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韓的民族心與殘酷的真相,當那座神壇殞落之時
於二零一八年四月台灣學術界鬧得沸沸揚揚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前所長陳慶士所完成的八篇論文在國際知名期刊《科學》調查報告認為數據為「有意竄改」而建議撤稿取消,來看在學術實驗弊端似乎層出不窮。於台灣不遠的韓國也在多年發生了轟動韓國社會的「幹細胞造假事件」新聞,讓當時對此懷抱希望的韓國人大失所望。電影《揭密風暴》就以這真時事件改編,敘述在新聞台做節目的導播和記者尹敏哲無意間接到一起婦人離奇死亡的案例,而調查出後面龐大的幹細胞研究的造假案,而在缺法證據之時,離職的幹細胞研究員的沈旻昊卻來電,決定舉報這驚人的造假事件……
在成為研究生時,往往在初次接觸研究都會戰戰兢兢的,舉凡題目、研究方法還有最後的結論、資料來源都會詳細的檢查這些敘述是否符合自己探討出來的目的和結論。基本上在研究時一定有一個假設的研究結果,而如何用各種研究去呼應研究者定義出來的研究結果就是研究方法的操作和資收集的方向,故我們往往會因為研究者不同的研究方式和收集出來的樣本而左右了結論,而當一個主題有各種不同的研究成果出現也可讓問題越接近答案。
但論文的研究有時候並非只有知道未知和真相,而更多方向跟政府和經濟活動綁在一起。例如研究醫學對於人體的了解和全新的治癒記述,或是科學、生物學上等等研究,讓政府或財團握有更高等的技術與科技。但這些所謂的「研究」也有可能是純粹的商業與廣告說詞。例如經典的「英國研究」一句,就是因為英國太普遍的在廣告放上試圖吸引英國消費者的標語,常會出現莫名的經過研究而獲得功效的廣告台詞,才會被人用英國研究華而不實的說法消遣。
論文與研究結果造假的嚴重性,韓國電影取材於真實事件的電影《揭密風暴》就清楚的敘述,除了說明新聞媒體人挑戰當時社會權威外,也近一步的讓韓國人自我省思過去對於自己那種「扭曲的愛國民族主義」的行徑,究竟是幫助韓國社會或是只是一種自我造神的滿足心裡。而在電影中批判性的觀點和對於財團和名人強大的社會氣場,掩蓋真相和反之運用媒體操作的手法,都加強這部電影的緊張與戲劇性,而將這部電影中那種兩方對立的張力拍攝出來。
《揭密風暴》同樣有著一些問題,例如一些人物之間的關係處理不清楚,情感表達太過於氾濫等。例劇情中黃禹錫與美國韓裔研究者之間的關係就有些莫名之處。而中間省去許多調查而改以描述黃禹錫博士的心境和主角電視台中遭遇的無法撥出節目的困境來詮釋,而解決的手法過於平順和莫名也是電影中較為可惜的地方,簡單說,有許多名名可以深究下去的線卻因為支線和想說的事情很多而留下許多不解之處,但又突然間的解決了,這樣的突兀感。
在真實事件中,主角所在的新聞節目只有揭露黃禹錫教授在研究幹細胞過程中「取用研究員的卵子」的醜聞。而事後也被揭發用威脅的手段取得,故電影也分開的敘述這兩個橋段。而這則新聞主要除了韓國人遭受到全面造假的打擊外,其較嚴重的是,可能往後全球在胚胎幹細胞研究這一塊,可能會音這事件導致投資者不願在對此研究撥款金費。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倫理專家莫瑞諾曾對這樣的事件稱為:「微生物學嚴重的行為失當。」當受到社會過度吹捧與各種官商利益的誘惑,如何繼續保持著過往的理想,對於研究者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而雖然這部電影指出了諸多韓國學術與愛國心衍生的問題,但在電影上映後的隔年,韓國卻又爆出百位教授因為抄襲他人著作遭到起訴。並且在網路訊息處理網站的調查,韓國學生多半對剽竊他人論文研究敘述或結果不以為然。如同許多台灣的學生認為「天下論文一大抄」的狀況。韓國的學術倫理有好長的路要走,而在二零一六的台灣爆出論文作假的新聞之時,是否也該省思關於學術的嚴謹性和專業度?雖說立法可以防範,但防不慎防的其實是研究者那被利益誘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