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住宅政策2025|20萬戶社宅邁向關鍵階段
中央拍板未來8年興辦25萬戶社會住宅、並擴大租金補貼與包租代管,第五期已擴至19縣市。本文解析政策關鍵、地方落地難題與對租屋市場與居住負擔的中期影響,附官方數據與倡議團體觀點。
一、政策全貌:雙軌並行,數量與可近性同步拉升
行政院於2023年底通過「推動社會住宅成果與提升社宅用地供給精進措施」,規畫114–121年(2025–2032)興建25萬戶社宅,並搭配25萬戶包租代管與50萬戶租金補貼的供給與需求雙軌布局,作為未來八年的住宅政策主軸。(PIP)
租金補貼面向則延續「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放寬資格門檻至各地最低生活費3倍、補貼額度每月2,000–8,000元,並對青年、新婚、育兒、經濟或社會弱勢提供1.2–1.8倍加碼。(行政院)二、近期進度:供給進場、制度加碼
- 包租代管第5期啟動:服務範圍擴及19縣市、118家租賃住宅服務業者參與,延續「3稅減免、3費補助、3年服務」並針對弱勢與婚育家庭加碼,顯示以既有屋存量加速釋出的策略正在放大規模。(自由時報電子報)
- 興辦節奏:內政部規畫以整體開發、TOD、都更與用地盤點等多元管道取得社宅用地,支撐未來8年25萬戶的興辦量能。(PIP)
三、倡議與監督:修法與制度性配套成關鍵
OURs都市改革組織提出《住宅法》修法建議,聚焦整體開發取得社宅、精進包租代管、租金分級、資訊透明與社福導入等面向,並促成立院內政委員會召開系列公聽會,推進社宅體系的法制化升級。(OURs都市改革組織)
四、對地方社區與租屋市場的中期影響(18–36個月觀察重點)
1)租金壓力的「區域性降溫效應」
當社宅與包租代管戶數在熱點都會區陸續到位,低至中租金帶的競品增加,可望減緩租金續漲,但實際效果將呈區域差異:供給集中度高、就業與交通便捷的生活圈,更可能出現明顯的租金壓抑;反之供給稀薄區影響有限。此效應同時取決於社宅品質與管理是否能吸引穩定需求。(自由時報電子報)
2)「弱勢可近性」提升與準入設計
補貼門檻放寬與加碼,有助青年、新婚、育兒與弱勢族群在市場中取得更高競租力;但需避免資訊不對稱、承租資格與配租流程繁複,導致「名義可近、實際難近」。推動單一入口平台與流程簡化將決定政策實得率。(行政院)
3)用地取得與「社區共好」的治理壓力
八年25萬戶的量體仰賴整地、都更、聯合開發與TOD等多元工具。地方層級的交通、停車、公共設施承載以及鄰避情緒,將成為專案落地的主要摩擦源。倡議團體主張在區徵/重劃中制度性預留社宅,降低逐案協調成本,並以社造與公共服務導入,避免社宅被「貼標籤」。(OURs都市改革組織)
4)長期營運管理:從「蓋得快」到「管得穩」
量體放大後,公共空間維護、混合族群管理、續租機制與社福串接,決定社宅品質能否長期穩定。若營運治理不足,將稀釋對市場租金的正向影響並削弱民眾支持度。(自由時報電子報)
五、風險與機會評估(給決策者與地方政府的清單)
- 風險:
- 用地取得與都市計畫協調期程拉長 → 影響工程開工與釋出時點。(PIP)
- 管理量能不足 → 住戶滿意度下滑、社區摩擦升溫,影響政策信譽。(自由時報電子報)
- 機會:
- 以包租代管第5期快速放大既有屋供給,與社宅完工潮「前後接力」,在都會區形成對租金的結構性緩壓。(自由時報電子報)
- 修法與平台化:導入社宅登記平台、資訊透明與租金分級,提升配對效率與公平性。(OURs都市改革組織)
結語
未來八年的25萬戶社宅+包租代管+租金補貼,將把台灣住宅政策帶入「量的規模化與治理精細化」的新階段。中期觀察重點在於:供給落地的時間軸、用地與社會溝通、營運治理能力與資訊平台化。當中央與地方把「蓋得多」轉為「住得好、管得穩」,政策對租屋市場的抑波作用與對弱勢族群的可近性,才會真正反映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PIP)
資料來源:內政部PIP社會住宅專區、行政院「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社宅包租代管第5期報導與解析、OURs都市改革組織之修法倡議與公聽會資訊(見文內引用)。
(截至目前為止):
- 在「社會住宅政策」進度中,內政部指出:採直接興辦方式的社會住宅總計 65,539 戶,其中已完工 5,322 戶、興建中 41,436 戶、已決標待開工 18,781 戶。pip.moi.gov.tw
- 在「300 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方面,114 年度(即今年度)補貼戶數目標已拉高至 75 萬戶。591房屋交易+2ey.gov.tw+2
- 補貼金額範圍:每戶每月可補貼 新臺幣 2,000 元至 8,000 元(視所得與其他條件而定)。urban-web.kcg.gov.tw+1
- 全國社會住宅的完工戶數:截至今年八月底,全台社宅完工戶數約 36,000 餘戶。自由時報電子報+1
- 政府在「8 年百萬租屋家庭支持計畫」中設定目標:至 121 年(約 2032 年)要達到「直接興建社會住宅 25 萬戶、包租代管 25 萬戶、租金補貼 50 萬戶」的目標。ey.gov.tw
圖表

資料視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