000萬,並會冠以「千萬電影」的名譽,不少電影製作公司亦以此目標,因超過收支平衡點對製作及投資電影的公司而言只是必須達到的目標,能夠賺取更多利潤才是關鍵。不過,每年都會有一至兩部以上「千萬電影」已變成不是慣例,僅去年電影《破墓》就創下了1,191萬人的紀錄,《犯罪都市4》也以1150萬人的票房大獲成功,但進入今年以來,韓國電影完全無力發展。在2025年上半年韓國和海外電影中最賣座的電影是《在野黨》,票房僅為337萬人次。外國電影於韓國上映亦未有取得佳績,著名外國演員湯告魯斯主演的《職業特工隊:最終清算》及韓國名導奉俊昊執導的海外電影《米奇17》 的票房亦只分別有335萬及301萬人次。由於觀眾人數驟減,在眾多首映作品中超過損益平衡點的只有6部,而且也沒有誕生「千萬電影」。不少電影製作組堅信的「明星演員作生招牌」等主流推廣電影的方式已行不通,觀眾的選擇方向亦變得無跡可尋。即使2022年COVID-19疫情放緩下戲院可全面重新開業,被寄希望電影票房收入能夠恢復到以前的水平,但最終還是無法扭轉劣勢。
▶戲院收益大不如前、連鎖戲院合併的現象再印證電影業危機
從經營多廳戲院的韓國企業2024年事業報告來看,戲院業績不如發生COVID-10之前的2019年。業界排名第一的CJ CGV在2019年電影院收益還超過了1.8萬億韓圜,但2024年的銷售額比5年前減少了29%,只有1.4萬億韓圜,而且每年發生的淨損失沒有減少的跡象,只有亞洲地區戲院事業於2023-2024年恢復了銷售額,轉換為整體盈利基調。業界排名第二的樂天影院在5年內銷售額減少了41%,Megabox也連續5年虧損。
不僅如此,樂天影院和Megabox合併的消息在電影界引起了巨大衝擊。樂天Culture works和Megabox中央分別經營電影投資發行公司 (樂天娛樂、Plus M) 和電影院 (樂天影院、Megabox) 事業。合併後,兩間公司中的一間公司將消失。他們透過去年8月7日新設的「事前協商」的制度正式申報企業合併,對大企業收購合併(M&A)的於公平交易委員會中尚屬首次。有預測指,如果樂天Culture Works和Megabox中央合併,在提出向兩間公司發行、上映館等傾斜現象的可能性的同時,有可能掀起劇場產業的新風潮。不過,從現時戲院經營狀況及電影票房成績而言,目前仍未見有起色,與CJ CGV的生意競爭亦只屬「累鬥累」的局面。
雖然CGV的海外戲院事業漸有盈利,但由於CJ CGV去年年末的貸款為10,579億韓圜,比前一年(9864億韓圜)增加了7.2%,有分析預計指,CJ CGV為集中改善財務結構,可能會使亞洲事業部的出售成為現實,因CJ CGV運營的亞洲劇場事業的「CGI控股公司」的第二大股東可以以回收投資金為目的出售股份。業界分析認為,CJ CGV可以通過出售CGI控股公司確保的資金改善財務結構,致力於擴大全球市場,但同時能否在電影頹勢中仍然站穩「業界第一」的位置,仍然為未知之數。
▶OTT (影音串流平台) 令戲院成夕陽行業?韓國電影的製作如何陷入收入減少的漩渦?
對戲院造成最大打擊的主因,必然要數到於接近十年間一躍成為觀眾主流使用的影音串流平台 (OTT)。在COVID-19疫情期間,由於社交距離措施令戲院的使用量驟減使用OTT服務的現象變得更為普遍,影響力於2-3年間持續擴大下,令民眾消費文化內容的環境產生了急劇變化。
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2024年發佈的《韓國電影產業結算報告》,2020-2024年間於戲院的票房及廣告市場規模由2020年的4.54億美元升至2023年的時9.78億美元,但在2024年回落至9.24億美元,跌幅為5.5%;相反,OTT的市場由2020年的5.46億美元,升至2024年的1,519億美元,升幅為11%。特別是,去年OTT市場出現了「廣告型標準」收費制度,每月只需支付5,500韓圜,就可以消費大部分文化內容,到戲院觀看一部電影的錢相當於使用OTT約3個月。
有民眾適應了透過OTT收看電影的習慣後,電影的銷售額及戲院的觀眾人數於疫情緩和後仍持續減少,票房失敗導致投資金回收困難,新作投資、製作萎縮持續,為擺脫危機狀況的出口也被封鎖。特別是隨著劇尚未上映於戲院,多數電影人力亦紛紛脫離劇情片或電視劇等領域,嶄新的企劃全部轉移到OTT,導致新的企劃無法進行,市場上的電影原創劇本亦在減少。不少電影界均認為OTT的熱潮令電影製作陷入難以恢復的惡性循環。
▶OTT熱潮令韓國電影得益還是損失?為何戲院對於電影產業仍然重要?
