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影論重點:
如何解讀這三段天馬行空的故事
三段故事的共同主題又是什麼
R.M.F貫穿三段故事甚至成為標題的的用意
片名代表什麼意思,該憐憫誰、誰又最有憐憫?
愈發難以評價尤格‧蘭西莫(Yorgos Lanthimos),目前依舊認為他早期的作品優於近年在好萊塢大放異彩的項目:<非普通教慾 Kynodontas, 2009>、<單身動物園 The Lobster, 2015>、<聖鹿之死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2017>基於歐洲背景厚重的神祕感,即使主題晦澀但在敘事上總散發一種從容自如,有了更多資源的<真寵 The Favourite, 2018>、<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 2023>感覺是刻意置入了許多對照、隱喻,顯露了資本匠氣而不再那麼純粹靈動。<憐憫的種類 Kinds of Kindness, 2024>則重回詭異怪誕的寓言體,不過依然採用的還是好萊塢的規格,觀影上一方面對這群大牌明星演繹這類文本有種說不出的疏離感,呼應相關報導裡不時提到演員們表示「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不知道劇本在講什麼」,但另方面也因此凸顯出美式文化中乍看豐富實則貧瘠的體質,可說成就了這三段式電影的本質。
人們並不是他們口口聲聲的所是。
第一段「R.M.F之死」令人連想起<命運規劃局 The Adjustment Bureau, 2011>─相似的設定,好萊塢是這樣講故事的─尤格‧蘭西莫並不那樣自圓其說,縱然完美結局也是用某種失去換來的。由威廉‧達佛(Willem Dafoe)飾演的Raymond成為<可憐的東西>裡「上帝」角色的強硬版,主角Robert(傑西·普萊蒙Jesse Plemons)抗拒奪取他人性命的「指令」而失去上帝的寵愛─如同創世紀亞當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只是這個版本終於沒有「夏娃」可以咎責(妻子Sarah,由Hong Chau飾演),Robert必須為自己憐憫(偽善)的決定承擔起所有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