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選書】《為什麼我們愛得這麼累》:戀愛中不能犯的錯誤期待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你曾經在愛情中被折磨得遍體麟傷嗎?甚至覺得對方從不曾愛過自己。
腦中不停地冒出各種疑惑:

「為什麼努力為對方做了這麼多,而對方卻不曾為自己想過?」
「他是不是根本就不愛我,所以不願意付出呢?」
「他完全不了解我,也不像我一樣這麼愛他,為什麼我會過得這麼委屈、可憐?」
「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不然為什麼他不能好好地愛我、對我好?」
「我的要求很過分嗎?為什麼對方聽不懂我要什麼呢?」
「為什麼自己談戀愛是這麼累人的事,而別人卻都那麼幸福?」
「為什麼我愛得這麼痛苦而對方卻像沒事一樣?」

然後各種小劇場撕裂著自己的心與彼此的關係。
最後對愛情失望,覺得自己傷得太重而不敢再愛上別人。

這次搭配的歌曲是蔡健雅的〈原諒〉:

希望在這些傷痛過後,你能原諒那些不堪與狼狽的過去,擁抱自己的心,讓它自由。


簡介

這次要推薦給「在愛裡受傷」而且「想知道出了什麼問題」的人,閱讀這本加藤諦三的《為什麼我們愛得這麼累》。它不是一本能讓人興致勃勃看完的書,因為陳述與說明的篇幅很多,但整本書貫穿的概念非常明確,在戀愛關係的實例中也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盲點,直指關係中最重要的核心「成熟的愛」。

raw-image

這本書反覆地說明什麼是「真正的愛」、「如何去愛人」,並指出那些你一直以為是愛人的行為其實並不是愛,論述甚至用到許多「自戀狂」、「自我執著」、「精神官能症傾向」、「自我中心」、「自卑感」等等的字眼。如果想要被書中的溫暖句子撫慰,那這本書不太適合你,可能還會覺得自己的一切被否定而受傷。

相反地,如果想了解在那段感情中自己的內心狀態發生什麼事,並足夠強壯、理性地去面對那些不堪的自己,我會強烈推薦你這本書。你可以藉由這本書重新理解愛的形狀,認識「成熟的愛」是什麼,你可能會發現愛並不像「偶像劇」般美好,也不是社群軟體中的「放閃文」那樣恩愛而已。

下面嘗試用書中的概念來回答兩個問題:「只想要被愛不對嗎?」、「成熟的人如何去愛?」。藉由這兩個問題來理解「為什麼我們愛得那麼累」,那我們開始吧!



只是想要被愛不對嗎?


想要被愛的慾望成為內心不安的來源

「想要被愛」並沒有錯,因為「想要被愛」是人類最基本的慾望。但是在戀愛關係中「只想被愛」而不想學習如何「去愛人」是不成熟的,而心智不成熟的人在戀愛中會讓雙方都過得非常辛苦、疲憊。

然而即便心智足夠成熟,談戀愛仍然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因為戀愛會把一個人的所有優缺點都顯現出來,平常隱藏在內心的心結與弱點都會透過戀愛的考驗呈現出來。

raw-image


所謂「最基本的慾望」就是說,這種慾望一旦得不到滿足,人就會非常焦慮不安。因為基本慾望得不到滿足而不安的人,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以消除不安為首要目的。在談戀愛時也一樣,他們的目的並不在戀愛本身,而是要消除自己的不安。因此他們優先考慮的是「被愛」,而不是去「愛人」。

被愛的慾望就像是幼兒對母親的依戀般,渴望那種無條件的愛,無論我做什麼事情、表現得如何都依然真心愛著那樣的我。幼兒不用為自己負責就能得到愛,當長大成人後仍渴求那樣無條件的被愛,代表著自己的心智想退回不需要負任何痛苦責任的心理狀態,認為愛能夠彌補一切,甚至想透過愛來解決自己內心的糾結

raw-image

如果我們透過戀愛去完全地依賴對方,把自己的責任轉嫁到另一個人身上,那我們永遠無法學會怎麼去愛人,在心智上也不是成熟的人。更多時候我們只是為了解決內心的糾結才去追求愛,而不是為了幸福去追求愛。

