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多產」,許多人第一反應是「粗製濫造」、「質量下降」。然而,在我近年的嘗試中,卻越來越深刻體會到,多產並非創作的敵人,反而可能是創作者生存下來的唯一道路。除了方格子這樣的平台機制不易擴散、必須透過大量作品來突破演算法與環境限制外,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我正在嘗試打造一個文創公司,而這在過去是我不曾想像過的事。

曝光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我協助過許多文創公司與文創工作者,他們的共通困境都是抱怨「作品沒人看到」。這些作品不只是文章,還包括陶瓷、香皂、飾品、插畫、攝影等各式各樣的創意商品。許多人懷抱熱情與才華,卻因為缺乏曝光與流通管道,最終走向失敗。他們花費大量心血去創作,卻無法跨越「受眾看不到」這道最殘酷的現實。
我常常告訴他們:「創作再美,沒有曝光,就等於不存在。」這句話聽來殘忍,卻是產業最真實的底層邏輯。對於絕大多數創作者而言,定時、定量的產出與曝光,才是敲響讀者、消費者大門的唯一方法。偶像與常態
有人會反駁:難道不能做「吉米」嗎?難道不能靠一部傳世之作、一幅經典畫作而聲名遠播?當然可以,但那是萬裡挑一的偶然。吉米的繪本之所以成為標誌,背後不只是藝術水準,也包含時代氛圍、文化脈動以及市場需求的共同作用。這種成功模式無法複製,也不該成為大多數創作者的幻想。
相反地,如果希望成為「有穩定收入的創作者」,那就必須走上另一條路:穩定且持續的創作輸出。坦白說,這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扎實的方法。你可能每天、每週、每月固定交出作品,看似平凡無奇,但正是這樣的節奏,逐步建立了與讀者、觀眾之間的默契。久而久之,受眾會養成「期待」──期待你下一篇文章、下一幅畫作、下一件手工藝。
我之所以被你注意到,也是因為我不斷地產出、不斷地出現在時間軸與平台上。如果我一年只寫三篇文章,你可能根本沒有機會看見我。
喜羊羊的啟示
說到這裡,我總會想起一個案例:中國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當年在杭州動漫展,我第一次看到時,忍不住笑它畫風笨拙,完全沒有美感,更稱不上藝術精品。然而,它卻憑藉每天 15 分鐘、在小學生下課時間固定播出的節目,持續多年不間斷,最終成為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這是一個再清楚不過的證明:穩定、長期、定量的曝光,可以擊敗美感上的不足,並創造龐大的市場價值。如今,那些看著喜羊羊長大的孩子已經成年,開始有消費力,他們對這個角色的情感,轉化為一種消費習慣。
這不是偶然,而是「規律」──任何產業都無法忽視的規律。
藝術與產業的拉扯
許多創作者對作品有一種近乎「神聖」的看法,認為自己的文章、畫作、設計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必須用心呵護,捨不得輕易拿出來。這種態度當然無可厚非,因為創作確實承載了個人的情感與靈魂。但如果只停留在藝術的角度,卻忽略了產業的邏輯,那麼創作者就很難在現實世界立足。
站在出版社、日報社的立場,文章不是「藝術品」,而是「產業產品」。每天報紙都要出版,否則就是「開天窗」,公司收入立刻受到衝擊。當一位作者捨不得交稿,編輯就會回頭翻舊稿,挑選其中最好的一篇來湊數;若舊稿不足,甚至不得不由編輯自己動手寫一篇。這就是產業的現實──無論如何,版面必須被填滿。
因此,作為創作者,若只抱持藝術的浪漫,卻不面對產業的需求,最終只會陷入「自我感動」的陷阱。真正能走得長遠的人,往往能夠在藝術與產業之間找到平衡。
既藝術,又理智
我常常說,我自己就是在「既藝術又理智」的狀態中前行。一方面,我享受創作的快樂,追求表達的純粹,這是我作為作者最根本的初衷;另一方面,我也肩負產業的苦,必須承認創作是一份職業,是一個需要持續運轉的系統。
這種矛盾,乍看之下似乎很痛苦,但其實是必要的。正因為有理智的自律,我才能持續多產;而因為有藝術的熱情,我的作品才不會淪為冰冷的流水線產品。兩者並存,才是創作者能長久走下去的根基。
心語
多產,或許是最笨拙的方法,但卻是最務實的策略。它能突破平台演算法的限制,能擊敗市場的冷漠,能逐步累積受眾的期待。這條路或許不華麗、不浪漫,但卻是創作者真正能夠立足於產業、並最終建立品牌的穩健之道。
如果把創作比作種樹,那麼多產就是不停地播種。你不知道哪顆種子會發芽、哪顆會枯萎,但唯有大量播種,才能確保最終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
發表4300篇作品,就比430篇作品多10倍機率被看到,比43篇多100倍被看到。我正在用當下那一刻最好的作品,打造自己的森林。而我還會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