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不是洗乾淨就能還原的,
但在等待晾乾的過程裡,
人會慢慢學會看見自己。海蒂(李家雯)以心理師的筆,
為那些不敢直視傷口的人開了一扇小窗。
她的《時光洗衣舖》系列共有兩部,
第一集從「洗滌回憶」出發,
九件待洗物品串起九段人生告白。

第二集《今日失物招領中》
則把焦點放在「尋回遺失」,
用八件失物對應八種情感的缺口。
如果第一集教人學會放下,
那麼第二集更像一場找回,
找回未竟的對話、被遺忘的心意,
以及那個仍願意相信的自己。
海蒂讓「洗衣舖」成為隱喻,就像心理諮商室,
人把心交出去,並等待一場不帶評價的洗滌。

第二本裡讓每個人物都以「送洗的物件」作為隱喻,
布偶、西裝、風衣⋯⋯
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物品,
實際上都是一段關係的見證。
💛在這些故事裡,
最讓我久久無法離開的,
是〈等待扭蛋〉中那個名叫筱竺的女孩。
她曾經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成績優秀、安靜懂事,
某一天,她突然不去上學了。
她鎖上門、關掉對話,
把自己從世界抽離。
對父母來說,那是晴天霹靂;
對筱竺而言,那是唯一能發出的求救信號。
💛在這個故事裡,
母親的改變是慢慢的,
她曾經以為「教好」孩子才算盡責,
後來才明白,如果太過用力的愛,
彼此的關係會被擰得太緊。
店主人提到:
「生小孩也像扭蛋一樣,
原本預期的跟實際獲得的,不免有些差距。」
這句話在很多父母心裡或許是輾轉來去的,
父母對孩子總抱有期待,
剛出生的時候,希望他健康快樂就好,
慢慢的,隨著孩子的社會化,
父母也希望孩子的表現可以更好,
期待變了樣,可是孩子還是那個孩子。
愛從來都不該是依照自己的心願塑形,
而是一場願意接住意外的練習。
孩子有自己的軌跡,
不可能永遠依照期待生長。
💛筱竺的故事因此格外鮮明,
她的拒學不是反叛,而是渴望,
想要有人相信在乎她。
店主人說過:
「孩子需要有相信他的人,
才有力量為自己開花。」
被信任的那一刻,
孩子的靈魂才會開始呼吸。
💛在另一個故事〈繭居心鎖〉裡,
筱竺問店主人:
「如果真的沒有人在乎我怎麼辦?」
看到這句話無比心疼,
她問的是世界是否仍有縫隙能讓她存在。
店主人回答:
「那你就先在乎自己,讓自己不討厭自己,
這樣一來,你也就有力氣在世界上,
留下一個願意對自己溫柔一點的位置。」
這段對話對我來說,
是整本小說最細膩溫柔的時刻,
心理師海蒂筆下的溫柔是安撫,也是陪伴,
她明白能夠在乎自己,是人重返世界的起點。
筱竺的拒學,其實是一種保護,
她暫時關上門,
只為確定自己仍能掌握一小塊世界。
只有當那份安全慢慢回來,她才會有力氣開門。
💛海蒂筆下的母女對話真實得讓人心疼,
母親的語氣總是太焦慮太快,
女兒因為不知道怎麼表達,
而總是有深深的沉默,
兩者的距離像隔著一層透明的玻璃,
看得見彼此卻摸不到。
母親從焦慮、懊悔到終於學會停下來,
她的轉變不是「成功教養」的成果,
而是一種從心裡出發的接受,
她開始願意與孩子並肩,承認痛苦共存。
那是一種大人也在學習的成長,
願意先放下急著解決的問題,
只是陪孩子一起承受面對。
或許,理解未必能立即改變一切,
卻足以讓人找到呼吸的空間,重新呼吸。
💛書裡的一段話:
「所有的信賴都需要冒險,
如果沒有足夠的安全感,人是無法冒險的。」
這句話不僅屬於筱竺與母親,
也屬於每一個在關係裡受過傷的人。
信任需要勇氣,
而安全感並非來自完美的環境,
而是來自有人願意留下。
那個等你的人可能是家人、朋友,
或只是洗衣舖裡一個靜靜等待的陌生人。
海蒂用小說裡的故事讓我看見心理師的信念:
修復並非回到最初的樣子,
而是在人生的縫線裡找到被接納的可能。
💛筱竺被「修好」了嗎?我不確定,
但她開始有了面對自己的勇氣;
母親也不再追求完美,
只希望愛能靜靜停留。
洗衣舖的存在、晾衣繩的搖晃、
那隻名叫「安靜」的狗都在提醒,
療癒不在於抹去痛,而在於讓痛有地方可以放。
💛如果第一集《時光洗衣舖》教人學會放下,
放下遺憾、放下那些無法修復的錯;
那麼第二集《今日失物招領中》則提醒人,
放下是一種空間的留白,
讓人有機會重新拾回,
拾回未竟的情感、失落的信任、被忽略的自己。
放下讓人安靜,找回讓人完整。
而在這兩者之間,
人終於學會溫柔的與世界共處。
💛正如店主人說的那句話:
「讓自己不討厭自己,
這樣一來,你也就有力氣在世界上,
留下一個願意對自己溫柔一點的位置。」
那個位置,
也正是《時光洗衣舖2》想為讀者留下的。
《時光洗衣舖2:今日失物招領中》
作者|海蒂(李家雯)
繪者|Damee Wu
出版|皇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