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一直確信,很多時候,人的直覺、判斷力和行為,取決於過往的經驗,就像身體曾經經歷過創傷,會留下疤痕一樣,心靈的創傷也是我們的傷痕,通常發生在人際關係的情境中,每當有類似情況時,我們的心就會隱隱作痛,那種不安感是那麼的真實,即使年月過去,有些事永不褪色。 例如有位朋友,小時候曾被排擠、欺凌,因此認為小時候的陰霾導致他長大後很怕與人交往,經常擔心自己做錯事說錯話。又例如有很多人的父母離婚,因此他們認為自己的婚姻觀受此影響,長大後也不太相信婚姻和愛情。 不過,今天我要推翻創傷注定日後行為模式這個說法。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介紹亞德勒的心理學是否定創傷決定我們行為的決定論,而主張「目的論」,即是指,我們是為了解釋自己的不當行為或失敗原因,因而以過去事情作佐證,把行為合理化,甚至也令內心好過。甚至有些情況我們潛意識會以創傷為藉口,達到自己做不當行為的「目的」。 目的論的其中一個解釋是,不是同樣的創傷也會做成相同的結果,不是所有小時曾被人排擠的人長大後也會怕與人交往,有些人因此反而變得更努力改善自己,學習與社交禮儀去解決窘境。創傷和日後行為之間沒必然定律,日後的行為還是取決在你手。 雖然,的確有一些人在經歷重大的傷痛後,得到創傷後遺症,會有不由自主的焦慮、夢魘情緒失控等,嚴重程度什至影響日常生活,這些的確要借助外力,尋求專業人員協助。然而,這也不是否定「目的論」,反而可以借助目的論去解釋如何去處理創傷的情感才是真正出口。根據醫院管理局的2006年的單張,其中一種簡單的自我治癒方法就類似目的論的做法。要患者放棄舊有的思想和對事情持負面想法,而鼓勵去以不同想法看待這件事,想一下這件事情若然不再困擾自己,其實在生命中起了什麼正面意義。 另外,著名心理學家Kelly McGonigal在其演講中,分析了一項她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認為壓力會造成負面影響的人真的得了心臟病、高血壓等,但學會視壓力為朋友,了解壓力是一種情緒反應,幫助我們身體準備處理危機的人,反而代謝率大大提高。 過去發生的事件既然無法改寫,與其任由事件一直阻擋你向前行,不如試試不把創傷當作一回事。外在世界從來不客觀,當你如何看待世界,你的世界就會變成你所想的模樣。你的心只有你自己才能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