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洲杮
我的老家鄉村四面都被大山圍繞著,不遠處有一大片森林,內裡植物繁多,野果隨手可摘,野生獼猴桃、野栗子、野生杮子、野生山楂、野棠梨、山核桃……隨處可見。
在我家老宅的東側,有一群很奇特的杮樹,它們形體自由舒展,有大有小的,最年長的一棵樹齡甚至高達40多年,至今仍能結出果子。杮子只有葡萄粒大小,秋天在枝頭自然熟,成熟的果實呈紫褐色,口感糯甜,食之唇齒留香。當地人都叫它“丁央杮”,直到今天,我才在網上查到它的學名,叫“美洲杮”。睹物思人,每當看到它,就自然想起我的母親──這棵杮樹的嫁接者。
小時候父親砍柴總會留下一些長勢好的野果樹,我清楚記得的就有兩棵野栗子、兩棵野杮子。媽媽除了能歪歪斜斜地寫出她的名字之外,大字不識幾個,也不知從哪裡學得一手嫁接的好本領。每年正月媽媽趁著到外地親戚家拜年的機會,弄回一些形形色色的接穗,回到家,腰上別一把彎刀,手上拿著鋸子和一些細繩,就上山嫁接去了。我親眼看見她嫁接栗與杮子,老屋後山有一棵父親留下的野栗樹,媽媽先用鋸子把主幹截斷,然後用彎刀小心翼翼地把砧木劈開一道口子,再剪上一兩個芽的接穗,用刀把底部削成斜面,從劈開的口子邊插下去,皮層與皮層、木質層與木質層對齊,再用繩子扎緊,最後隨手砍下一些葉茂的樹枝蓋在嫁接好的接穗上遮擋陽光。
老屋右側的山坡上有棵野杮,媽媽那年不知從哪裡弄回一枝接穗,她說叫“丁央杮”,嫁接時我與媽媽一起去的,野杮長得不太整齊,一共有三條枝幹,媽媽索性將這些全嫁接上了,一共接了六個接穗。那年我還在小學讀書。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三、四月間,山裡的一切都如同剛出生的嬰兒,充滿著無限的生機,說不出的各種野花遍地怒放,招蜂引蝶,樹木吐出新芽,嫩綠嫩綠,帶著鵝黃色,不用深呼吸,鼻腔與肺腑間都是青草與百花的芳香。這時,媽媽嫁接的果樹也開始萌芽,抽枝發葉了。嫁接的果樹如果成活了,長得比移植的快不少,兩三年就開始掛果。 「丁央杮」活了4枝苔,後來長成了四根粗壯的樹幹。每年都是果實累累。
這種小杮子只有葡萄粒那麼大,平常青青的,藏在綠色的樹葉下,並不起眼。到了秋天,整棵樹上都是星星點點的金黃,煞是漂亮。
秋霜過後,那些小杮子由黃色變成紫褐色,表皮上還染上了一層薄薄的白霜,摘下一個放進嘴裡咬一口,又糯又甜,味道比超市買的杮餅不知道要好吃多少倍。小時候,每年寒假前,我喜歡摘下熟透的“丁央杮”,裝滿口袋,帶到學校當零食吃,惹得小伙伴們直流口水,也因為分享,交了不少新的朋友。
後來,這棵杮樹長大了,父母相繼離開了人世,我也走出了大山,轉眼就是幾十年過去了。不久前,我回到故鄉,老宅不在了,宅基幾面都被蔥綠的植被包圍著,聽鄰居說,宅後那棵嫁接的板栗樹幾年前還結果,後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枯死了,左側山上媽媽嫁接的大杮子樹仍然高大,每年都結滿了碩果,因為樹長得太高了,村落到梯子上。
右山坡上的那棵「丁央杮」掩映在綠色的林海中,四根粗壯的枝條不屈不撓,衝破層層阻隔向天空伸展,想不到的是,綠葉下竟然還結滿了杮子。站在樹下,媽媽的影子越來越清晰。我用手機軟體搜尋了一下,才知道這杮有一個非常大氣的名字叫“美洲杮”,果實有很多用途,就連樹幹也是製作高爾夫球桿的上等原料。真不知道,四十多年前媽媽是從哪裡弄到如此珍貴樹種的接穗,我越發想念媽媽了。
追蹤及訂閱出版專題 【奇趣果實介紹及分享】,分享獨特的植物果實,不論你是不是「吃貨」都不能錯過!訂閱方案每月(NT$70)
追蹤及訂閱出版專題 【植物分享平台】,分享獨特罕見的植物品種, 讓我們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魅力吧!訂閱Premium 每月方案(NT$50)
追蹤及訂閱出版專題【奇趣塊根植物養植全集】,收錄人氣塊根植物品種。僅針對愛好塊根植物的朋友。一次購買NT$300, 永久閱讀!
Blog網站連結【JYY植物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