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雨下的教堂庇護所,燭光映照兩個孤獨的身影,隱約流露出禁忌與救贖。〈本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 「一場未被聽見的懺悔。」
序章.灰燼之光
這裡的每一盞燭火都比我潔淨。
每當夜色壓下,庇護所的空氣帶著藥草與舊木的氣味,像是封存已久的懺悔。
我在窗邊擦拭著聖像,燭光映著裂痕,仿佛連神的臉都破碎。
那年冬末的雨夜,他第一次走進來。
披著濕冷的外套,帶著血與酒氣。
他說自己是位修士,尋求暫時的庇護。
我沒有追問,因為那夜的雨太大,連審判都被沖淡。
我替他包紮傷口時,他一直沉默。
當我以為他昏睡,他卻開口說:「妳的手,像祈禱一樣乾淨。」
我沒有回答。
那一刻,我聽見燭火輕微的爆裂聲,像是神在嘆息。
第一章.他以修士之名

昏暗角落的假修士站立,陰影與雨水映出神秘孤獨。〈本章節插圖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他留了下來,名義上是協助庇護所整理藥品與物資。
他動作冷靜,語氣安靜,對經文的熟悉超出常人。
可我察覺,他唸經時眼神總是空的,像在對一個不存在的神朗讀。
他不參加晨禱,也不進入禮拜堂。
夜裡卻總出現在告解室旁的走廊,背對著十字架。
我問他是否曾信過神,他答:「我信過祂能原諒,直到我明白祂也會沉默。」
那句話讓我無法入眠。
我開始懷疑,他來此並非為了避雨。
第二章.酒與聖水

聖水與藥酒瓶上手指輕觸,燭光下氛圍親密而禁忌。〈本章節插圖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庇護所的儲藏室裡有醫療用酒精與少量藥酒。
某個夜晚,我發現聖水瓶裡的液體帶著微弱的酒香。
他坐在燭光下,將那瓶混濁的聖水倒進杯裡。
「主並未禁止痛苦的人飲一口溫暖。」他輕聲說。
我奪下那瓶,質問他是否覺得自己在褻瀆。
他只是微笑,指尖擦過我的掌心,留下一層冰涼的感覺。
「我只是想讓祂嘗嘗,我的罪有多苦。」
那夜我替他縫合新的傷口。
子彈擦過肩胛,他說那是過去追上他。
我想詢問他是誰,但他說:「妳若是知道了,這裡的燭火都得熄滅。」
外頭的雨未停。
我心裡有某種東西開始融化,像是藥酒滲進舊傷裡的刺痛。
第三章.庇護之夜

雨夜庇護所內,她藏住他,燭光拉長陰影,緊張而曖昧。〈本章節插圖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有一晚,庇護所外傳來槍聲。
街上混亂,黑幫的人衝進門,尋找一名「逃亡者」。
他躲在告解室,我替他鎖上門。
我對闖入的人說這裡只有病人與聖像。
有人推開我的肩,瞪著我許久,終究離開。
門闔上後,整座庇護所靜得只剩心跳。
他從暗處走出,神情平靜地對我說:「妳剛才說謊。」
我回答道:「我只是在救人。」
他低下頭,唇貼向我的手。
那不是情人之吻,而像是對救贖的懺悔。
我感覺到指尖的顫抖,也聽見遠處鐘聲敲響。
那聲音像是在提醒 – – 神的注視還在。
可我沒收回手。
第四章.祈禱的盡頭

發黃的祈禱頁放在祭台上,她低頭閱讀,孤獨與懺悔交織。〈本章節插圖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清晨,他不見了。
床鋪整齊,窗台有一封信與一本聖經。
聖經裡夾著一頁手寫祈禱詞:
若祂原諒不了我,請讓妳記得我。因為我在妳的沉默裡,看見了我想相信的光。
庇護所那週被搜查,修士長問起了那名陌生人。
我說他只是個迷路的人。
我燒掉他留下的信,只留下了那頁祈禱。
夜裡,我跪在祭台前,對神說:「若他的罪不能被赦免,那麼我來代祢赦免他。」
燭光微顫,像是誰在呼吸。
我忽然明白,懺悔有時並不是為了能被原諒,而是為了讓愛,能被記得。
最終章(尾聲).灰燼裡的光

