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蜂尼亞》劇照
尤格藍西莫執導的科幻黑色喜劇《暴蜂尼亞》,改編自2003年韓國科幻喜劇《拯救綠色星球!》,以當代世界為背景,劇本融合了幽默、悲劇和荒誕,描繪當今社會的絕望如何成為激進主義的溫床,是既挑釁又娛樂的尖銳社會批判。
養蜂人Teddy(傑西普萊蒙)深陷在陰謀論裡,認定大型製藥公司執行長Michelle(艾瑪史東)是意圖毀滅地球的外星人,於是Teddy洗腦並訓練天真無邪的表弟Don(Aidan Delbis),兩人計畫綁架Michelle以拯救世界——四天後月蝕之時,Michelle所屬外星人族群的母船會來,Teddy要綁著Michelle一起去談判。
電影一開始,觀眾先聽到的是Teddy的口白,他正在向Don解釋蜜蜂授粉如何幫助生產人類三分之一的食物,「這個過程與『性』類似,但更乾淨,也不會有人受傷」,他認定Michelle帶領的製藥公司害蜂群大量消失,是地球的罪人;接著觀眾也看到Michelle的日常,她是虛偽無情的女老闆,生活嚴謹又健康,在工作方面專注於利潤,深諳如何操縱別人,以冰冷的專業語言作為武器,以關懷為幌子剝削她的員工。Michelle的公司與住家,跟Teddy的住宅比起來是天壤之別,一邊整齊而冰冷,另一邊是堆滿雜物與微波餐的蜜黃色地獄。《暴蜂尼亞》透過剪接來對比兩種生活,幾乎像在不同星球上。Teddy是演算法將人「激進化」的代表,他堅信看不見的敵人可以解釋他生活中的每一個困難,反映了無數偽科學和邪教信仰的網路社群;Michelle的行為則助長Teddy這類人的怨憤,她的公司從人類的苦難中獲利,但她躲在關於創新和進步的公關語言後面,不沾染任何負面影響。至於本片導演,他不站在任何一邊,在鏡頭之下的兩個主角都有值得同情與厭惡之處。
Michelle被俘之後,頭髮被剃掉、身上被抹乳霜、被綁在地下室,但她冷靜與Teddy談判,繼續使用高高在上的菁英語言,不斷強調要「對話」,「對」到後來藍領階級的Teddy都被她激怒了,而攝影手法也加強了這種「對話失靈」的感受,本片只要有Michelle與Teddy交談的戲,幾乎都是說話者的特寫鏡頭,較缺乏反應鏡頭(reaction shot),就算某A講了很強烈的話語,觀眾也看不到此刻某B的反應是什麼,我相信這是刻意的選擇,讓這兩位固執己見、意志堅定的人展開他們的意志力之戰,他們不會聽進對方的意見,所以他們聽見時的反應也不重要。只有牽涉到心地較為柔軟善良的角色Don時,觀眾才會看見他的反應鏡頭,因為他真的在傾聽,他真的可能自我檢討、反思與動搖。
Teddy除了在自家養蜂,也在Michelle所帶領製藥公司的倉庫工作,透過回顧畫面,觀眾發現Teddy的母親Sandy(艾莉西亞席維史東飾演)過去是製藥公司的藥物試驗下的犧牲者,目前仍在昏迷中。至於當地警察Casey(Stavros Halkias飾演),他曾經是Teddy的保母,並對Teddy造成某些心靈創傷,細節雖不明確,但為Teddy的過去加上更多悲劇色彩。劇本從這些細節堆疊出Teddy如何走到今日,讓觀眾理解他的挫折感。

《暴蜂尼亞》劇照
《暴蜂尼亞》與亞瑞阿斯特執導的《瘋狂小鎮愛丁頓》有個很類似的議題──網路將人們更為分化作一個又一個的孤島。這很呼應現實世界帶給我們的感覺──人類經驗中的一些根本性的東西正在崩潰,世界感覺越來越超現實,社會分裂正在助長偏執狂和憤怒。
