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願意敞開自我去接受菇類的魅力,松茸將能振發我們的好奇心,而我認為好奇心可說是在這危殆的時代裡合作生存的首要條件。

未來人類文明會更加進步興盛嗎?經過資本主義帶來的貧富差距、各種環境議題,甚至是近幾年頻繁出現的戰爭,很難不讓人對於現有的社會趨勢產生質疑,甚至認為再這樣下去總有一天人類會自取滅亡,並且拉著大量的物種陪葬。但除了悲觀地想像未來,難道就沒有一絲帶有希望的微光值得我們期待嗎?面對這樣的提問,《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作者安清把目光看向了在生物界中相對常被忽略的菇類。
橫跨文化、連結多元種族 那些「松茸」能教我們的事
為什麼是「松茸」?不只是因為它具備菇類多樣的繁殖策略,也與它橫跨文化、連結多種族的生產過程有關,並且在高經濟價值的同時,又能夠作為禮物、超越單純的「價格」意義的特性下,松茸也成為了最能反映資本主義邊界灰色地帶的物種。另一方面,松茸、松樹與人類擾動之間的高度相關,甚至興盛於看似破敗地景的韌性,則讓我們能夠以更宏觀的視角,去看見松茸交易歷史深度,進而在「進步」神話看似逐漸破滅的現況下,帶給讀者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自然與人類活動必定互斥嗎?所謂的自然又是什麼?資本主義對全球地景帶來了怎樣的深遠影響?我們又該如何在處處都是「資本主義廢墟」的世界,找到能夠存活的方式,甚至是看見其中藏有的機會?從拆解採菇人的文化歷史、分析各個松茸產區誕生的背景因素,還有松茸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一一回應了這些問題,並且企圖讓讀者理解未來仍有許多可能性,儘管他們不一定符合「進步」的期待。
末日盡頭的松茸 或許正是資本主義席捲後的新開始
從第一版《末日松茸》出版開始,這本作品就引發不少討論;而根據最前面的〈審訂者導讀〉,這次更改書名的再版《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除了有了全新的外觀,內容上也調整了一些翻譯字詞。雖然因為沒買到第一版,無法評斷更改後是否真的比較好讀,但至少單就這個版本來看,還是有一些需要多讀幾次才能理解的語句,其中當然也是因為書中有不少需要重新建立、吸收的概念。
據說,一九四五年原子彈摧毀廣島後,在一片殘破地景中最先出現的生物就是松茸。
儘管在整個閱讀過程中,一直處於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但《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毫無疑問是一本深具啟發性的作品,並且會在各種可能是藉由教育深植在我們腦海中的二元概念中,撐開一個全新的思考空間。其中的「松茸」,更不僅僅是實體上的蕈菇,它同時隱喻了我們生活中那些值得被覺察的事物。如同人類之於地球,資本主義也已經深深改變我們所處的社會地景,儘管書名取為「在世界盡頭遇見松茸」,但這樣的遭逢,或許也正是新世界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