她跪在十字架前,用燒焦祈禱頁點燃蠟燭,灰燼與光象徵著救贖。〈本章節插圖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多年以後,戰爭結束,庇護所重建。
我仍在這裡,照料傷者,守著那面舊十字架。
有人說那位假修士早已死於槍戰,也有人說他逃過海,改了名。
我從不查證。
我只知道,每逢冬末的雨夜,燭光會閃得特別亮。
我取出那頁祈禱,紙已發黃,字跡模糊。
我用它點燃蠟燭,火光映著牆上的裂痕。
我低聲說:「我想,主終於聽見了,只是太遲。」
火光在冷空氣裡搖曳,灰燼落下,像一場終於被聽見的祈禱。
(– – 完。)
(正文完結。)
後記.談故事背景靈感、一些有趣的知識點
關於這篇《被遺棄的祈禱》,其實題名也可稱為《冷灰的祈禱》或是《黑色禮讚》。
故事的時間、背景為禁酒令時期,靈感取材至美國禁酒令(約1920年~1933年),描寫了城市灰霧與庇護所的對比。
筆者將此篇故事設計並嘗試撰寫成融合式短篇,兼具劇情與象徵性。
由於整體故事架構的設定融合了信仰、罪、救贖、禁忌的愛的張力,再加上禁酒令與庇護所的時代背景,整體上帶有宗教雙關的氛圍。
關於故事中的象徵性,其象徵重點:酒=罪、聖水=信仰、火光=救贖。
淺談關於角色的設定,如下:
- 男主設定(他):逃亡者 / 假修士(以修士身份藏身於教堂,真實身份是一名被黑幫所追殺的逃亡者),內心懺悔卻不相信神。
- 女主設定(她):庇護所的醫護人員,醫治罪人的同時,也被一段禁忌的情感治癒。
美國禁酒令(禁酒時期)
美國禁酒令,又稱禁酒時期(Prohibition Era),是指從1920年~1933年間,美國全面禁止酒類生產、進口、運輸與販售的時期。
1920年,為從根本上解決酗酒、家暴和以酒館為主的政治腐敗問題,美國開始實行禁酒令,全面禁止釀造、運輸和銷售含酒精的飲料。
但禁酒令的推行,不僅沒能使酒精的消耗減少,反而使得私釀酒愈發猖獗、假酒氾濫,有不少的黑幫組織借由運販私酒獲得龐大的利益。

在夜色的掩護下,黑幫成員將私釀酒桶裝上車,遠處的巡查員手持手電,逐步逼近。沒有誰真信仰法律,只有利益與恐懼在彼此交錯。〈本插圖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1933年,由於禁酒令的執行成本過高,也因為政府失去了酒品的稅收,國庫損失嚴重,國家不得已發佈新的憲法修正案,禁酒令才終於被廢止。
禁酒局
禁酒局是為了執行1919年全國禁酒法令而成立的聯邦執法機構。
主要的職責是阻止酒精銷售與消費。
禁酒局的警探總是打著查處違法私酒集團的旗號,突襲各個城市中受歡迎的夜總會。

