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莎曾幫新加坡老闆在新加坡協助招募一些人,需要盡快進入公司那幾個重要又關鍵的職位。
記得當時,我花了很大心力,想要討好老闆並攬下功勞,所以很努力想找出厲害人才,結果試了三、四個月,都沒有任何讓老闆滿意的人出現。
後來,老闆開出比市場價高50%的薪水,但是把職缺需求人數減少,直接從市場挑最好的人。他說:「我們絕對不能讓那最好的人在幾間公司中做比較,而我們只能當他手中的其中一間。」最後,他找到了一個極為優秀的人,幫他賺了超級多業務,公司也更穩固。
薪資vs.成長機會,你會怎麼選?
我學到了一件事,原來這種關鍵職位,由市場上一流的人和三流的人擔任會有很大的差異。我相信給超出預期的待遇,就能讓一流的人安心地做很長的時間,且會帶來更多隱形效益。例如我當時看著那個優秀的人,他所帶的團隊向心力非常足夠,團隊中的資淺人員,不再有這麼大幅度的流動率、更超乎預料的,那個優秀的人的學弟妹自己跑來我們公司說要當免費的實習生,只為了跟他學習。
後來我離開那間公司了,聽說,當中那個實習半年的實習生自動晉級為全職人員,少了一筆對外招募需要花的心力和錢,這中間著實減少了很多老闆的隱形成本。
然而這類關鍵職位的數量在市場上其實是少的,因此邏輯上,大部分的人是無法拿到這樣高於預期的薪水的。
意思就是說,如果你這輩子,沒有其他選擇,不靠投資理財致富、不靠房產資產致富、不靠創業致富,那唯一一個能靠的,只剩下薪水時,你反而必須要努力地提醒自己:「不要太在乎第一份(甚至是前幾份)工作的薪水。」
為什麼我會想特別這樣講,因為我每天實在收到太多年輕人傳訊息問我,那兩種工作、或那三個工作機會,他該怎麼選,其中很大的影響選擇點,竟然是「薪資」!
可事實上,如果你理解了我剛剛分享的故事就知道,世界上沒有人能靠第一份/前幾份工作的薪水致富的,如果想通這道理,就該清楚的理解第一份工作的意義是能夠學習更多、養成良好職業習慣,了解產業大局,並透過第一份工作盡可能地快速成長。
簡而言之,前幾份工作的任務都是要累積自己的價值,讓你最後有機會得到一流人才的標籤。那些在幾千塊、幾個福利當中鑽牛角尖的人,這輩子都會很辛苦,因為他搞不清楚自己的志向與性格,更不懂必須要執著的點在哪。
單就那幾個工作的薪水是否多或少幾千塊、甚至一兩萬塊,根本毫無意義;而且這時期的我們,總是賺多少錢花多少錢。
就算一個極度優秀的大學剛畢業的學生,一個月5萬就算不錯,一年60萬,但是扣掉勞健保,大概1/10就沒了。租房子吃飯,大概1/5就沒了,交友交際,1/5也沒了,補貼家用1/5也沒了,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奢侈品或是好看的衣服,大概也所剩無幾了。況且大部分人多了20%的薪水,也不會全部存下來,而是原本一年出國一次改為出國兩次,可能從開架式的保養品換成專櫃的保養品,租更貴的房子。
就算非常自律,能存下多賺的錢,每年也就多存個10多萬台幣,相對於台北的房價,如果幻想著想靠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買房子,只能說是癡人說夢。
而第一份工作,相同產業不同公司,大概就頂多差異20%,所以我們應該想著,如何靠第一份工作,幫助我們在5年後或是10年後,賺取比同年紀的人或是同班同學(市場競爭者)多3~5倍的薪水,如此我們才可能追得上房地產的漲幅。
重視長遠價值的積累
小時候很多書上都說眼光放遠、眼光放遠、切勿急功近利,我都覺得我懂,但卻無法真正做到,因為每個月習慣過月光族生活,身邊的人似乎都過得越來越好,我就會急,更怕沒有在年輕的時候趕快成功。但到我去了新加坡,認識了那些35、38歲就有豪宅跑車的菁英朋友時才看懂,他們也是在畢業後的多年,薪資幅度都比同年的人低、或甚至差不多,但是到最後幾個關鍵的升遷與工作機會,才直接改變了生命轉機。
那些改變並不是隨機,都是他們在前期願意累積的價值所獲得的。那幾年與同年紀或市場上大多數的年輕人差不多的薪資,卻辛苦很多,他們無所謂,但不輕易被比較高薪和比較輕鬆卻無深度學習的工作引誘,是他們的堅持,也就是價值的積累。
就像是艾兒莎那些醫生朋友,他們有的人是重考念醫科,甚至重考2年念醫科的人都有,如果重考2年加上7年的醫學院,和當兵一年,大概就是10年的時間,相對於大學念4年的人,他們晚了6年才工作;他們損失的不是每個月20%的薪水,而是前6年損失全部的薪水。但我這些朋友看的不是前6年的損失,而看重的是後面30年40年,遠遠甩開同齡人的差距。
所以艾兒莎衷心建議大學新鮮人,在選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或你已經在職場中,需要再次選擇新公司的時候,依然是以成長為目標,而不是看是否多20%的薪水。如果願意學習、態度積極,運氣好也足夠努力,就有機會成為那些在關鍵職位上願意被雙倍薪水聘請的人,如果是要靠工作薪水致富的人,通常也是這類的人。
反過來說,如果第一份工作看起來薪水多一點,卻什麼都沒學到,十年做下來,可能還是原地踏步。我曾經面試過這樣的人,他們已經在職場打滾一段時間了,但水準比起剛畢業的學生高不了多少,卻多了些職場上養成的壞習慣。因此有些公司寧願培養新鮮人,也不願意錄用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年人,也是這個道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起點,不是要每個人都去擠Google、臉書這樣的大公司,而是自己和自己比,和與自己同條件的人比,只要做到每幾年就往上一階,也是可以突破自己原本的階級,賺取自己從未想過的薪水。人生工作的時間很長,實在不該為了畢業前幾年的薪水而放棄人生大半輩子的發展。雖然我知道這樣說,剛畢業的時候很難熬,但我經歷過那段時間,現在的我,非常希望告訴當時的自己:
「相信自己,這段期間不會太久。只要知道自己每天都是在進步,那就對了。」
那如果每個人都去收入低一點卻非常好的公司怎麼辦?其實不用擔心,我發現無論我在新加坡還是上海北京,在乎每個月多1萬的人比注重自己成長的人多太多了;而這就能給有志氣的也選對努力方向(往高價值的未來奮鬥)的人留下了絕佳機會,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