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股票配置,就離不開「風險耐受度」。這件事因人而異,與你的年齡、個性、資產現況及收入水平都息息相關。光譜的兩端,是兩種極端的投資心態:
- 積極型: 風險耐受度最高,即便市場崩盤也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 保守型: 風險耐受度最低,每天1%的漲跌幅就足以讓人輾轉難眠,忍不住頻繁打開App刷新數據。
絕大部分的人都落在偏向保守的那一側。許多人剛進市場時,並不清楚自己的風險偏好,這完全正常。投資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
資產配置主要不外乎三大類別,至於如何調配它們的比例,則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一、債券 (Bonds)
債券的風險相對較低(此處指信譽良好的政府公債或公司債),能提供每年約3%至5%的穩定配息。這類資產非常適合屆齡退休、需要穩定現金流,或風格極為保守的投資人,主要功能在於對抗通貨膨脹。
二、指數型ETF (Index ETFs)
市面上的ETF五花八門,但挑選時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管理費越低越好,否則報酬很容易在無形中被侵蝕。在眾多ETF中,我只推薦指數型ETF,例如追蹤全球市場的VT、美國市場的VTI、VOO、QQQ,或是台灣的0050。
投資指數型ETF,等同於實際參與整體市場的成長,也和你看好的「國運」有關。投資0050,就是看好台灣的長期發展;投資VTI,則是相信美國市場的成長動能。這種方式讓我們可以安心過日子,無需時時刻刻緊盯趨勢,只要定期投入資金,「無腦」地取得市場的平均報酬。從歷史數據來看,年化平均報酬率約在7%至10%之間。不過前提是,股災的時候,你還得能繼續無腦入金才行。
三、個股 (Stocks)
如果你決定投資個股,就像踏入一場專業的競技。你必須清楚自己的「優勢 (Edge)」在哪裡,因為市場上所有人——基金經理人、專業投資機構、散戶、放空機構——都是你的競爭對手。
散戶最大的結構性優勢之一,就是在熊市時可以堅定持有甚至加碼;而基金經理人常因背負投資者贖回的壓力,被迫賣股停損。當然,你的優勢也可能來自於對特定產業的深度理解、對未來的想像力、掌握關鍵的催化劑或趨勢。只要策略執行得當,個股投資的獲利潛力相當可觀。
你的答案,只能自己找
最後,一定會有人問:「那我到底該怎麼配置?」
老實說,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唯有你親身用真金白銀下場歷練後,才會慢慢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路。過程中,你必然會犯錯、會恐慌、會貪婪,但這些都是成長的養分。
尤其「犯錯」這件事,越早發生越好。因為在初期本金還小的時候犯錯,損失相對有限,要賺回來也容易得多。犯錯後,最重要的能力是「自省」。透過每一次錯誤後的學習與修正,你終將淬鍊為一名成熟的投資人。
最後一段雖然像是幹話,但真的是這樣。^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