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由朱智勛和韓孝周主演的韓劇《支配物種》,我奇怪網上好像沒太多人討論這套劇,但我蠻喜歡這套劇的,因為它圍繞了3個我感興趣的主題:環保、生死和人工智能。
劇中韓孝周飾演的女總裁尹自由,創立了一間名為「Blood Free」的生物科技公司,公司的成立有兩大目的,透過人工智能技術:
1)切斷人類的食物鏈
2)讓人類免於疾病的痛苦
切斷人類的食物鏈
《2030世界未來報告》一書有提到,人工智能的出現,人類將不用吃其他生物也能夠得到足夠的「肉食」,那就是人造肉,而劇中提到的不只是人造的紅肉和白肉,還有海鮮類,甚至是植物類,另外還有衣服、手袋和鞋很常用到的動物皮和毛,都能夠透過人工智能技術製造出來。
有利必有弊
人造肉取代動物肉,我私心是非常贊成的,因為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是相當明顯的,涵蓋多個層面,包括氣候變化、土地使用、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等。
人造肉的出現除了可以拯救無數為人類的口福而犧牲的動物,亦可以拯救自然生態。
但人造肉的興起可能對傳統畜牧業構成競爭壓力。如果人造肉的生產成本持續下降並實現規模化,消費者可能會因為價格或其他因素(如健康或環保考量)轉而選擇人造肉產品,這可能導致畜牧業的需求減少,尤其是牛肉和豬肉等需要大量資源的肉類。
對於依賴畜牧業的農民和相關產業(如飼料供應商或屠宰場),這可能意味著收入下降或需要轉型。
人造肉的發展目前還在早期階段,對畜牧業的具體影響取決於技術進步、市場接受度以及政策支持程度。相信短期內,畜牧業可能不會受到太大衝擊,但長期來看,畜牧業可能需要適應這個新興競爭者的挑戰了。
讓人類免於疾病的痛苦
《2030世界未來報告》一書亦有提到,人工智能用於醫療用途將會越來越普及,有一天甚至可以如劇中的「Blood Free」 ,培植人造器官,然後移植到病患體內,取代受損器官,這令患有嚴重疾病甚至絕症的病人,疾病被根治的機率將會大大提高。
雖然劇中「Blood Free」培植人類器官的出發點是為了令人類免於疾病的折磨,然後不用承受病痛直到自然死去,但這樣會衍生另一個問題,就是隨著技術水平越來越高,人類壽命會否越來越長?甚至是長生不老?!
這情景令我想起吉卜力製作的電影《地海傳說》中,女巫為了追求長生不老,不惜一切,更拒絕死亡。
但拒絕死亡是錯的,因為「不死就等於失去了生,拒絕死亡就等於拒絕活著,反覆死亡和再生才是生命的根源」,就正如《支配物種》中,尹自由所說:「人類不能永生不死,那會是錯誤,不是完美。」
人工智能的爆發性成長
劇中另一個深深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展示了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故事的時間設定是2025年,也就是今年。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近年確實發展迅速,全人類正在適應並嘗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然而,現實中似乎尚未出現劇中那樣完全智能的人工智能架構。不過,劇中描繪的大部分技術,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早已開始應用。
例如,人工智能作為私人助理,不僅能解答疑問、遠程控制電器和設備,還能提供緊急支援。此外,VR技術、眼鏡微型攝錄鏡頭、人工智能數據分析以及行蹤追蹤等技術也已逐步實現。
劇中最令我驚嘆的技術,是能夠將人腦中的記憶像電影畫面一樣呈現出來。我不知道現實中是否已經實現了這一點!?
這個場景讓我想起了2000年的電影《不死劫》(Unbreakable)。片中男主角被人植入了一枚晶片,在他死後,人們可以取出晶片,像播放劇集一樣,以第一人稱視角重現死者從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經歷。
這部電影已是24年前的作品,但它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來到2025年的今天,即使現實中尚未掌握這項技術,以當前人工智能的爆炸式發展,或許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
此外,若要做到像劇中那樣將人工智能完全融入生活和工作,我相信是絕對可行的。然而,2025年的時間設定可能稍顯樂觀,但這一天應該為期不遠。
最後
說回《支配物種》的劇情,朱智勛飾演的退役軍人禹採耘曾被動地進行人造器官移植手術,體能因此異於常人。
而結尾韓孝周飾演的尹自由,因為受了重傷也進行了人造器官移植,同時禹採耘也再次受重傷命危但沒有交代去向。
最後一幕是最詭異的,我們聽到尹自由問她的人工助理她身在何處,但畫面卻出現了禹採耘睡在病床上緩緩睜開眼睛的一幕,這令觀眾有無限想像,如果這是為續集鋪路的話,我相信會是一套切頭切尾的科幻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