禁酒局的警探及其相關的巡查人員,時常會與民眾爆發衝突。〈本插圖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由於當代的人手、資源不夠充足,禁酒局允許不夠資格的人成為警探或是其相關性的巡查人員,警探、巡查人員常常會因為種種原因從而遭到民眾的厭惡與惡意攻擊。
禁酒令的推行(醫療酒精)
醫療界同樣對禁酒令感到不滿,因為當時許多醫師普遍將酒精作為治療用途開給患者。
1921年,美國國會甚至召開公聽會討論啤酒的醫療價值,隨後全美各地的醫師紛紛展開遊說活動,要求放寬禁酒令對醫療酒精的限制。
在1921年至1930年間,美國的醫師光靠開立威士忌的處方收入即達約4000萬美元。
在1920年代的美國禁酒令時期,醫療用酒(Medicinal Liquor)確實是一個合法但受限的例外。
醫師可依《Volstead Act》開立處方,讓患者合法購買到少量的威士忌、白蘭地等作為藥用酒精。
在美國禁酒令期間,醫療用途的酒精成為了合法取得酒精的重要管道。
禁酒令實施後的短短六個月內,全美已有超過15000名醫師及57000名藥劑師獲得了販售或開立醫療用酒精處方的執照。

1920年代醫療用酒精與處方籤的示意圖。〈本插圖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而處方單也容易偽造與濫用,有不少私酒販子向不肖醫師大量購買簽名的空白處方單,以從藥局合法取得酒精。
1931年,曾經發生400名的藥劑師和1000名的醫師涉及大規模的處方販售醜聞,但最終只有12名醫師與13名藥劑師受到起訴,罰金也僅有區區50美元的一次性處分。
月光酒跑車?
那時當代除了有黑幫組織會私下運販私酒外,有些家庭私自釀製酒精飲品則變得相當普遍,而釀製烈酒比自釀啤酒更簡單。
家釀烈酒在北方城市被稱為「浴缸琴酒」(Bathtub gin),而在美國南方郊區則稱之為「月光酒」(Moonshine)。
因為非法私釀酒精涉及逃稅,執法人員積極地追查取締。
私酒販們也為了因應此情勢,特別改裝了他們的汽車與卡車,強化引擎與懸吊系統以逃避「酒類稅務官員」(又稱「Revenuers」或是「Revenue agents」)的追捕,因此這些車輛被稱之為「月光酒跑車」(Moonshine runners 或是 Shine runners)。
筆者覺得「月光酒跑車」這個稱呼十分地有趣,分享給各位理解~
大量囤酒
其實在禁酒令開始實施後不久,人們便迅速地找出各種方法違法製造、取得並囤積酒精。
許多上流階級的民眾在禁酒令正式生效之前,即提早大量囤積了各種酒類飲品,以確保自己在法律生效後仍有充足的酒精存貨。
禁酒令在1920年實施後,違反相關法律的案件便大量湧現,禁酒令生效後僅僅一週,全美各地就有人開始販售小型的攜帶式蒸餾器。

1920年代的福特T型車(Ford Model T)與蒸餾設備。〈本插圖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上述所額外補充的一些知識點,是筆者覺得十分有趣的部分,想分享給各位理解。
其實還有不少相關性的知識點可作分享,但筆者只從中挑選出了幾個要點作說明,這算是有點可惜的部分,話雖如此,筆者還是由衷地希望所有人皆能夠閱讀愉快喔!~
除了閱讀故事、理解知識點外,筆者在這裡給讀者一點小建議,不妨放慢腳步,享受故事的同時,也可細細品味、感受並體驗一會1920年代的時空背景的濃厚風味。
最終,感謝各位,祝閱讀愉快喔!~(鞠躬~)。
(後記 – – 完。)
補充說明
- 本篇故事中,封面及其所使用的插圖示意圖,僅作故事氛圍示意使用,非商業用途。
- 本篇純屬故事創作,本作的時空背景創作靈感為1920年代,靈感取材至美國禁酒令(1920年~1933年),筆者不提倡、不鼓勵任何的犯罪情事!
- 靈感資料來源參考至「維基百科」、相關性的影視作品:《教父》(The Godfather)、《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
感謝各位閱讀到此,歡迎各位可以來我的沙龍中做客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