不成熟的人,會希望一切矛盾與問題,都能透過「愛」來解決,當問題無法得到解決,便用「因為愛得不夠徹底」來解釋。

所以那些我們以為的愛情濃烈程度只是自身不安的激烈程度,以為自己強烈地需要對方是因為愛,其實只是因為對未知不安與害怕「自己不被愛」而已。



●內心糾結阻擋我們邁向成熟的腳步

當慾望沒有滿足而內心不安的人,會被從心底冒出的恐懼感驅使而行動,被內心的糾結奪去了所有的注意力,因而沒有辦法看清現實並接受的能力,導致他們只能以自己有利的方式來解釋現實世界,用「讓自己心裏最舒服的解釋」去看待自己所遭遇到的事情並且深信不疑。

這樣的思考方式會讓人無法理解外部世界的真實情況,因為被內心糾結困在自己的世界裡,誤以為自己的內部經驗與感覺能正確精準地代表外部的世界,他們無法將內在世界與外在現實區分開來,把內在感覺與外在現實當成同一件事情會更難自我成長與成熟,自己也很難與外界的人溝通。

上述的思考方式可以表現在三件事情上:「都是別人的錯」「只有我這麼痛苦」以及「愛上內部世界中的理想形象」

raw-image

將所有事情的責任都推給外人,自己完全是無辜的,即便犯錯也是因為別人才導致的:因為你跟我意見不同所以我生氣、因為你讓我生氣所以我才打你、因為你忘記提醒我所以我忘了。因此不管自己做了什麼都是對方的錯,而渴求這種袒護自己的愛是很不成熟的。

人的心靈,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強大到能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一出了壞事就想要怪罪在別人頭上,這固然是不夠成熟的表現,卻也是最真實的心理。

被內心糾結占據的人無法考慮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影響,無法反思自己行為的意義,他無法認知到戀人也只是普通人,也不能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只將對方視為自己的延伸,他只是負責讓自己感到幸福與被愛的工具。

有的人不願承認彼此的差異,便認為凡事與自己不同的,就是冷漠的人,就是不好的事。
raw-image

一味渴求被愛的人因為得不到自己所渴求的那種無條件的愛,所以總是受到傷害很痛苦,痛苦到只能這樣思考:覺得「只有自己很難過」、「別人都不了解我」,這兩者也是無聲地在要求無條件的愛,因為自己很可憐所以才有無條件被愛的資格和權利。於是想要透過別人來堅定自己的內心以達到情緒的穩定。

因為他們無法靠自己的力量來穩定內心,常常感到不安。所以只想靠別人的愛來拯救自己,然而人類並沒有辦法拯救另一個渴望被拯救的人,只有想要自我救贖的人才能互相拯救。幸福也只能靠自己得來。

人既不能靠他人的力量變得幸福,也不會單單靠他人的力量就變得不幸。因此真正讓你痛苦的並不是壞人或壞的事,而是認為遭遇這些的自己是不幸的所以才痛苦。

raw-image

在「我這麼痛苦」中是無法看到其他人的存在,無法在現實中跟人有心靈上的交流,你真正愛的也不是眼前的人,只是你內部世界想像中的那個形象而已。這樣的愛將自己理想的形象與現實中的對方混為一談,將自己理想中的愛情投射在現實的戀人身上,你並不是愛著現實中戀人的真實樣貌,而是愛著自己內在世界中虛構的那個形象而已。

有人需要透過戀人的愛、透過讓別人看到自己被愛來肯定自己,藉由「覺得自己被愛」讓自己的情緒得以穩定,因為讓其他人覺得「羨慕」能夠讓自我安定下來,而戀人就成為讓自己內心安穩的工具。 為了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就得依賴外界的狀況來讓自己的內心獲得安定。這樣的穩定並不可靠,畢竟外界不可能一直照著自己的心意發展。



●靠自己戰勝痛苦的自己與被愛的慾望

上述提及因為被愛的慾望沒有被滿足,導致自己內心的不安,造成許多不理性的思考與不成熟的行為。難道被愛的慾望得到滿足之後就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了嗎?

