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形機器人走進醫院:UCSD 如何用 Unitree G1 挑戰「聽診、插管與超音波針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哈囉,Mech Muse 的讀者們!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個前所未有的研究突破:美國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 的研究團隊,最近將 Unitree G1 人形機器人搬進了醫學實驗室,並讓它完成了從聽診、觸診、通氣、氣管插管到超音波導引針刺等一系列醫療操作。這不只是科技秀肌肉,而是對「醫療與機器人未來結合」的一次實驗性探索。

Unitree G1 (網路圖片)

Unitree G1 (網路圖片)


一、為什麼要讓人形機器人當「醫師助理」?

在醫療現場,特別是急診或重症單位,醫護人員往往需要同時處理大量病患,勞動強度極高。而在人口老化與醫護人力短缺的壓力下,「是否能有另一雙手,甚至一整個替身」成為醫界與科技界共同的課題。

UCSD 的研究團隊認為,未來醫療可能需要「遠端化」與「具身化」兩大能力:

  1. 遠端化:專家可以不必親臨現場,而是透過網路操控機器人,進行診斷或治療。
  2. 具身化:機器人要能夠模擬人類手部的精細操作,才能真正完成醫療行為。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選擇 Unitree G1 這樣具有人形比例、靈巧手部的機器人,來挑戰「醫療場景」的真實任務。


二、UCSD 的實驗設計:七大醫療操作實測

研究團隊並非單純讓機器人模仿手勢,而是搭建了一整套 遠端操作平台

  • 操作者戴上 HTC Vive 追蹤器,使用腳踏板與動作捕捉攝影機來操控雙手;
  • 機器人本身配備 Inspire Gen4 機械手,搭配阻抗控制(Impedance Control)與虛擬彈簧-阻尼器系統,確保動作的力道與安全;
  • 系統內建抓握模板(Grasp Poses),確保在拿取聽診器或插管工具時能保持穩定。

實驗項目涵蓋三大領域:

1. 體檢操作

  • 聽診(Auscultation):透過機械手穩定拿取聽診器,移動至模擬病患的胸腔。
  • 觸診(Palpation):模擬醫師在腹部或四肢的按壓檢查。

2. 急救干預

  • Bag-Valve Mask(人工呼吸球囊)通氣:確認是否能達到正確的潮氣量(tidal volume)。
  • 氣管插管(Endotracheal Intubation):這是急救中最困難的高風險操作之一。
  • 氣切術(Tracheostomy):雖然目前還是基礎測試,但已經能展示潛力。

3. 精密操作

  • 超音波導引針注(Ultrasound-guided Injection):結合即時影像,將針頭準確送入目標位置。
  • 縫合針操作(Suture Throw):模擬外科縫合的第一步驟。

三、成果亮點與限制:70% 成功率的針刺,卻還不完美

這些測試成果其實相當驚人:

  • 超音波導引針注:即使是非臨床人員操作,也能達到 70% 的成功率,遠超過未訓練醫學生的水準。
  • 縫合操作:整體成功率高達 86%,顯示在規律性動作上機器人有極佳表現。
  • Bag-Valve Mask 通氣:機器人能輸出與人類醫師相近的潮氣量,顯示其控制力道的能力已經接近臨床需求。

不過,研究也誠實指出限制:

  • 力道輸出仍不足,有時無法完全模擬人類的觸感。
  • 感測器回饋延遲與震動雜訊,影響精準度。
  • 操控過程仍需要高訓練度的人員,不是一般人隨便就能上手。

四、這意味著什麼?醫療與機器人的交會點

這項研究不代表明天起醫院就能全面導入人形機器人,但它卻指出了幾個可能的未來方向:

  1. 遠端醫療的延伸:在偏遠地區或災害現場,專家可以透過機器人進行「具身遠端手術」。
  2. 醫療教育的新工具:醫學生能透過人形機器人來進行模擬操作與回放學習。
  3. 減輕醫護負擔:在疫情或高風險環境下,機器人可充當「第一線替身」,降低人員暴露風險。

當然,要進入臨床還需要克服技術挑戰,例如觸覺回饋、操作直覺性以及可靠度。但不可否認,這已經是 醫療機器人跨出的一大步


五、Mech Muse 的觀察

從 Boston Dynamics 的後空翻,到 Tesla Optimus 的工廠搬運,機器人一次次展示了「動作能力」的突破。但這次 UCSD 的研究卻讓我們看見一個更接近日常、甚至攸關生死的應用場景:醫療

