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心得)2024TIDF 自畫像:47公里2020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兩年過了⋯⋯TIDF就來了。這是變老的心得。

今年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很精彩,我恰巧有空看了開場第一場《自畫像:47公里2020》

買票時只顧著看日期,我其實坐進去才知道原來這部《自畫像:47公里 2020》長達190分鐘。那麼長的電影,導演章夢奇要怎麼剪輯呢?該怎麼鋪陳?有點令人期待。

導演用24個節氣,將電影分成24節,用鏡頭講述一個中國農村的一年四季。開場,是好幾位小孩講述2020是怎麼樣的一年?每個人都提到疫情,從他們的口中,我們知道在農村以外的世界,瘟疫正在肆虐大地,然而,農村裡頭的人卻好似不大受此事件影響。他們五張嘴十個舌頭,頭頭是道的分析著,目前的景況是前人就曾預言的遭遇,但他們依然過著播種、種菜、打碎木頭、種菇、砍木、收菇的生活。

從攝影機和被攝者的互動,可以看得出導演和這一切十分熟悉。我猜想她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極力想記錄自己所成長的一切,所謂稱之為故鄉的地方。但裡頭的人又好小好小,不論攀附在樹上的、站在田裡的,還是在路上行走的,來來去去,在自然環境中渺小的過活,又顯得可愛。

朋友問我會不會因此覺得這部片太慢?我覺得倒是對我這位有點熟悉台灣農村的人來說,此影片帶來不一樣的視野,因為畢竟我從未理解過中國的農村。他們有機械化,所以你看他們在種稻米時使用耕種機器。但是另一方面,許多地方又和台灣不同,當他們做菇包的時候,是從砍伐木頭開始,不同台灣種菇人運進菇包。人們在冬天時爬上高高的、類似樺樹的樹,踩著樹枝,一節節的將細樹枝砍伐落下,之後再由村里的男丁們,放進切割機器,之後是村民們在夏季包裹著菇包,以及放入菇種,而後秋季收成。

我倒不覺得她太慢,因為如果要看更多趣味,我倒希望她希望要再更長,我想看到菇包種入菇種後,接下來要怎麼搬運?要怎麼放置到架子上?中間是不是會遭遇病菌?要怎麼處理?190分鐘似乎還不夠講這些過於細節的農村知識。

沒機會看過導演上一部《藍房子》,一部她也放給村民們觀看的電影。村民們對著《藍房子》大笑或者指點,說那個英文他們不認識,還是某個小孩在影片裡已經長大快成大人⋯⋯導演從影像、村民、村民的影像,再回觀自己。

會後的分享,主持人提到這是導演的第十部作品,也是「民間記憶計畫」的一部分。民間記憶計畫,是2010年由被稱為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的吳文光所發起的拍攝計畫。而本片更是延續當時所創作《自畫像:47公里》以及《自畫像:47公里之死》的拍攝。導演說,自己每年都會回去這個47公里遠的小村莊,「我就重新回去,也好像重新建立自己長大的感覺。」

紀錄是之於被拍攝對象的定格,也是之於自己定格的重塑。

2024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自畫像:47公里 2020》映後座談。照片右邊為導演章夢奇。攝影/廖芷瑩。

2024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自畫像:47公里 2020》映後座談。照片右邊為導演章夢奇。攝影/廖芷瑩。



內容總結
自畫像:47公里2020
3
/5
1會員
13內容數
大家好,歡迎來到Willow的沙龍。這裡有我的呢喃與生活大小事心得感想,歡迎各位留下你的想法,或者也閱讀過、看過這些電影書籍的想法,或者碰到相同人事物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