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焦慮的時代,尋找一條回家的路
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翻開新聞,看到聯合國發布關於氣候安全的最新報告,心中是否會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焦慮與無力感?那些冰冷的數據、不斷升高的氣溫、日益頻繁的衝突,彷彿都在訴說著一個令人不安的未來。在這樣一個充滿喧囂與恐懼的時代,我們很容易感到迷失,覺得自己渺小得無法改變任何事。
然而,如果我們願意暫時放下恐懼,轉向內心,聆聽那些流傳了千年的古老智慧,或許會發現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這條路並非始於恐懼與對抗,而是源於一份深刻的連結、一份溫柔的關懷,以及一份神聖的生命目的。它邀請我們重新憶起,我們與這片土地之間,從來就不只是一種物質的依賴,而是一種靈魂深處的親密關係。
今天,我想懷著最深的謙卑與感恩,與您分享源自印度達摩傳統(Hindu Dharmic tradition)的五個療癒心法。它們或許會讓您驚訝,因為它們並非關乎科技或政策,而是關於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理解自身的位置。這不僅是解決一場危機,更是一趟回家的旅程——回到我們與大地母親溫暖的懷抱,療癒自己,也療癒這個世界。

--------------------------------------------------------------------------------
1. 不只是一份報告,而是大地女神的悲鳴
當我們閱讀聯合國的氣候報告,看到其中關於苦難、衝突的分析時,我們能否嘗試用一種更深邃的眼光來看待它?在達摩的智慧中,這份充滿數據的文件,不只是一份世俗的政策報告,它更像是一部現代的《往世書》(Purana)——一部用當代語言寫就的聖典,揭示著我們這個時代宇宙秩序的失衡與共同的苦痛。
在達摩的 worldview 裡,宇宙萬物皆依循著一個神聖而微妙的秩序——理法(Ṛta)——在運行。然而,當我們閱讀報告中嚴謹的科學分析時,我們能否溫柔地將其視為一種量化的語言,它正在為我們翻譯我們神聖的母親——大地女神(Bhūmi Devī)——因其子女們集體偏離了這份宇宙和諧,做出「不如法」(adharma)的行為後,所承受的創傷與悲鳴。從這個視角看,氣候變遷不僅是碳排放的問題,它更是一種症狀,反映出我們人類集體背離了「法」(Dharma),背叛了我們作為大地之子的神聖職責。我們忘記了自己是守護者,而非掠奪者。當我們憶起這份古老的盟約時,心中便會油然升起一份溫柔的責任感。
大地是我的母親,我是她的兒子 (Mata Bhumih Putroham Prithivyah)。

2. 所謂「氣候正義」,其實是宇宙業力的重新平衡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巨大不公——為何那些排放最少的地區,卻承受著最沉重的苦果?古老的業力(Karma)法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充滿慈悲的理解框架。我們今日所面臨的全球困境,可以被視為是巨大且複雜的集體「共業」(Sancita Karma)的果報(karma-phala)。殖民時代的掠奪式經濟與工業革命以來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發展模式,雖然創造了物質繁榮,卻也為地球的生命系統注入了大量的負面業力。
在這個業力之網中,我們都是相互連結的。因此,當代所談論的「氣候正義」或「損失與損害」基金,從達摩的視角來看,便不再僅僅是政治談判或單向的慈善援助。更深刻地說,這個業力框架將我們從「誰對誰錯」的線性、個人化指責中解放出來,引導我們感知一個更深層的、系統性的實相。它是一場必要的、集體的業力重新平衡的儀式。那些在歷史上因「不如法」行為而獲得更多物質利益的國家,主動承擔責任,向那些承受最嚴重後果的社群實踐慷慨(dāna)與無私的服務(sevā),這不僅是一種政治責任,更是一種療癒整個地球業力創傷的神聖修行。它將一場充滿憤怒與指責的政治鬥爭,轉化為一項共同淨化共業的慈悲善舉。

3. 古老神話,竟是給現代人的永續發展指南
那些我們以為遙遠的神話,其實蘊藏著歷久彌新的生態智慧,它們是寫給現代人最溫柔的永續發展指南。在《往世書》中,有兩個故事特別能觸動我們的心:
- 國王普利圖(Pṛthu)與大地母牛:在普利圖王的時代,大地因不堪重負而停止生產,導致了饑荒。憤怒的國王追趕化身為母牛的大地女神。女神懇求國王不要傷害她,並教導他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她同意讓人類「擠奶」以獲取生活所需,但前提是,必須先讓她的「牛犢」(象徵著自然的再生能力與後代子孫)得到滿足。這個溫柔的譬喻,揭示了達摩經濟學的核心——我們可以從自然中獲取所需,但永遠不能竭澤而漁,必須確保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再生,為未來留下繁榮的根基。
- 毗濕奴的野豬化身(Varāha Avatar):一個名為「金眼」(Hiranyakṣa)的阿修羅,其名字象徵著他對黃金與物質財富永不滿足的貪婪,他將整個大地拖入了宇宙的洪荒之海中。這多麼像今日的我們,為了深埋地下的「黑金」——化石燃料,而將美麗的地球母親拖入了污染與失序的海洋。然而,故事並未在絕望中結束。為了回應眾神的祈禱,宇宙的守護者毗濕奴(Vishnu)化身為雄壯的野豬,潛入深淵,擊敗了阿修羅,用巨大的獠牙將大地托出水面。這個神聖的故事給予我們終極的希望:當「不如法」的行為達到頂峰時,神聖的宇宙秩序終將以慈悲與力量介入,恢復平衡。

