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委屈自己,跟年輕媳婦學自在快樂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你能想像嗎?或你能接受嗎?有一位年輕媽媽,孩子才四個月大,就把孩子交給老公,自己跟閨蜜出國旅行。

在我們的印象裡,媽媽好像就應該日夜守著孩子,把自己放到最後,才算是「有責任感的媽媽」。

但這位年輕媳婦不一樣。她除了照顧孩子,也很懂得照顧自己。她會定期去做臉、保養,讓自己維持好狀態。

快樂的女人,成就更幸福的家庭

 這位年輕媽媽,是我一位60歲朋友的媳婦。我這位朋友說,她要向她的媳婦學習:當一個女人過得快樂、狀態好,對孩子、對先生、對整個家庭,反而更有幫助。

 聽到這裡,我心裡真的很有感觸。因為在我們這一代,尤其是我們的婆婆媽媽那一輩,母親往往都是犧牲自己的角色,換來的卻是疲累、委屈,甚至成了黃臉婆。

其實,你有沒有想過:犧牲,真的等於愛嗎?

 犧牲太多,愛就變了質

 過去,我們成長的年代,媽媽或老婆的形象往往就是「犧牲奉獻」。犧牲時間、犧牲夢想,甚至犧牲健康,好像不委屈自己,就不是一個有愛的母親。但是,犧牲太多的人,往往很容易對家人產生情緒勒索。

相信你一定有聽過這樣的話:

「我這麼辛苦,你們怎麼還不懂得感恩?」

「如果不是為了你們,我早就過得不一樣了!」

當一個人長期把需求壓下來,就會累積很多不滿和委屈。這些委屈最後就會變成抱怨,用罪惡感綁住家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偉大,但關係裡其實多了壓力和距離。

除了情緒勒索,還有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就是「偷偷補償」。

我有一個朋友,喜歡吃甜點,可是她只能偷偷買躲起來吃。因為她怕被說「怎麼不省一點?」、「只顧自己不顧大家」。於是,她只好隱藏自己的小小喜好,把快樂偷偷縮小到角落。

聽起來有點好笑,對不對?但其實背後很心酸。

因為我們被教育成「女人應該犧牲」,所以一旦滿足自己,就會覺得內疚。

心理學裡有個詞,叫「照顧者疲勞」(Caregiver Burnout),意思是當一個人長期照顧別人、卻忽略自己,就會出現疲倦、焦躁,甚至憂鬱。許多研究也發現,媽媽的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情緒發展。所以,一個快樂的媽媽,才更能養出快樂的孩子。這正呼應了我朋友說的:有快樂的媽媽,才能養出快樂的孩子。

 我們要不要開始重新定義愛呢?

犧牲不等於愛。其實,愛應該是一種能量的流動,而不是單方面的掏空。如果你總是掏空自己,最後只剩下疲憊和怨恨,那麼你的愛很快就會枯竭。相反地,如果你願意在生活裡留一點空間給自己,補充能量、保養身心,那麼你會有更多餘裕,把快樂分享給家人。

四個練習,讓自己回到愛的流動

 那麼,生活裡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有四個小方向可以提醒自己並著手去做:

1.給自己一段專屬時間

每天或每週,哪怕只有半小時,做一件只屬於自己的事:看書、運動、發呆都好,但可不是打發時間喔。

2.學會分工與放手

不要覺得家務都只能自己扛。讓另一半分擔,讓孩子自理。你放手,家人才能成長。

3.自我檢視

問問自己:今天或這週,我快樂嗎?我是不是又做了委屈自己的事?我有沒有好好照顧身體?時時覺察,提醒自己不要限入犠牲的泥沼中。

4.接受幫助

接受幫忙不是弱點,而是一種成熟。願意被支持,關係才會更平衡。

改寫人生下半場:不再用委屈證明愛

 對我們這一代來說,很多人已經走過「犧牲的人生上半場」。孩子長大了,責任逐漸減輕了,我們是不是有機會,在人生下半場,改寫這個習慣?我們能不能允許自己活得更自在一點,把愛用更健康的方式表達出來?

 我想,真正的愛,不是壓抑自己,而是讓自己和家人,都能在關係裡自在呼吸。

當我們願意好好照顧自己,會發現,家人其實得到的是一個更快樂、更有能量的媽媽或太太。那樣的愛,比委屈和犧牲,更加長久。

 我有兩個兒子,將來我可能也會有媳婦,也會是人家的婆婆,我會提醒自己,要有同理心,讓這個女人成為我們家的一份子後,也能快樂做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創齡生活筆記
22會員
122內容數
在媒體圈打滾二十多年,耕耘投資理財及健康醫療領域。不滾了!50+後成為創齡實習生,學習和探索自己人生下半場,實踐創齡生活,製播《創齡生活筆記》Podcast節目,也成為一名退休理財顧問。
創齡生活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10/11
熟齡族除了預備醫療金、旅遊金,更應該預備一筆「請客的錢」,這筆錢是用來投資情感、維繫關係、創造家人朋友間共享時光的基金。透過大方的請客,傳遞對家人的重視與關心,讓關係加溫,避免因計較金錢而使關係疏遠。
2025/10/11
熟齡族除了預備醫療金、旅遊金,更應該預備一筆「請客的錢」,這筆錢是用來投資情感、維繫關係、創造家人朋友間共享時光的基金。透過大方的請客,傳遞對家人的重視與關心,讓關係加溫,避免因計較金錢而使關係疏遠。
2025/09/25
本文分享作者從年輕時短線操作股票、基金,到50歲後轉向長期投資,並透過資產配置與再平衡維持財務穩定的經驗。文中提到,長期投資能抵禦股市短期波動,且資產配置如同人生的韌性,有助於應對不確定性。
2025/09/25
本文分享作者從年輕時短線操作股票、基金,到50歲後轉向長期投資,並透過資產配置與再平衡維持財務穩定的經驗。文中提到,長期投資能抵禦股市短期波動,且資產配置如同人生的韌性,有助於應對不確定性。
2025/09/23
理財專家都說,長期投資才能享受複利效應。本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複利原理,並以數據分析10年作為複利分水嶺的原因,以及本金、時間的重要性,最後以股神巴菲特為例,說明耐心和時間如何累積驚人財富。
Thumbnail
2025/09/23
理財專家都說,長期投資才能享受複利效應。本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複利原理,並以數據分析10年作為複利分水嶺的原因,以及本金、時間的重要性,最後以股神巴菲特為例,說明耐心和時間如何累積驚人財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最近看完這本「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羽茜),趁仍記憶猶新時來分享一下。 作者在前言提到,「女人身上有太多角色期待的包袱了…….比方說她會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媽媽的終身好友、比起兒子會更掛念著自己的家庭,更樂意、也更無私的為家人付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
Thumbnail
最近看完這本「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羽茜),趁仍記憶猶新時來分享一下。 作者在前言提到,「女人身上有太多角色期待的包袱了…….比方說她會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媽媽的終身好友、比起兒子會更掛念著自己的家庭,更樂意、也更無私的為家人付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成為一個母親後,生活有了許多改變,包括精神上的試煉和身體上的挑戰。這篇文章探討了成為母親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育兒和自我照顧之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成為一個母親後,生活有了許多改變,包括精神上的試煉和身體上的挑戰。這篇文章探討了成為母親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育兒和自我照顧之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