人形機器人能否成為未來醫療團隊的「新同事」?這個問題或許在十年前仍顯得天方夜譚,但今天,我們已經能從實驗室裡看見一絲雛形。

就像自駕車花了十多年才走到今天的半自動化,醫療機器人也需要時間去驗證、修正與普及。然而,當我們終有一天走進醫院,看見一位「白袍機器人醫師」幫你聽診時,或許不該只是驚訝,而是感謝今日這些先驅研究者的努力。


👉 各位讀者,你會放心讓一個人形機器人幫你插管或打針嗎?還是覺得這樣的未來有點可怕?歡迎在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ech muse 智慧新知
6會員
102內容數
27歲的剛畢業碩士生,所以創立這個部落格分享科技最新趨勢,目前寫人型機器人、AI人工智慧、小型核能SMR。透過文字與照片,我希望與你們一同暢想智能時代的可能性,歡迎加入這場科技之旅!
Mech muse 智慧新知的其他內容
2025/08/27
輝達最新「機器人大腦」Jetson AGX Thor 正式登場,效能大躍進、台灣三家廠商搶先入列,這不僅象徵 AI 正從數位走向「物理世界」,更預告機器人將迎來智慧手機般的黃金十年。讀完這篇文章,你將掌握新晶片的核心突破、台廠角色與未來產業啟示。
Thumbnail
2025/08/27
輝達最新「機器人大腦」Jetson AGX Thor 正式登場,效能大躍進、台灣三家廠商搶先入列,這不僅象徵 AI 正從數位走向「物理世界」,更預告機器人將迎來智慧手機般的黃金十年。讀完這篇文章,你將掌握新晶片的核心突破、台廠角色與未來產業啟示。
Thumbnail
2025/08/25
這篇文章將帶你走進 2025 人形機器人高峰會,從倫敦的熱烈回顧到即將重返矽谷的未來展望,不僅能掌握最前沿的 AI 技術、產業趨勢與投資機會,還能一窺人形機器人如何從實驗室走向現實世界,成為改變未來的關鍵力量。
Thumbnail
2025/08/25
這篇文章將帶你走進 2025 人形機器人高峰會,從倫敦的熱烈回顧到即將重返矽谷的未來展望,不僅能掌握最前沿的 AI 技術、產業趨勢與投資機會,還能一窺人形機器人如何從實驗室走向現實世界,成為改變未來的關鍵力量。
Thumbnail
2025/08/25
「當 NVIDIA 拿出一個神秘黑色禮盒,寫著『Enjoy Your New Brain』送給機器人時,背後其實揭開了 Physical AI 的新篇章。本文將帶你快速掌握這場浪潮:NVIDIA 如何替機器人打造『新大腦』,它代表的技術突破、產業機會,以及臺灣在這股人型機器人革命中能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2025/08/25
「當 NVIDIA 拿出一個神秘黑色禮盒,寫著『Enjoy Your New Brain』送給機器人時,背後其實揭開了 Physical AI 的新篇章。本文將帶你快速掌握這場浪潮:NVIDIA 如何替機器人打造『新大腦』,它代表的技術突破、產業機會,以及臺灣在這股人型機器人革命中能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總結了各種類型的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機器狗、家用機器人和聊天機器人。同時,也提到了一些討論點和機器人可能的未來方向。
Thumbnail
這篇文章總結了各種類型的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機器狗、家用機器人和聊天機器人。同時,也提到了一些討論點和機器人可能的未來方向。
Thumbnail
功能性超音波利用高頻超音波來偵測大腦血流變化。相較功能性磁振造影,功能性超音提供了較高的時間與空間解析度,也提供了良好的可攜帶性。然而,超音波穿透無法穿透顱骨,使得訊號品質大為下降。若能研發超音波可穿透式的顱骨,將開啟以超音波來做為腦機介面的契機。
Thumbnail
功能性超音波利用高頻超音波來偵測大腦血流變化。相較功能性磁振造影,功能性超音提供了較高的時間與空間解析度,也提供了良好的可攜帶性。然而,超音波穿透無法穿透顱骨,使得訊號品質大為下降。若能研發超音波可穿透式的顱骨,將開啟以超音波來做為腦機介面的契機。
Thumbnail
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產業市場預計在2030年達到36.2億美元。目前醫療保健、製造業、零售業與金融相關組織是採用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的領先產業。文章介紹利用AI對話機器人(GeniAltX)能幫助個人及企業提升效率的情境與案例。企業正利用AI打造對話機器人,成為客戶服務或企業內部助理的關鍵角色。
Thumbnail
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產業市場預計在2030年達到36.2億美元。目前醫療保健、製造業、零售業與金融相關組織是採用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的領先產業。文章介紹利用AI對話機器人(GeniAltX)能幫助個人及企業提升效率的情境與案例。企業正利用AI打造對話機器人,成為客戶服務或企業內部助理的關鍵角色。
Thumbnail
醫療保健產業面臨多種挑戰,像流行病、慢性病、心理健康問題和醫療專業人員短缺等,而生成式人工智慧 (Generative AI) 則有機會來解決這些挑戰。 根據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所提供的資訊,認為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市場機會,估計高達 6 兆美元,突顯了這項技術的商業價值
Thumbnail
