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去台灣之前,已經知道台北的夜市有很多美味小吃,去年 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回台灣捲起了一陣夜市風潮,傳媒還收集了他的美食清單,我一向對於食物要求不高,所以我從來沒有去跟隨什麼美食專家或 Michelin 評級的推薦,不過台北的夜市,我倒是很想去見識一下。
在香港長大的我,對於街邊小食並不陌生,放學後會跟同學們一起去吃咖哩魚蛋和鷄蛋仔,不過我的至愛是臭豆腐!臭豆腐的「臭味」很獨特,那陣濃濃的氣味從老遠就可以聞得到,不愛吃的人敬而遠之,愛吃的人就視之為美食,想不到當我第一天走在西門町街頭,居然也嗅到這一陣陣熟悉的氣味!不過前文也提及因為剛吃完自助早餐,所以沒有買來吃,但台北夜市應該也會有的吧!
第二天中午在「明星咖啡館」吃過午餐後,到了黃昏時分還是沒有覺得太肚餓,於是決定去夜市吃小食當作晚餐算了。台北幾個有名氣的夜市是「饒河」、「士林」和「寧夏」,因為貪方便,選擇了最近的「寧夏」,因為我們打算來回都坐計程車,哈哈,是比較懶乘搭捷運的旅客。
走進「寧夏」夜市,那些鬧哄哄的人潮、掛在小攤位上的燈光,各式各樣的小食,有冷的和熱的,當然還有我久違了的臭豆腐的「臭味」!這些情景和氣味,真的好像把我帶回到六、七十年代九龍油麻地的廟街,甚至那股從溝渠發出來的氣味都一樣,但有些地方不同,以前的夜市沒有遊戲攤位,只有「照田鷄」,即是俗語說的街頭「算命/看相」或是唱粵曲及其他街頭賣藝表演。
街頭小食,我們第一樣要吃的當然是臭豆腐,於是就直接去檔攤前點吃,但卻沒有人招呼我們,後來等了好幾分鐘才有個年輕人叫我們先在木檯前坐下來,遞給我們一份餐單,在路中央的「大排檔」,居然還有餐單給我們看,咦,廿一世紀果然很進步啊!這樣也好,我們不會講國語,只要指一下所想吃的食物就可以,很方便呢!
過了不久我的至愛臭豆腐終於擺在我的眼前,嗯,怎麼不是一串的乾炸豆腐? 從前在香港吃的是從油鍋新鮮炸出來的一大塊金黃豆腐,用一支竹籖串起來,香脆誘人,再蘸上一點自己喜歡的甜醬吃,對於當年做學生的我那簡直是人間美食。不過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碟濕漉漉並已切好的多塊小炸豆腐,淋上醬汁並加了泡菜,可能醬汁太多,吃不出剛炸出來的外脆內軟的感覺,而且亦稍為偏咸一些,令我十分失望,我一邊吃,一邊在想,港台兩地的臭豆腐原來不一樣啊!後來我在九份老街看見標榜「港式臭豆腐」攤檔,可惜當天沒有開檔,若是能夠試一下就知道分別在那裡及評審誰家的臭豆腐比較好吃。

吃完臭豆腐,本來想試一下附近有四星評級的木瓜牛奶,可能因為我曾經喝過一次類似的鮮榨水果奶昔大嘔大吐之後,那些可怕的經驗讓我再不敢喝街頭飲料,於是我們就改去吃蚵仔煎。我吃的是煎蛋,先生點的是蚵仔麵線,吃完後都是沒有什麼驚喜,不像後來去日本廣島吃牡蠣,那種鮮味讓我們至今還是回味無窮。
吃過兩種不大滿意的食物,已經有些意興闌珊,加上擠擁和濕熱的環境,我們再沒有什麼意願試吃什麼,反正也沒有什麼胃口,只在小店隨便叫了一些凍飲之後就離開。這次的逛夜市,雖然對食物有點失望,但並沒有影響自己旅遊的心情,因為我一直認為旅行的重點從來不是美食,台北的夜市能夠讓我可以懷舊一下年少時在街頭吃食的興奮,食物好吃與否其實已經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