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世界各地的唱片行,往往都會看到相似的分類:Pop、Rock、Jazz、Classical、World Music。這看似理所當然的架構,其實並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來自西方音樂產業的設計邏輯。
為了管理龐大的錄音、方便上架、定價、販售與電台播放,音樂被切割成可複製與推廣的「商品單位」。這些類別的目的,不是為了幫助人們理解音樂的本質,而是為了讓唱片能更有效地被包裝與行銷。
更深一層看,這套分類隱含著文化上的偏見:它以「西方音樂」為中心,把歐洲的古典音樂視為正統,而將其他文明的聲音,統統塞進一個模糊籠統的標籤——World Music。在這個視角下,西方的聲音是「正常」,其他地方的聲音則成為「他者」。
但是,我們是否只能接受這樣的框架?
其實,你可以選擇創造屬於自己的分類方式。
曾試著跳脫產業慣用的標籤,從歷史、社會與聲音的本質重新出發,提出一個關於人類聲音文明的七大類別:
人類聲音文明類別總表
- 儀式性聲響:聲音作為祈禱、傳承、群體凝聚的媒介
- 書寫與宮廷化聲響:音樂進入記譜系統、權力秩序與審美制度
- 工業時代聲響:唱片、電台與城市噪音共同塑造的大眾商品
- 殖民與混種聲響:在權力流動與文化交雜下誕生的聲音形態
- 合成時代聲響:電子、電腦與演算法生成的非人之聲
- 影像聲響系統:為影像、空間、互動設計的聲音結構
- 語言聲音與語態音樂:當語言本身成為音樂的主體
這當然不是一套「唱片行分類法」,而是一種重新理解人類聲音文明的方式。
如果我們願意換個角度去聆聽,或許世界不再只是一排唱片架的樣子,而是一個充滿多元脈絡的聲音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