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是社交媒體的擁戴者。 重拾寫作的這幾個月來,我有了自己的部落格,也設立了部落格的臉書。 作為一個寫作者,臉書也的確提供了一個即時讀者回饋的管道,幫助我了解讀者群(極有限)對文章的反應。這比起多年前在報社工作的時候,主管回饋就等於讀者回饋、偶爾接到讀者電話就像中了彩券一樣,不可同日而語。 一開始的時候,我並沒有花太多心思在寫作上。初來乍到一個新地方,有很多新鮮的風土民情可寫;加上我的部落格臉書有不少舊識,一件生活小事,就可以有15%以上的「粉絲互動率(engagement rate)」,也的確讓我沾沾自喜了一陣子。 慢慢地,覺得寫風土民情的文章深度不夠,於是我開始寫自己有興趣寫的東西,例如社會觀察、或是一些與個人成長相關的文章。我花了時間找資料、架構文章的思路,也寫了幾篇自己覺得比較有深度的東西。 結果, 按「讚」的數字反而急速下降。 我還以為我的讀者一下子消失了;於是,我擺了一篇生活小事的短文當實驗 - 沒想到,2小時之內按「讚」的數字就上升到歷史新高。 這表示,我的讀者群還在,只是他們對我真正想寫的內容沒興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篇我自己覺得近期寫的最好的文章,這篇文章被SOSReader 寫作平台的編輯選為「不可不讀」;但這篇文章在我的部落格臉書的「粉絲互動率」低到幾乎可以說是「乏人問津」的程度。 這是因為,我的寫作方向與幾個月前相比已經有了極大幅度的轉變。 如果我的作品是產品,而我本人是一個品牌的話,從我的老本行 - 行銷企劃 - 的角度來看,我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是,針對現在的市場客層,開展他們喜歡的產品。 我必須深耕「同溫層」,多寫一些他們喜歡的文章 - 溫馨的、詼諧的、異國情調的、家庭、女性婚姻、職場之道等等。迅速擴展我的讀者群。 第二個是,以想要發展的新產品,開發新的市場客層。 我可以繼續寫一些人文觀察的文章,讓這個世界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公義。特別是剛從紅塵滾滾的「名利場」來到靜謐的火山底下小鎮,我看到了許多自己過去的盲點,必須真實地記錄下來。 第一個選擇的預期結果可以說是「相識滿天下」;第二個選擇極可能會是「知心有幾人」。 第一個選擇可以賺到「面子」;第二個選擇可以賺到「裡子」。 我決定了。 福至心靈的時候,我還是偶爾會寫一些生活趣事,但我不會為了衝高粉絲互動率而特地寫我知道會有很多likes的文章。 因為,寫作是靈魂發出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