雖然有的人因為幼兒時曾經被母親這樣無條件愛著,所以能對依戀對象產生信任感。而這種信任感決定了他在成年之後,會對周圍的人產生信任的能力,因而不再渴求無條件的愛。然而不曾被這樣愛過的人只要被這樣愛過就能幸福了嗎?

「想被愛」這種慾望是無窮無盡的,不管已經被愛到什麼程度,都不會有滿足的一天。所謂去愛,就是要從正面承受人生的重擔。

最可怕的事情是:「人不管被愛到什麼程度,想被愛的心是沒有盡頭的」。就算生活中的痛苦都完全消失,一個渴求無條件被愛的人仍無法得到幸福,不只是因為被愛的慾望無窮無盡,也因為依賴別人的生活是很難幸福的。所以真正的重點並不是這樣被愛過,而是我們要學會克制這種無窮無盡想被愛的慾望。

佛洛姆說的,正是依賴性,削弱了一個人的「個人意義」。畏懼會削弱一個人的力量與獨立性格。
raw-image

不成熟的人選擇輕鬆的生活方式,是為了逃避成長的挫折與痛苦,拋棄他應該承擔的責任。然而這樣的生活方式仍無法逃避內心的糾結與得不到無條件的愛的痛苦。如果兩者都會痛苦,為什麼要還要選擇成長呢?

因為不成熟地生活所感受的痛苦是一種惡性循環,因為渴求一個不存在的事物,會一直為同樣的事物煩惱且永遠無法改變。而成長的痛苦則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內心、加強自己的承受能力、理解他人的痛苦、看清世界的面貌,這種痛苦只是一個過程,是可以改變的狀態。

這種改變得靠自己的力量來穩定內心的不安,要拋棄對其他人的恐懼心理、認識自我內心的矛盾糾結才能夠克服痛苦。如果想要去愛別人,就必須拋棄想要依賴人的心態,也必須戰勝想要被人拯救的心態。人都是透過「想要去愛」而逐漸成長的,透過愛別人,才能讓一個人變得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去愛」才能逐漸改變自己,而「被愛」不能。



成熟的人如何去愛?



●選擇「去愛人」就要正面承受人生的重擔

當我們打算去「愛」別人時,眼裡不再只有自己,同時也走上了成長的痛苦過程。因為去愛人就必須與自己的自戀作戰、克服自己人格的不成熟、戰勝自己想要事事依賴別人的心。

去愛人會面對一些讓自己不愉快的事,那並不是單純在勉強或壓抑自己,而是讓你重新檢視自己如何「想要讓對方這樣做、想要讓對方這樣想」的強烈意願,但面對自己的慾望與不成熟是痛苦的。

raw-image


然而正是因為「愛」,所以勢必會有一些不得不獨自忍耐的時候。哪怕自己會覺得孤單,如果那是對方為了讓他自己成長所希望做到的事,也會容許他去做。不僅為戀人有多麼愛自己而喜悅,也對戀人在與自己完全無關的生活領域中所做的事也感到喜悅,這才是心理上的成熟。

因為去愛就要能忍住自己的落寞,試圖去理解對方的疲憊和繁忙。雖然這種時刻會讓人感到受傷,卻也能從自己的脆弱中成長,對人類來說活著是很辛苦的事

被愛這件事雖然能讓人愉快,卻無法提高生命的價值。被愛不能給予人們生存的意義。然而,「去愛」卻能賦予人們生命的價值,為人生賦予意義。

真正地「愛人」並不是要求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也不是只付出自己想要給予別人的東西。真正地「愛人」會讓自我成長,而不是藉由「愛人」的名義來愛自己。人要克服自己的不成熟,承認戀人有他自己存在的意義,並承擔自己人生的責任才能擁有自己的信念、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成長是需要學習的,愛人也是。