Teddy的童年、他母親的遭遇,以及社會的現狀(包括他自己與同事受的待遇),給了他充滿憤怒的理由,也使他與社會幾乎完全脫離,對他而言暴力是必要的(畢竟跟Michelle這樣的「菁英」對話根本不可能),他沒有其他方法,他需要犧牲一切來完成一個使命。
***以下有雷***
***以下有雷***
***以下有雷***
儘管Teddy與Michelle有相似的目標,都想拯救地球及人類,但他們不可能彼此理解,更不用說合作。他們沉迷於欺騙和妄想,以及把對方鬥倒。於是,《暴蜂尼亞》最終的最高信念與結局,是地球沒有人類比較好,畢竟人類已經一遍又一遍地證明他們無法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也解決不了他們製造的問題。
本片英文片名bugonia是希臘字,它與一個古老故事有關,即蜜蜂會從死牛誕生,也就是說,生命能從死亡中產生。這替本片的結局下了最好註解,一切都還有希望,只是,是誰的希望?就不好說了。
《暴蜂尼亞》主要演員的銀幕化學反應和喜劇時機都很好,而且導演利用普萊蒙與史東表演風格的衝突,發出強大的情感衝擊。普萊蒙扮演的Teddy是如此精神錯亂,散發著難以掩蓋的挫敗感,行為舉止無法預期,卻又有對「拯救世界」的樸實執著,配上凌亂油膩的頭髮與乾瘦的身形,觀眾幾乎不知道該害怕還是同情他。
史東飾演的Michelle,有居高臨下的態度、嚴厲的目光、口是心非的微笑、強烈而可怕的自制力,就連她腳受傷時還是堅持穿著細跟高跟鞋,咔嚓咔嚓地走進辦公室,而這位二度拿下奧斯卡影后寶座的演員,再度證明自己可以在諷刺、算計、憤怒、脆弱與驚恐之間轉換得游刃有餘。拍攝史東的攝影鏡頭角度都經過精心設計,即使她貴為邪惡的CEO,但在被抓進地下室的初期,鏡頭往往從上方拍她、並從下方拍攝Teddy,強調Michelle的受迫害者形象,但在後來某幾場戲,當Michelle比較佔上風時,鏡頭讓這位狼狽的俘虜看起來仍然氣場強大、甚至像個女王。

《暴蜂尼亞》劇照
新人演員Aidan Delbis則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位主角,Delbis患有自閉症,所飾演的Don溫文爾雅又天真,並且將夾在兩位強者中間的糾結心情演得很細膩,他是《暴蜂尼亞》裡的道德核心。其他配角部分,最搶眼的是Stavros Halkias飾演的警察,他在Teddy身邊時的尷尬舉止令人發毛。
《暴蜂尼亞》的結局應該會引發兩極的觀感,我個人感覺最後的轉折破壞了全片似乎試圖導向的社會批評,導致我剛結束觀影時,並不確定電影想表達什麼,當然,這種模糊性本身沒有問題,但《暴蜂尼亞》幾乎像是在最後才來個髮夾彎,讓前面長長一段內容頓時失去支撐,令人錯愕,雖然以痛苦又溫柔的知名歌曲〈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配上理應令人震撼的畫面作結,但我情緒上感到疏離。
考慮到本片編劇是編過《五星饗魘》的Will Tracy,倒可以理解他想這樣收尾(據說是跟原作《拯救綠色星球!》一樣的),《暴蜂尼亞》與《五星饗魘》同樣以極為暴力、虛無主義的方式結束,只不過,《五星饗魘》一直在鋪陳這個方向,最後發生時並不讓人太錯愕。
在今年「不選邊站」的社會諷刺黑色喜劇裡面,我知道《瘋狂小鎮愛丁頓》的評價普遍比《暴蜂尼亞》差些,但我反而比較喜歡《瘋狂小鎮愛丁頓》結尾給人那種既荒謬無奈又惆悵的感覺。不過,也許等過一陣子,錯愕感消退之後,或是再看一次《暴蜂尼亞》,我也不排除會改變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