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媽媽:犧牲與自我

成為一個媽媽:犧牲與自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明天就是母親節了,晚上餵奶哄睡順便想一想成為一個媽媽究竟帶來了什麼改變,大概就是精神上的試煉,再怎麼崩潰痛哭,小孩的需求來了就是要面對,因為他會比你崩潰,哭到懷疑人生;

然後很多原本在意的事情,現在沒空在意了,從沒想過被吐滿身不能馬上換衣服,因為另一個滿身都是嘔吐物的生物需要先更衣沐浴,你只能穿著髒衣聞著臭味保持冷靜去幫他洗澡,很可能他洗完澡就肚子餓或求安撫,這時也還輪不到你洗澡,你得先把衣服脫掉安撫他告一段落,畢竟誰也不想洗澡配嬰兒尖叫聲當背景;

以上舉例可替換為如果他大便/不能馬上吃飯/就算地上髒也沒空掃/慢慢會無視垃圾⋯⋯

身體上的問題包含睡不滿八小時,沒有連續的睡眠、一聽到哼哼聲就會醒來,還有一點也沒有閱讀、運動、談情說愛的衝動,追劇只能開無腦的,不然錯過還要倒帶更麻煩。

日子不會永遠是這樣,但至少暫時是這樣。

然後慢慢會變成另外一種「抓緊時間」、「多工進行」的樣子,就像我媽和婆婆來家裡的樣子,明明抱最多小孩是他,煮飯也是他,還有空指點你的其他家務、消毒奶瓶、觀察需求。

是直到某天爆哭我才想起來,啊我說過自己不想成為「犧牲」的代名詞,再怎麼樣,都應該先是我自己,然後才是媽媽這個角色。

我就是看著這樣的背影永遠覺得虧欠,多希望她多一點點自己,怎麼一不小心也踏入這樣的境地,明明有許多事情是好但非必要、是愛但太沈重,例如日復一日採買、煮食才練就快速又好吃的「媽媽味」;例如在育兒和家務間來回旋轉,從不外包的「整潔」。

這一切,我敬佩、感謝、得益,但不想、也無力重演。我更嚮往某種「也可以」。

也可以追求自己的興趣,也可以叫外送,也可以擁有自己的時候,也可以眼不見為淨。

那樣的話幸福就不總是從子女身上來,無論自己或子女都更能是獨立的個體。

我以為我已經充分照顧自己,包含和先生更多分工、有後援就請後援、能外包就外包,但崩潰的那天仍是發現,有一些困境是我自己把自己丟進去的,因為太過習慣母親的樣子,所以不自覺也駛向那條道路。

raw-image


韓國電影《鬼媽媽的假期》是部小品,劇本精要且命中母親節客群,講述犧牲奉獻其一生卻不得女兒諒解,死後仍繼續為女兒著想無怨無悔的慈母精神,「國民媽媽」金海淑演出了許多母親的影子。

但結束後我也不斷在想,女兒的不諒解不正是因為母親並未真正傾聽孩子的需求,而只是不顧一切地付出所有?

這樣的犧牲帶來了生前的心結、死後的憂鬱,換一種方式,兩人相依為命,也許會是另一種埋怨的劇本,但也或許更能在活著的時候就完成兩人「一起吃飯睡覺聊天」的心願。

也許,也許。

愛不必偉大,可以容納彼此,這個容納要包含自己,包含原本深愛的人,而不只是孩子。

第一個母親節,我學著放下某些堅持,愛得更長久。

avatar-img
養樂多的二三事
6會員
24內容數
關於我兒樂多,但更多是關於我個人成為母親這條路上的種種碎片,怕痛苦育兒的部分沒有用文字捕捉會忘記,也怕快樂的點滴沒有記錄會被忽略,於是有了這樣一個所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養樂多的二三事 的其他內容
記錄樂多從六個月開始的成長旅程,包括入托的新秩序、第一次長牙的經歷,以及學習扶站的過程。育兒的過程中,我們共同體驗著生命的每一刻。
育兒生活的日常循環,是枯燥的,但要能在日復一日的育兒事務中尋找並享受小確幸,讓生活充滿滋味。
新手家長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期待得到即時有效的答案,但也許所有答案都在孩子身上。從親餵的吸吮習慣到睡眠訓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家長也有自己的底線和需求。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體悟和成長。
記錄樂多從六個月開始的成長旅程,包括入托的新秩序、第一次長牙的經歷,以及學習扶站的過程。育兒的過程中,我們共同體驗著生命的每一刻。
育兒生活的日常循環,是枯燥的,但要能在日復一日的育兒事務中尋找並享受小確幸,讓生活充滿滋味。
新手家長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期待得到即時有效的答案,但也許所有答案都在孩子身上。從親餵的吸吮習慣到睡眠訓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家長也有自己的底線和需求。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體悟和成長。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對我來說,開始整理就是「有意識活著」的開始,特別是在育兒階段的家長們,總是感覺時間匆匆溜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累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在「瞎忙」,那麼適當的停下腳步,整理自己、整理時間、整理想法是很重要的,整理之後再出發,或許就能找到忙碌的方向與意義。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對我來說,開始整理就是「有意識活著」的開始,特別是在育兒階段的家長們,總是感覺時間匆匆溜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累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在「瞎忙」,那麼適當的停下腳步,整理自己、整理時間、整理想法是很重要的,整理之後再出發,或許就能找到忙碌的方向與意義。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