●學習「愛人」的能力:(1)克服自己的不成熟

「愛人」要克服自己的不成熟,得學會兩件事:「不無限制地放任自己想被理解的心」「弱點不只是弱點的感受方式」。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理解,特別是希望得到最重要的人的理解。然而不去放任這種想被理解的心情,才是愛。

因為不能無限地放任自己想被了解的心情,所以愛是有讓人難以忍受的地方。但為了有能力去愛,就必須要堅強到能夠忍耐孤獨,將自己性格中不成熟的部分割捨掉,去學習愛別人,由愛體會到的喜悅會引發出更大的愛。而人格不成熟的人只能利用別人來解決自己的煩惱與慾望。

當自己覺得痛苦時,就能回頭看見自己的脆弱。想好好地愛對方、想要人生過得幸福、充實就要能察覺到自己的弱點,而弱點不只是弱點,也是一種信號,請你回頭好好看看自己、感受自己的信號,所以知道自己弱點也是一件好事,我們才能試著去了解自己為何痛苦、為什麼會在意,是哪些東西讓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原因。


raw-image

克服不成熟的附加作用是能「了解自己」「寬容他人」,這兩者是相關的。了解自己不僅能夠給人忍耐他人的能力,而且還能給人忍耐現實人生的能力因為真正能夠看見自己的人,也能夠看見對方。所以我們的行動都會出於愛,而不是內心的不安與恐懼,我們是因為關心所以才遷讓對方,而不是因為害怕被討厭才遷讓對方。



●學習「愛人」的能力:(2)理解並接納戀人的真實樣貌

心智成熟之人去愛人時會有三個行為表現:「對戀人感興趣」「接納戀人的真實面貌」以及「為對方實現願望」

所謂去愛就是對戀人本身感興趣,想了解他的一切,因為「愛」人不是尋求對方的理解,而是要去理解對方。人格的成熟是與他人建立真實的連結,能夠理解什麼能讓對方快樂、什麼會讓對方討厭。在理解戀人的過程會發現兩件事:「知道彼此的不同」、「只能期待可以期待對方的事情」

對某個人有意義的行為,與對戀人來說有意義的行為並不一樣。而人格不成熟的人,往往誤以為其他人想要的東西和自己想要的一樣。

在理解的過程中會發現每個人想要的東西不同,若搞錯了戀人想要的東西,你可能並沒有那麼了解對方,甚至恐怕還沒有和戀人有真正的心靈接觸。


raw-image


如果你很努力付出並衡量自己為對方做過的事情有多少,其實你還沒有達到能夠愛別人的成熟度。因為真正在愛的人會檢討自己的不足之處。所謂的愛並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為對方考慮,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為對方考慮,那才是真正地對戀人感興趣。

不去一味想著自己給了對方什麼,而去想著對方到底想要什麼,這就是愛。儘管自己很努力,但還是給不了對方想要的,並為此而感到落寞,這就是愛。


當我們理解戀人的特質、思考模式、感受事物的方式、藉由過往種種經歷而培養出來的性格,就能夠感同身受地理解對方,也能知道什麼是不能期待對方去做的事情,也就能夠理性地放棄。


只要感同身受地理解對方,就能發現「可以期待他做什麼,不能夠期待他做什麼」。

如果我們沒辦法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就會對戀人有不恰當的期待。當我們理解對方就會明白我們能「期待可以期待對方做的事情」,也要能「放棄那些不該期待對方做的事情」。我們可以藉由愛去「引發出對方最好的一面」,但不能為了其他理由將自己的期待放在戀人身上。


raw-image


因此當我們不小心期待對方某件「不該期待對方的事情」時,遭到合理的拒絕,我們也不會受傷,反而會檢討自己的不足之處。因為真正的愛是愛對方真實的樣子、接納對方的一切、為對方實現願望。當雙方都能做到那「愛」就會成立,兩人都因為愛人而改變了原來的自己,談著一場健康、互相成長的戀愛。