戲院的收入持續減少,但有人指出這並不代表電影產業陷入衰退,運營OTT平台的企業不斷出現收入增長,以Netflix為例,其銷售額由2019年的銷售額爲202億美元(約28萬億韓元),到2024年增至近2倍的390億美元(約53萬億韓圜)。位居第二、第三位的亞馬遜Prime Video和Disney+都成長爲銷售額超過100億美元的巨大OTT企業。
隨著OTT企業的資本實力越來越強,韓國影視作品製作費所供給的資源亦隨之增加,因此演員們的身價也暴漲,比起電影院上映的作品,出演OTT作品的消息更多。電影製作公司亦因此於疫情時期更偏愛將作品的版權售予OTT平台上架,透過共同製作合同等穩定地賺取製作費。
然而,以往電影製作基金商品較多,機構或個人投資者參與活躍,但隨著電影拍攝生態以OTT為主導的劇變,基金也大幅減少,戲院是唯一一個將3%的門票作爲電影發展基金徵收的流通渠道,OTT並不繳納相應基金。如不獲OTT的青睞,電影製作只能到透過戲院上映等賺取變得微薄的收益,其後再嘗試向OTT銷售版權挽回未能超過收支平衡點的損失。然而,戲院是投資公司和劇場分享一半收益的結構,因此劇場收益越多,對投資公司就越有利,因此,戲院所得收益仍對電影製作引起重大作用。
▶韓國戲院的各種自救方式:設特別戲院館、演唱會放映等
在戲院入場觀眾人數沒有恢復跡象的情況下,不少戲院通過加強只有戲院才能享受的觀衆經驗,在旺季生意上決一勝負。在OTT平台的攻勢下,為了給觀眾提供尋找要前往戲院消費的理由,電影界的苦惱也在加深。
在暑假到來,樂天戲院於7月25日在樂天世界塔開設音響特別館上映由演員畢彼特主演的賽車電影《F1》,以強烈的引擎聲音和震動支配音響令電影的質感變得更強,還配有全館4K激光放映機體現的清晰畫質。實際上,該特別戲院館自去年上市以來,與普通上映館相比,入座率高出50%,得到了觀眾們的熱烈響應。除了戲院自發採取的特別館策略之外,製作業界也在煞費苦心,有意將電影院的大屏幕和聲音等只有在戲院才能感受到的經驗要素運用到電影中,強化作為「劇場用電影」的認同感。
另一方式,就是戲院將名作電影重新上映,或開放演唱會電影的上映,它們的共同點是擁有穩定的受眾能夠入場消費,去年8月歌手林英雄在CGV戲院獨家上映了《林英雄 : I'm Hero the Stadium》演唱會電影,上映後約35萬名觀眾入場,成為了歷代演唱會電影第一名。之前1月24日上映的歌手IU的演唱會電影《IU演唱會 : The Winning》上映當天銷售額約3.4億萬韓圜,入場人數達到了12,503名。
使用OTT觀賞電影或許成為了新一代更廣泛接受的消費文化內容方式。但比起家裡的客廳,要能夠真正享受壓倒性的影像或雄壯的音樂,戲院的設施無法被取代,而且戲院亦是不少人能夠相處及約會的珍貴空間,故戲院如面臨倒閉潮,這不但令民眾的消費及娛樂產生負面變化,對於電影界而言更是一大警號。
文獻參考:
1. Newspim CGV 亞 영화관 철수 검토…위기의 영화계, 돌파구 찾을까
2. 時事Journal ‘롯데시네마·메가박스’ 합병 초읽기···위기의 CJ CGV
3. Herald Corporation ‘악화일로’ 위기의 극장가…“‘시네마틱 경험’으로 승부”
4. SeoulWire 위기의 한국영화… 손익 돌파 6편에 천만영화도 전무
5. Starnews 위기 또 위기..韓 영화, 흥행에 목 마르다 [상반기 결산]
6. Koreaes 발길이 줄어드는 영화관... 돌파구는 존재할까?
7. ITChosun "극장갈 필요 없네"… OTT로 쏠리는 영화, 악순환에 빠진 극장
8. Seoulfn [OTT가이드] 재개봉·콘서트가 점령한 영화관에서
9. Asiatime 스크린 점령에 나선 가수… 임영웅∙아이유 이어 데이식스도 '콘서트 영화' 개봉
10. 京鄉新聞 OTT의 시대에도…영화관 ‘존재의 이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