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攻擊對方去確立自己可能是一個比較簡便的方式吧」 經過幾十年的威權統治,或回歸後的二十年來,港臺兩地的政治走向了不同的景況,卻又類似的環境之中。人們在急於證明自己的同時,卻又同時已打到異己為目標,以便彰顯自己的獨特性,來達到預想中的成果。同溫層很暖,言論聚集的速度很快,力道卻也大的驚人。但鮮少提及的是,那些站在對立面之人的立場,因此或許此邊取暖之時,在無形當中卻造成對方的寒冬,除了無辜受傷,也連帶貶低了對方的話語權,有時候甚至流於未反對而反對。 今晚稍早在臉書的電影社團分享了關於地厚天高的簡單觀後感以及線上免費播放的資訊,可能文中稍稍體現了我反中並支持台灣香港民族自決的立場。此舉或多或少傷害了一些人,其中便有個板友回應說:他對於地厚天高這種宣傳片式的紀錄片感到不悅,也非常討厭。 因為本身立場之故,身處導演的同溫層之中,帶點反中,自覺性的題材其實很容易受到波動。情緒自然而然的帶入其中,所以便已那樣的觀點看待整建事情的發展。板友的回覆,其實挑起我的想法。讓我想起我觀影過程中從波動走向略微不解甚至生氣的過程。 我好奇的是,究竟是怎樣的背景,使大多數港臺兩地的人們,看待處理政治議題時,習慣以粗糙的方法將所有人概略性的一分為二。行動如此,思考邏輯意識如此,縱使偶有公共議題的討論,但發言之前仍自然而然的先行套入模組,少有跳開立場回歸本質的發言。在台灣便是藍綠、至於香港便是建制派跟本土派的分別。 個人認為,或許很多人在處理議題及討論事情上都希望做到公正客觀,紀錄片很多時候也希望純粹的紀錄,不帶判斷的利用影響及資料說話。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情。就拿地厚天高來說好了,就我看來,導演最初的想法是想要藉由記錄梁天琦參與立法會選舉的過程,來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現代本土派發展的狀況及所面臨的困境。這本身便是一個具有立場的選擇,另外略帶有粉絲心態的視角也模糊了這樣的初衷,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他開頭便選用了英國簽署讓渡權力的歷史畫面,一副呈現了香港至此黑暗的態勢,一把將觀眾拉近情緒當中,隨後才緊接著梁天琦材料的運用。 當然導演也不諱言她對於港獨的立場,這也恰好是本片在某種程度上吸引人或者令人同情的部份,因為他很純粹的、很真摯的紀錄了一個處於後雨傘時代年輕人對於未來的困惑與迷惘。只是可惜的是,這樣議題的操作與運用,本身就顯得生嫩及不盡周全。稍稍有意識的觀眾或許可以很輕易的辨認出當中的問題。因為在確立立場、訴諸情感博取認同與同情的當下,其實很自然的,反對的目標也同時建立,隨之而來的衝突與誤解很容易就此開展。因此,如果試著站在反方立場思考這樣一部電影,其實受挫的心很容易的便自然顯現。有人曾說過,攻擊便是最好的防守。就像上述曾說到的,人們也常利用攻擊對方來確立自己的立場,這也是一個區分彼此最簡便,也最不負責任的作法。但弔詭的是,如果去深究其對立、仇視、相互攻擊的理由,常常久僅是與自己立場的不同。以這點看來,豈不是可惜了曾經可以對話的機會嗎?或許很多時候事情並不需要走到如此,只是人們面對議題,甚至面對政治習慣性的劃分,親自的將溝通的大門關上,走向對立抗爭的道路。 難就難在這裡,雖然每個有意識的人都知道面對議題必須盡可能的保持公正客觀,但卻有無可避免了基於博取同溫層支持的立場,逕自的讓主觀佔據思想,進行事務的判斷。我完全可以理解版友生氣的理由,因為在本土派的立場中,所有的建制派跟中國人都被概略化的定義為魔鬼。而本土派的目標便是打倒這些魔鬼,凝聚港人的文化族群意識,朝港人自治自立努力。但其實他們沒有想過的是,這樣的凝聚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分化解構的過程,因為在凝聚的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區別性便顯現出來,選邊站的壓力也隨之而來,而這些原本立場還不明確甚至略微反對的人,面對如此,最簡便的方法便是如法炮製,找個地方靠,找個目標攻擊,才不致於被孤立於團體之外。但仔細想想,這樣的作法及思考邏輯,怎麼可能解決問題呢?在一個灰色的地帶,硬要區分黑白,怎麼想都是不可能是,如要強行劃分,那跟那些我們所痛恨的專制獨裁,又有什麼樣的分別。 另外,雖然這樣說不好,但有一點奇怪的是,港人在確立本土派立場時,常常將英國帶入議題之中,以一中懷念英國自由民主的方式,去反對中國的共產與專制。但弔詭的是,就某些狀況下而言,雖然五十年關係不變是句屁話,但相較於英國的殖民地統治,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其實擁有更多的權利與自由。或許是奈於經濟的衰退,或者是單純自認為是大英帝國香港人的姿態歧視中國人的心裡作祟(不是我講的,師大某教授上課說的,雖然我也覺得蠻有道裡的)對於中國極盡的仇視與攻擊。但我覺得追根究柢,其實有很大的一部分,也是如一開始所說,攻擊對方去確立自己可能是一個比較簡便的方式,所以才如此為之。如果抽離一點看,這就好像一種互利共生的生態,兩者缺一不可,少了一個,另一個也沒有存在的理由。就好比共產黨以統一台灣作為民族號召統治的手段,民進黨為了打擊國民黨而存在。本土派現階段也未了鬥倒建制派而努力,但我好奇的是,如果有一天沒有了建制派沒有了中國,那本土派該何去何從。你看看現在民進黨終於選贏國民倒後是什麼樣子。面對這些,其實我是相對悲觀的,如果釐清起來,我覺得這倒是我們這病的看待社會的一個通病,曾經在雨傘革命或者是太陽花運動時對未來充滿希望,但最後才發現天亮只是個謊言,醒來之後世界絲毫未變,那些曾經支持的人,似乎也可能逐漸沈淪,關注少了,討論少了,議題也就更不容易推展了。其實我覺得每個人骨子裡都隱藏著政治狂熱,只是常常被失望被遺憾所掩蓋。未來會不會變好,其實我也不知道,說了這麼多廢話,其實好像偏離了原先想要講的,但其實我是支持那些運動的,我覺得我觀影生氣的點是,那些檯面上號召、帶頭的人其實常常都有plan B,只是普羅大眾的人生卻只有一種選擇,因此行動遇到問題了、失敗了往往受傷的都是我們,很多人卻能至此開脫、置身事外。或許理想大義很值得探索,但對於更多人而言,柴米油鹽更重要許多。有些遺憾是,版友後來刪留言了,因此對話的空間也沒了,所以才以凌亂的此文作為一些回應(我也不知道我在打什麼)我只是覺得,消極一點來說,不管如何,認同或反對,甚至相互叫囂、攻擊對於議題本身來說都是好了,因為至少會有越來越多人的關係,然後事情才有進展的可能,時代也或許會稍稍的往前一些。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