然而無論是「理解戀人」、「克服自己的不成熟」還是「去期待可以期待的事」都是需要學習與練習的。而人類就是透過許多的愛情經驗,一邊受傷、一邊成長的。戀人之間的親密感則是在感受到自己的脆弱後,開誠布公地敞開自己的弱點表現在對方面前產生的。戀人們能分享自己的脆弱、彼此互相幫助,而不是等待戀人來愛自己而已。



結語

這本書著重在個人的成長與改變上,將我們把目光從「戀人身上」轉而投向自己,看見自己的需求、脆弱與不堪,去反思自己在戀愛關係中的種種行為與意義。

如果將戀愛分成「愛人」與「被愛」的話,本書較偏重前者,告訴我們該如何去愛人,關於「被愛」的慾望則是強調要克制自己去渴求「無條件的愛」,把它視作人格不成熟的部分,因此如何面對自己的脆弱與慾望的部分並沒有著墨太多,所以想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不安與脆弱可能就得去找別本書閱讀。


raw-image


書中傳達的思維對於人生與愛情的態度非常積極、理性且負責任,它所描繪的愛情跟我們在路上或戲劇中看到的不同,閱讀完讓我更清楚知道它所表達的愛與成熟的愛情應該是如何。

理性地我知道愛情不像童話故事,任何人都不應該當一個等待王子拯救的公主,但接觸過太多小說或粉紅泡泡的幻想,對「被愛」還是會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像。當戀人做不到自己被愛的想像就覺得對方不愛自己。

這本書則會說:「想要戀人做的那些事情只是你想要被愛的慾望,你希望有個無條件愛你的人去拯救你,但沒有滿足你慾望的戀人不是不愛你,而是你期待了不該期待對方的事情」。我們需要做得是克制那些慾望與不成熟的部分,如果能接受書中的概念或許就不會再糾結於戀人不夠愛自己這件事。

看完讓人不禁感嘆:原來我們只是一個想被愛的凡人啊!
獻給所有想被愛的人,願你們有一天都能不再被內心的糾結困擾。


raw-image


以上的論述與佳句是經過自己的整理與編排,再加上個人的心得綜合而成,此篇有大量篇幅佳句引用原書,但文章並不是整本書的內容編排。若有興趣的人歡迎去閱讀原書,再一起互相交流討論哦!

