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應該有很多人跟我一樣,遊戲的啟蒙是從動作遊戲開始吧。如果你的年齡也與我相仿,小學時接觸的第一台遊戲主機是任天堂紅白機,那麼,你肯定玩過動作遊戲類型的最大宗:Platformer。 Platformer中文直譯叫「平台遊戲」,就是玩家操縱的角色在2D畫面中以奔跑、跳躍或是攀爬等方式在各種平台上移動,並擊敗敵人以過關。講這麼複雜,但其實只要提幾款紅白機上的經典代表作大家就明白了:《超級瑪莉》、《洛克人》、《魔界村》、《惡魔城》、《大力工頭》、《忍者龍剣伝》、《高橋名人の冒險島》⋯⋯真的隨便抓就一大把。 如果邊跑邊跳還要邊拿槍掃射敵人呢?那麼就變成了偏射擊遊戲的「Run n’ Gun」。最著名的Run n’ Gun遊戲,莫過於《魂斗羅》了,當然《越南大戰》和《銀河快槍手》也是很多人的最愛。 那如果在2D畫面上一邊前進,還要一邊扁人呢?那就成了我最愛的動作遊戲類型:「Beat 'em up」,這英文取名非常之傳神:痛扁他們。 Beat ‘em up和Platformer最大的差異,就是遊戲的重點不在於通過障礙物,而是要海扁雜魚,然後擊敗每一關的魔王以通關。這種遊戲的濫觴,也許是1984年的《成龍踢館》,接著1986年的《熱血硬派》、1987年的《雙截龍》和1988年的《脫獄》相繼推出,將此類型發揚光大,直到1989年Capcom的《街頭快打》橫空問世,聲勢幾乎達到頂峰。 大型電玩上的相關名作實在太多數不勝數,比方說《忍者龜》、《棒球殺手》、《恐龍快打》等等都是。 同年,SEGA也推出一代名作《戰斧》,歐美將這種橫向捲軸Beat ‘em up,但是要拿武器砍人而非靠拳腳功夫的類型,取了一個新名稱叫Hack and Slash。除了《戰斧》之外,像《龍王》、《魔劍》、《圓桌武士》、《吞食天地》等名作皆是,但其實Hack and Slash和Beat ‘em up的界線非常模糊。 回到Beat ‘em up,這個類型中我最喜愛的遊戲,絕對非SEGA的《格鬥三人組》系列莫屬了。 《格鬥三人組》的登場 1991年,由MD經典名作《ザ・スーパー忍》的製作小組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橫向卷軸動作遊戲《ベア・ナックル 怒りの鉄拳》,ベア・ナックル英文翻作Bare Knuckle,直譯應該叫「赤手空拳」。在歐美,它正式的名稱是「Streets of Rage」,而在台灣照例就直接叫漢字「怒之鐵拳」,一般也習慣稱作「格鬥三人組」。 遊戲的設定非常簡單:原本和平的城市被犯罪組織Syndicate操控,三名熱血警官見司法不彰,為了維護正義憤而離職,決定靠自己的雙拳來打擊罪惡,挑戰幕後的大魔頭Mr. X。他們分別是: Axel Stone:男主角,專長是武術 Blaze Fielding:女主角,專長是柔道 Adam Hunter:男配角,專長是拳擊,在二代和三代淪為NPC 《格鬥三人組》不管在操縱、畫面、音樂等等面向上都是一時之選,立刻大受歡迎,當時沒有MD的我到朋友家,就是為了玩這款遊戲,真的好玩到一個爆炸啊!其中我最討厭的敵人就是鬼姫和夜叉這兩個女魔頭了。 《格鬥三人組》的叫好又叫座,讓SEGA在兩年後推出續作《ベア・ナックルⅡ 死闘への鎮魂歌》,台灣也有人叫「格鬥四人組」。故事敘述Mr. X和他的犯罪組織Syndicate一年後重新回到鎮上展開復仇行動,第一步就是綁架Adam Hunter,於是一代的男女主角Axel和Blaze再度出動,和他們的好友摔角選手Max Thunder以及Adam的弟弟Sammy Hunter展開討伐Syndicate以及營救Adam之旅。 四人中的Sammy因為設定是青少年,力量比起其他三位明顯弱了一截,不過踩著溜冰鞋的他是遊戲中唯一可以衝刺的角色,二代同樣受到了玩家和專業雜誌的一致好評。 隔年SEGA趁勝追擊,繼續在MD推出了第三代,同時也是最後一代的《ベア・ナックルⅢ》,Axel和Blaze再度出馬調查Mr. X和Syndicate引發的核爆事件,這次他們的同伴除了二代的Sammy之外,還加入了原本在Syndicate工作的半機械人Dr. Zan,剛好男女老幼各一位(笑)。不過三代還有一位隱藏角色Victy,牠是一隻袋鼠,如果你在遊戲中擊敗了牠的主人Dunch但是饒牠一命,那在接關時就可以選擇使用Victy。而身為一隻袋鼠,牠的優勢就是⋯⋯呃⋯⋯跳得比較高。 雖然《ベア・ナックルⅢ》依舊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迴響,不過很可惜的,SEGA從此再也沒有推出過續作(2003年西班牙遊戲公司Bomber Games的版本沒有經過授權,所以不算),也讓這個經典的Beat ‘em up系列就此戛然而止。不過還是有很多新的平台可以玩到重製版,近一點的就是3DS《セガ3D復刻アーカイブス》中收錄的一代,以及《セガ3D復刻アーカイブス3 FINAL STAGE》中收錄的二代,而我依舊痴痴的等待「ベア・ナックルⅣ」推出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