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回魂計》,心裡的混亂久久無法平復。
讓我最難忘的,並不是劇情的反轉,而是那種「到底還能相信誰?」的空洞。這部Netflix九集劇集以詐騙為開端,
但說的卻是信任崩壞後的世界。
有人努力拯救別人,結果卻變成傷害;
有人拼命相信愛,最後才發現,有時愛反而讓人失去自己。
▍貪心、不甘心,與信任的起點
前半段讓我想到《孤注一擲》,同樣是東南亞詐騙集團的背景,都揭露人性裡最黑暗的那一面。
《孤注一擲》談的是慾望的陷阱,而《回魂計》更往內心深處切,討論信任崩壞之後的後座力。
詐騙會發生,是因為人心裡藏著「不甘心」和「貪心」。
有人不甘於現狀,不甘於被擊敗,渴望再多一點,再快一點,再自由一點,
這些念頭有時會讓人把理智都丟一邊。
《回魂計》則進一步追問:當信任消失,我們還能怎麼生活?
沒有信任,貪心和不甘心都失去了根基。
你可以努力去追金錢、地位、權力,卻發現沒有信任,一切都站不住腳。
這齣劇討論的,是當人和人之間再也沒有信任時,慾望只剩下孤單的迴響。
全劇讓我感受到信任的五個裂縫,幾乎每一集都在重複上演:
▍愛裡的控制:當關心成為枷鎖
第一道裂縫,談到的是愛的控制。
賈靜雯飾演的母親,愛得很深,也傷得很重。
她渴望女兒能重生,卻把許多本不屬於女兒的期望硬塞過去。
她想救孩子,也想證明自己沒有失敗。
越害怕失去,越容易讓愛失去自由。
我們常以為信任就是保護,卻忽略了沒有界線的保護,會變成控制。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信任別人,而是我們連自己都不信任。
當我們用「為你好」為名,要求別人照我們劇本生活,關係也漸漸變得僵化。
▍真相的重量:知道一切,真的會比較好嗎?
第二道裂縫,是當真相變成了懲罰。
劇中每個人都在追真相,母親、警方、觀眾都不例外。
但真相浮現時,帶來的往往是撕裂感,而不是釋懷。
真相不只是資訊,還像一面鏡子,讓人直視自己的軟弱和共犯結構。
到底誰才是出賣朋友的人?是真真、安琪,還是兩個人都有責任?
是誰讓張士凱和張怡庭變成現在這樣?阿龐又是怎麼參與其中?
當真相變成懲罰,信任就沒有空間。
有時候我們以為知道一切會讓自己好過,結果只是讓傷口更赤裸。
▍善惡的模糊:越親密,越容易傷人
第三道裂縫就在這裡:我最深愛的人傷我卻是最深。
《回魂計》讓人難受的地方,是裡頭幾乎找不到絕對的壞人。
真正讓人受傷的,往往都是最親近、最愛的人。
常常「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成為關係裡最危險的謊言。
越親密,越容易用愛包裝控制。
多半是在安撫自己害怕失去的焦慮,卻讓對方喘不過氣。
人在愛裡容易自私,在權力較量下也會自保。
人性最大的灰色地帶,是善與惡常常只差一點點。
我們有時討厭別人,僅僅是因為對方讓我們看到自己也有不堪的一面。
有時候,我們花很多力氣想釐清誰對誰錯,其實更難的是放下防備,承認自己會怕、會傷人。
▍權力的假面:信任變成控制的工具
第四道裂縫,是信任失去平等。
劇中兩位母親在復仇過程中彼此猜忌,真真和安琪這對好友也一樣。
當我們握有較多權力,或處在比較有「勝算」的位置時,信任很容易就變成操縱的手段。
三清太極會的大善人悅心師姐,也是一個操弄權力的角色。
權力讓關係產生不對等,一旦這種不對等出現,信任就會轉化成無形的控制。
每一段關係裡,幾乎都藏著權力的結構,無論是母女、朋友、老師、老闆或受害者和加害者。
信任常常被包裝成「我懂你」、「我是為你好」,但背後其實是關係裡的掌控。
當有人可以決定別人該有什麼情緒、什麼是對錯時,信任就成了服從,愛也跟著消失。
▍自我欺騙:最深的謊言往往來自自己
第五道裂縫,藏在自我欺騙裡。
舒淇飾演的母親相信孩子終有一天會醒來。這不是懦弱,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柔。
她選擇活在自己的世界,只為讓愛的幻覺可以再多留一點。
我們也常這樣安慰自己:「他會改變」、「我沒那麼痛」、「再忍一下就好。」
但當我們連自己都不誠實,世界上就再也沒有能相信的人了。
▍信任:裂縫裡仍然要選擇相信
《孤注一擲》讓我們看見人性怎麼被慾望吞噬;
《回魂計》則直視信任死亡後,愛也一併消失的荒涼。
這部劇集很像一面不太想面對、卻不得不照的鏡子。
裂縫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只是有些人藏得比較深,有些人表面笑著,裡頭卻碎得更徹底。
信任很難。如果一直都不信、不敢信,人生會過得很累。
我看完後發現,人生大概沒有真正的完美,
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在裂縫裡多給一點信任。
如果信任終究可能受傷,那就一點一滴地練習勇氣。
哪怕下一次又被劃破,也許那才是真正活過的證明。
很適合挑戰自己人性與價值觀的一部片,推薦你也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