推薦程度:***
易讀程度:**
適合讀者:想思考戀愛失敗原因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aymaker Lin的沙龍
71會員
13內容數
一杯咖啡的時間,推薦一本好書。專門為心中最負面的黑暗角落挑選書單,讓書中的微光照亮你的低潮憂傷,讓文字撫平你的脆弱傷痛,讓閱讀成為支持你的溫柔力量。
daymaker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2/25
「如果我們要對方感覺到自己所傳達的愛,就須以對方的愛的語言來表達。」是《愛之語》書中最核心的概念。書裡教我們如何面對愛人間的差異。因為如果我決定愛你,就要以你為出發點,找出一個適當的方式表達我的愛,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你的愛之語。 那什麼是愛之語呢?你知道自己與對方的愛之語是什麼嗎?
Thumbnail
2023/02/25
「如果我們要對方感覺到自己所傳達的愛,就須以對方的愛的語言來表達。」是《愛之語》書中最核心的概念。書裡教我們如何面對愛人間的差異。因為如果我決定愛你,就要以你為出發點,找出一個適當的方式表達我的愛,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你的愛之語。 那什麼是愛之語呢?你知道自己與對方的愛之語是什麼嗎?
Thumbnail
2020/07/16
當你對人生迷惘、挫折時,這本書用歐普拉的生命智慧跟你訴說她的經歷、她的反省、她的內在的觀點,目的不是為了讓你複製一個歐普拉的人生,而是在分享所有傷口與殘酷的背後其實還有一個能讓人被撫慰的空間,不是用來避難或逃避的空間,是一個讓自己長出力量的秘密基地,從中汲取生命的養分與喜悅。
Thumbnail
2020/07/16
當你對人生迷惘、挫折時,這本書用歐普拉的生命智慧跟你訴說她的經歷、她的反省、她的內在的觀點,目的不是為了讓你複製一個歐普拉的人生,而是在分享所有傷口與殘酷的背後其實還有一個能讓人被撫慰的空間,不是用來避難或逃避的空間,是一個讓自己長出力量的秘密基地,從中汲取生命的養分與喜悅。
Thumbnail
2020/06/30
你有過想認真與對方溝通,結果仍演變成吵架嗎?或者所謂的「溝通」只是你說你的、他說他的,毫無交集?明明試過無數種方式,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自己想要表達的呢?薩提爾的對話模式讓我們覺知自己真實的渴望,同時照亮我們內心的陰暗,讓我們長出為自己負責的力量,才知道真正的溝通是與他人連結,也包括自己。
Thumbnail
2020/06/30
你有過想認真與對方溝通,結果仍演變成吵架嗎?或者所謂的「溝通」只是你說你的、他說他的,毫無交集?明明試過無數種方式,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自己想要表達的呢?薩提爾的對話模式讓我們覺知自己真實的渴望,同時照亮我們內心的陰暗,讓我們長出為自己負責的力量,才知道真正的溝通是與他人連結,也包括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對愛情感到困惑了嗎?走到死胡同了嗎?這四本書能讓你坐下好好思考自己究竟需要怎樣的愛情,也都是關於「愛」的經典作品,絕對可以幫助你在經營感情的路上更順利,這四本也都是我自己看過的書,真心的推薦給想好好經營愛情的你! 我們那麼渴望愛情,為何卻無法好好愛?
Thumbnail
你對愛情感到困惑了嗎?走到死胡同了嗎?這四本書能讓你坐下好好思考自己究竟需要怎樣的愛情,也都是關於「愛」的經典作品,絕對可以幫助你在經營感情的路上更順利,這四本也都是我自己看過的書,真心的推薦給想好好經營愛情的你! 我們那麼渴望愛情,為何卻無法好好愛?
Thumbnail
現代人渴望愛情,渴望有人能愛他完全的自我,但事實上是兩個人要一起走進他者的領域,在他者中完成全新的自我。這才是愛情本來的模樣,這才是真正的愛情才要完成的樣子。
Thumbnail
現代人渴望愛情,渴望有人能愛他完全的自我,但事實上是兩個人要一起走進他者的領域,在他者中完成全新的自我。這才是愛情本來的模樣,這才是真正的愛情才要完成的樣子。
