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為了將來的熱血動作片暖身一下
*本書第二位女主角也是在本章先稍稍露臉囉
趁著這個空檔,簡單地先說說帝國首都第二高等中學的幾個傳統吧,而這幾個傳統有的有明文規定,有的沒明文規定(是組織文化長期塑造),然而整體看來,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潛規則,百餘年來也沒人敢去(想去)違反它,這是因為它的創辦校長在帝國歷史是有極其崇高的地位,而傳承至今,它也是在排行前十大高等學校中僅有的一所非帝國教育部直轄的高等學校。
這所學校最屌的是:學校主動邀請同學入學就讀。是的!你沒聽錯,帝國首都第二高等學校每年發出一百份邀請函給同學監護人,每一年都只一百份,不會多一份也不會少一份,並且嚴格要求對方絕對機密。
既然那份名單是全宇宙眾所矚目,那就會有人問:「學校邀請入學的對象是不是都是聰明絕頂的天才?」學校並非公立的,自然校方沒有回答任何問題的義務,但回溯其百餘年來的萬餘名校友名單可看出,顯然不是各個聰明絕頂,智商只是眾多的入學評選項目之一而已。
可能還有人問:「那其邀請入學的行政作業與考核過程如何進行?」提問的人關心程序正義的問題。據了解:校方每年會發出數十萬份問卷,並蒐集上億筆海量資料,上述的問卷與資料包羅萬象、千奇百怪,有的是全體社會的發展趨勢、也有的是針對候選學生的個人資料,因為,他們相信:「真正的錐子在網路世界的海量資料中是無所遁形的。」
然而這只是第一階段入學名單篩選而已,透過資料數據篩出三百個候選人,再召開招生委員會以無計名投票決定。至於入選者要不要報到入學,那就不是學校當局要考慮的,一切取決於學生與其監護人。雖然,入學資料一切保密,但據學校統計資料顯示,過去一百年來,總共發出一萬份邀請函(沒有備取與候補者),報到入學的同學共有九千七百三十五人,極高的報到入學率顯見其招生系統的成功。而那沒報到的兩百六十五人後來如何呢?學校系統還是繼續追蹤著,當作對照組,以做為第二高校與其他學校的參照。
經過這麼層層的把關,難怪第二高校的校譽會這麼卓著,校友們會這麼優秀,專家們總結幾個歸因:
一、該校相信基因論,但請不要誤會成社會階級論或貴族血統論,而是人格特質實證上決定了很多事情,包括命運。所以,雖然俗話云:「將相本無種」,但學校相信:「英雄出少年,將相還是可以從其孩童時期的種種表現就鑑別出來,而我們就是要把頂尖人才挖掘出來。」
二、該校相信有教無類,因此,不會對頂尖人才設定刻板模子,每個人才都有屬於他自己的型與路。有些人才是通才,廣泛學習,路很廣;有些人才是專才,聚焦學習,路很深,都是珍珠寶貝,彼此不能互相評比。當然啦,簡單說了也不值錢,那就是三千多年前地球中國有一位聖哲──孔老夫子那一套理念,當然一定會有現代的教育專家對那套老掉牙的東西嗤之以鼻。
三、該校獨門的「卓越成就模型」,說起這套模型,那就必須歸功於創校校長及其教育團隊的睿智了,因為既然學校鑑別出人才了,而人才又百百種,每個都特立獨行,那如何將璞玉打造成寶玉呢?學校相信:「打鐵還需自身硬,而鑽石只能用要鑽石來砥礪!」
「是啊,沒錯,如果不能整套學校培育系統活用的話,那光是挑選了最優秀的入學生,也不能保證培育出最優秀的畢業生,更不用說對宇宙社會做出最有貢獻的傑出校友了!」一百多年前曾有一位校長被問煩了跟第一高校相比之類的蠢問題後,忍不住暗暗損人的發牢騷道。但從那之後,再也沒有人會問這種問題了,就算有無聊人士問,大家都會請他直接去查查畢業校友名錄,他們在社會上的成就與貢獻就是最好的證明了。
帝國二高之所以會有這麼優異的辦學績效,除了教育理念以外,學校風格與傳統也是重點,好比說:社會上有個共識是「一位第二高校的畢業生或許不比一位第一高校的畢業生優秀,但兩位第二高校的畢業生就絕對勝過三位第一高校的畢業生了。」是的,團結的隊友情誼產生了很關鍵的化學激發與催化作用,甚至影響了畢業生一輩子的校友生涯。
傳統一、絕對平等的對待。最徹底與匪夷所思的規定是:入學登記時,每個同學只有名而沒有姓,在第一學期時(包含體能戰技營),所有同學都直接稱呼名字,外號也行,但沒有家族姓,甚至連居住地也都是秘密。學校當局希望這將確保學生在此處於完全公平競爭的狀態。
傳統二、入學測試期間,學生一律身著學校正裝、學校運動服、宿舍家居服、學校外出服、全套軍訓服…,且不得佩戴任何私人首飾、家徽、紀念物品、…等,所有私人服飾都擺在家裡。報到時,在家穿著好預先配送到家的學校正裝,然後,一個人從家裡出發前往學校指定報到地點。
當然,你不要以為第二高校像所監獄一樣,如果是這樣拘束與高壓,它怎麼會在帝國廣闊境內名聞遐邇且讓校友們終身難忘呢?就因為有下列的傳統讓你從軍訓營的煉獄存活後直昇到極樂天堂。
傳統三:絕對自由的學風。為了平衡同學間極激烈的競爭壓力,學校在你通過入學測試(也就是軍訓營結訓日)後,隨即將入學的同學們遷移到校本部校區,而那就是校友們所戲稱的「帝國第二高校樂園」(簡稱「樂園」)。
同學們只要不犯法,你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連前述兩項校規天條也都拋到水溝裏,甚至在高年級時,學校極為鼓勵同學們要發展自己的特色,輔導老師是一對一的師生配對,自然他們也會投注所有的心血、調集各種的資源來協助同學們樹立自己的特色招牌,以便在畢業離開校門時,邁出人生亮麗的第一步。
傳統四、多兩年的學後顧問。這怎麼說呢?學校極為鼓勵「Gap Year」,也就是學生畢業後,趁著年輕沒有負擔與家累,離開學校、離開家庭,自己一個人去闖蕩、去遊歷、去體驗、去享受、去思考、…總之,就是自由無羈的找尋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
照理說,拉美斯是沒有Gap Year 的,他的人生早就被父親與家族給規劃好了,就像他老爸一樣!但他一旦進入第二高校後,他就有了正當的理由要去帝國首都以外的地區闖蕩了,甚至地球…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些傳統呢?據說是因為帝國第一高校在幾百年前招生時所發生的一些因階級、種族、信仰、…而產生的弊端,於是第二高校創辦校長一怒之下,帶領一批老師出來創辦第二高校,並嚴格制定一些傳統以預防弊端,以端正校風。至於當初事實是否如此?如同稗官野史的古老傳說般,校長與老師們也絕對不會承認。只是增加社會大眾茶餘飯後的談資趣聞罷了,但起碼經過百餘年來的經營,第二高校的校譽與畢業生表現是早早且遠遠的把第一高校甩在後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