醫療保健產業面臨多種挑戰,像流行病、慢性病、心理健康問題和醫療專業人員短缺等,而生成式人工智慧 (Generative AI) 則有機會來解決這些挑戰。 根據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所提供的資訊,認為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市場機會,估計高達 6 兆美元,突顯了這項技術的商業價值
Thumbnail
醫療科技新浪潮:環境臨床記錄引領面對面交流復興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HIMSS大會上,超過30,000名健康與科技專業人士匯聚一堂,探討的熱門話題是環境臨床記錄技術。這項創新技術讓醫生能在獲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錄製他們的面對面交流,隨後利用人工智能自動將對話轉化成臨床筆記和摘要,從而重塑古老的
Thumbnail
醫療科技新浪潮:環境臨床記錄引領面對面交流復興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HIMSS大會上,超過30,000名健康與科技專業人士匯聚一堂,探討的熱門話題是環境臨床記錄技術。這項創新技術讓醫生能在獲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錄製他們的面對面交流,隨後利用人工智能自動將對話轉化成臨床筆記和摘要,從而重塑古老的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的未來展望 在當今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工智慧(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從自動駕駛汽車到精準醫療,AI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其潛力無限。然而,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也必須關注其對社會、經濟和倫理的影響。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的未來展望 在當今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工智慧(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從自動駕駛汽車到精準醫療,AI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其潛力無限。然而,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也必須關注其對社會、經濟和倫理的影響。
Thumbnail
近年來,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AI/ML)技術快速發展,醫療設備數量呈現明顯增長趨勢。本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臨床試驗註冊平臺(ICTRP)的臨床試驗數據進行全面分析,瞭解AI/ML SaMD的發展趨勢及地理分佈特徵,並強調了國際合作臨床試驗的必要性。
Thumbnail
近年來,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AI/ML)技術快速發展,醫療設備數量呈現明顯增長趨勢。本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臨床試驗註冊平臺(ICTRP)的臨床試驗數據進行全面分析,瞭解AI/ML SaMD的發展趨勢及地理分佈特徵,並強調了國際合作臨床試驗的必要性。
Thumbnail
依照各機構去研究的醫療產業領域 規劃投資者幾乎都是往精準醫療或數位醫療相關 精準醫療、遠距醫療跟醫療檢測是比較可以合作的,因為這些可以運用到科技業的專業領域 達成1+1大於2的產業商機才是現在很多AI結合生技醫療的重點 近期看到很多科技公司進軍生技的原因就是"多角化經營需求是占比最高
Thumbnail
依照各機構去研究的醫療產業領域 規劃投資者幾乎都是往精準醫療或數位醫療相關 精準醫療、遠距醫療跟醫療檢測是比較可以合作的,因為這些可以運用到科技業的專業領域 達成1+1大於2的產業商機才是現在很多AI結合生技醫療的重點 近期看到很多科技公司進軍生技的原因就是"多角化經營需求是占比最高
Thumbnail
本書介紹生成式AI有徹底改變醫學和健康保健領域遊戲規則的能力,但也有未知的風險,需要更多的研究和監督。
Thumbnail
本書介紹生成式AI有徹底改變醫學和健康保健領域遊戲規則的能力,但也有未知的風險,需要更多的研究和監督。
Thumbnail
腦類器官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的研究已經證明腦類器官具備大腦細胞(包括神經元和星狀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近期,科學家利用腦類器官來作為人工智慧實體裝置。本文將簡介此研究。
Thumbnail
腦類器官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的研究已經證明腦類器官具備大腦細胞(包括神經元和星狀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近期,科學家利用腦類器官來作為人工智慧實體裝置。本文將簡介此研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