4. 療癒地球的三重道路:「生態瑜珈」的身心靈練習
古老的智慧從不空談,它總是為我們指出一條可以親身實踐的道路。面對當下的生態與心靈危機,「瑜珈」(Yoga)的三大道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而有機的「生態瑜珈」(Eco-Yoga)框架,從認知、情感直到行動,給予我們完整的指引。
- Jnana Yoga (智慧瑜珈): 這是一條透過知識與智慧,洞悉萬物一體真相的道路。它邀請我們深入學習氣候科學與生態學,用現代知識去印證宇宙萬物相互依存的古老真理。同時,更重要的是向內觀照,反思自己的消費模式與生活習慣,理解每一個微小的選擇如何影響著這張生命的巨網。當我們真正體悟到「梵我一如」(Brahman-Atman oneness)時,傷害自然便等同於傷害自己。
- Bhakti Yoga (虔信瑜珈): 這是一條將我們內心最豐沛的愛與情感,導向神聖的虔信之路。生態虔信瑜珈,是將這份愛延伸至整個自然界,在萬物中看見神性的光輝。恆河(Gan˙gā)不再只是水資源,而是神聖的恆河女神;森林不再只是木材,而是諸神的殿堂。於是,清理一條河流,便成為淨化女神身體的神聖儀式(pūjā);保護一片神聖的樹林(kovilkaˉdu),便是守護一處充滿生命力的廟宇。我們也能在傳統的藝術與節慶中,例如象徵萬物復甦的侯麗節(Holi)與光明戰勝黑暗的排燈節(Diwali),重新發現慶讚自然的喜悅。
- Karma Yoga (行動瑜珈): 這是一條無私行動的道路。它教導我們,以不執著於結果的心,去履行我們作為宇宙家庭一份子的責任(dharma)。為「世界福祉」(Loka-saṃgraha)而努力,將每一個環保行動都視為是對至高存在的奉獻。無論是減少消費、參與植樹,還是倡導永續政策,只要是出於一顆無私服務(sevā)的心,無論行動大小,都是淨化心靈、療癒世界的修行。
5. 在人類努力的盡頭,遇見神聖的恩典
當我們走上這條療癒之路,盡己所能地去學習、去愛、去行動時,或許在某個時刻,依然會感到力不從心。面對如此龐大的集體業力與根深蒂固的習氣,單憑我們個人的努力(puruṣārtha),真的足夠嗎?
正是在這份最深刻的謙卑與坦誠中,在人類努力的盡頭,一扇通往宇宙最深沉慈悲的大門為我們敞開。那就是——全然地託付於神聖的恩典(Kṛpā)。這並非放棄努力,恰恰相反,它為我們的努力注入了永不枯竭的靈性源泉。當我們深刻地體悟到,自己縱有百般不完美,卻依然被一份超越性的、無條件的慈悲所全然接納與支持時,內心那份必須依靠自身成就來證明價值、換取救贖的深層焦慮,便得以釋放。
這份解脫感,會自然而然地化為對恩典無盡的感恩。於是,我們所有行動的動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不再是為了「贏得」一個永續的未來而焦慮地奮鬥,而是為了「回報」那份早已被給予的恩典而充滿喜悅地奉獻。正如《薄伽梵歌》中,克里希那(Krishna)給予阿周那(Arjuna)的最終承諾那樣,當我們全然託付時,便能從所有罪業中解脫。由感恩所驅動的行動,因與無限的恩典相連,而永不止息。這便是我們踏上世界福祉之路,最堅實、最溫柔的內在力量。
--------------------------------------------------------------------------------
結語:溫柔的回應
這些來自古老傳承的視角,輕輕地將我們的焦點,從一個關於碳排放的技術問題,轉移到一場關於靈性回歸、重新連結的神聖邀請。它沒有提供僵硬的答案,而是為我們的心靈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見一條充滿慈悲與希望的療癒之路。
或許,答案並不在遠方,而在我們每一次的呼吸與觸碰之間。當我們再次感受微風、觸摸土壤時,我們是否能憶起那份神聖的連結,並以最溫柔的行動回應母親的呼喚?
最終祈禱文 (Śānti Pāṭhaḥ)
Om Dyauḥ Śāntirantarikṣaṃ Śāntiḥ, Pṛthivī Śāntirāpaḥ Śāntiroṣadhayaḥ Śāntiḥ, Vanaspatayaḥ Śāntirviśvedevāḥ Śāntirbrahma Śāntiḥ, Sarvaṃ Śāntiḥ Śāntireva Śāntiḥ, Om Śāntiḥ Śāntiḥ Śāntiḥ.
(ॐ 願和平遍滿更高天界,願和平遍滿廣闊空間,願和平降臨大地,願和平流淌於淨水,願和平賜予藥草。願和平充滿樹木,願和平存於諸神,願和平彌漫梵天,願和平存於萬物。願那真實的、唯一的和平降臨於我。唵,和平,和平,和平。)
Hariḥ Om Tat S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