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防災是為因應意外,那在台灣就是個日常。
什麼是防災士
前言
最近上了防災士課程,防災士,就如字面意思,目的就是在因應災害,如果想說災害,颱風、地震、土石流、火災、水災、旱災、…就會歷歷在目,而救災便會是軍、警、消在第一線翻動瓦礫,民間、宗教團體出錢出力投入,國家及民間力量協力,塑造了台灣近年引以爲傲的災後復原能力。當然災害不僅如此,復原也並非紙上談兵。
歷程
「防災士」一詞源於日本,起先在臺灣也有義消相關施行,在如921、88風災等持續有重大災害發生影響下,在107、108年開始加大力度推行,而在最近剛結束「2025城鎮韌性演習」又再次強調社區應變的能力(雖然略有不同,如防空與防災避難所便有所差異),以社區為中心出發的災害應對,「自助」、「互助」、「公助(協作)」作為防災應對的三大方向,又或者說是階段。防災士在做什麼
首先防災士,其性質算是民間資源,也有證照課程(15小時)及考試,但對於生活在災難裡的臺灣人就是piece of cake,但對於導正觀念及擴展知識是個不錯的選擇。在成為社工的過程中也有類似的訓練內容,只是著重點不同,知識點也相對沒這麼全面。
自助
當災難發生時,不論是誰要命就得先做——自助,自助不是指吃buffet,而是以自身之力應對災害,而這裡的所謂「自」助可以是以個人、家戶為單位,防災知識、事前的準備以提升應變的力量,比起只是一昧的等待救援更有可能存活,也能在行有餘力下幫助他人。
互助
互助便是這樣的概念,在自身有餘力下,在災難發生時協助家人、鄰居脫離災難。在自助及互助下存活率大幅上升,在統計資料中,這佔了災難發生時絕大部分的倖存。
公助協作
這其實是公助、協作兩項,公助代表了社會資源的投入,雖然能量龐大,但卻有幾項缺點,也因此更強調自助與互助的功能。其中最明顯的缺點—延遲:往往災難發生時,從通報、分配、決策、傳遞等時間,即便在臺灣這個經驗豐富並有良好的處置系統的地方,也不可能零時差的投入資源。
而協作便是防災士的能量,一個專業的知識知能,在社會資源湧入社區,又或者社會資源缺乏的邊際地帶,如何做到橋樑及資源的投入協助、管理、宣導等等,聽起來很社工呢!
平時的整備、災時的應對、災後的重建,便是簡單的重點。
其他[塞點乾貨]
在桃園的避難所:
如果發生嚴重災害,往就近學校去就對了(前提是地方政府有開設避難所,一般來說區公所或鄰里長都可取得相關資訊)
在桃園的便民服務:
在每週一晚上19時,只要3人以上揪團向桃園市各消防分隊報名,便有免費的CPR+AED課程(課程大概一個半小時),急救測驗並經教官確認合格,當場發給CPR+AED訓練合格證明(效期1年)。
結語
無論是防災士證照(效期無限期)還是CPR+AED訓練合格證明(效期1年),都需要持續複習及更新資訊以備不時之需,才能助己助人,避免發生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