Thumbnail
5.如果連你都不愛自己,那還有誰呢? 你怨他對你太殘忍,但是他是不愛你而對你殘忍,那算不上殘忍; 你自己原是愛自己的,你現在竟因他不愛你,而以苦痛自己摧殘你自己, 你對你自己是太殘忍了。 如果你厭惡他對你之殘忍,你應當更厭惡你自己的殘忍。 ——〈論愛情中之罪過與苦痛〉
Thumbnail
5.如果連你都不愛自己,那還有誰呢? 你怨他對你太殘忍,但是他是不愛你而對你殘忍,那算不上殘忍; 你自己原是愛自己的,你現在竟因他不愛你,而以苦痛自己摧殘你自己, 你對你自己是太殘忍了。 如果你厭惡他對你之殘忍,你應當更厭惡你自己的殘忍。 ——〈論愛情中之罪過與苦痛〉
Thumbnail
曾經在談話性節目上看過作者李介文臨床心理師,還記得當時節目是在討論關於兒童發展的案例,沒想到偶然在圖書館的架上瞥見這本講述失戀的書籍,由於書名實在太吸引人,於是忍不住取下帶回家拜讀。 伴侶是來豐富我們的生活,不是來填補生命缺口的。
Thumbnail
曾經在談話性節目上看過作者李介文臨床心理師,還記得當時節目是在討論關於兒童發展的案例,沒想到偶然在圖書館的架上瞥見這本講述失戀的書籍,由於書名實在太吸引人,於是忍不住取下帶回家拜讀。 伴侶是來豐富我們的生活,不是來填補生命缺口的。
Thumbnail
「雖然我們的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去愛。」 —p.192 這無疑是我近期最愛的一本書!而且會一讀再讀! 為什麼我們總踏入不成熟的愛? 回到所有心理學的大哉問:自我覺察。 覺察自己的內心後,我們才能懂得愛,因此愛,是一門需要研修的藝術。 我喜歡的書中金句
Thumbnail
「雖然我們的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去愛。」 —p.192 這無疑是我近期最愛的一本書!而且會一讀再讀! 為什麼我們總踏入不成熟的愛? 回到所有心理學的大哉問:自我覺察。 覺察自己的內心後,我們才能懂得愛,因此愛,是一門需要研修的藝術。 我喜歡的書中金句
Thumbnail
「愛,為何讓人上癮?」我想....是因為可以引起自己及對方的正向感受,花更多時間想對方的同時也不斷的投資自己,讓這段關係可以跟著彼此一起成長 讓我們來一起了解「關於愛的這件事」,愛不愛你是對方的事,不管最後有沒有成功戀愛,都要記得成為一個自己喜歡的樣子
Thumbnail
「愛,為何讓人上癮?」我想....是因為可以引起自己及對方的正向感受,花更多時間想對方的同時也不斷的投資自己,讓這段關係可以跟著彼此一起成長 讓我們來一起了解「關於愛的這件事」,愛不愛你是對方的事,不管最後有沒有成功戀愛,都要記得成為一個自己喜歡的樣子
Thumbnail
你是否常常在愛情中迷失自我,無法確定這樣的關係是不是自己要的,但又無法下定決心離開。 這不是本讚頌愛情美好的書,相反的,他帶領我們,打破幻想。不論你的愛情經驗如何,愛情沒有對錯的,但我們也常常因為不了解自己、誤解他人,而造成彼此的傷害,也真實的造成許多悲劇,這些傷害都是真實的。
Thumbnail
你是否常常在愛情中迷失自我,無法確定這樣的關係是不是自己要的,但又無法下定決心離開。 這不是本讚頌愛情美好的書,相反的,他帶領我們,打破幻想。不論你的愛情經驗如何,愛情沒有對錯的,但我們也常常因為不了解自己、誤解他人,而造成彼此的傷害,也真實的造成許多悲劇,這些傷害都是真實的。
Thumbnail
面對所有我諮詢的情感問題和案例,已記不清到底聽了多少令人唏噓的愛情故事。愛得太深是什麼感覺? 我想一個人愛得太深就容易大醉不醒,他會失去理性,他的身體將由感官和情緒支配。故事聽多了雖然會忘,但終歸記得幸福的愛情總是那麼的相似,而不幸的愛情卻各有苦衷。 在那些為某個女孩茶飯不思的日子裡,在獨自面對愛
Thumbnail
面對所有我諮詢的情感問題和案例,已記不清到底聽了多少令人唏噓的愛情故事。愛得太深是什麼感覺? 我想一個人愛得太深就容易大醉不醒,他會失去理性,他的身體將由感官和情緒支配。故事聽多了雖然會忘,但終歸記得幸福的愛情總是那麼的相似,而不幸的愛情卻各有苦衷。 在那些為某個女孩茶飯不思的日子裡,在獨自面對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