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本劇背景設定於 1987 年的紐約市布朗克斯區,描述非裔和拉丁裔 LGBT 社群所發展出來的「舞會文化」(ball culture)。Blanca 是一名跨性別女性,在確診為 HIV 感染者之後,離開所屬家族、自立門戶,並收留因男同志身分而被逐出家門的 Damon 與跨性別性工作者 Angel。
我原本對舞會文化、變裝以及 vogue 這種舞蹈並無涉獵,藉由看這部劇的機會才長了見識。關於這些文化的介紹,我在這邊就不獻醜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紀錄片《巴黎在燃燒》(Paris Is Burning)來看(Netflix 上面有),也可以參考以下的街舞 YouTube 頻道之介紹影片。
VIDEO
VIDEO
接著我只就劇情的其他部分,分享簡短的想法。
治療愛滋病的雞尾酒療法要到 1996 年才開始施行,因此本劇是在一個感染 HIV 等於沒救、對愛滋病感到極度恐慌的年代。LGBT 族群和不正常、愛滋病之間被畫上等號,各種歧視讓他們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挑戰。在劇中,Blanca 和 Damon 兩人與其原生家庭的關係,便是這種挑戰的殘酷演繹。這些不被自己血緣所接受的人們,因為相似的處境而走到一起,也體會到真正的家人是由愛所牽繫,不會因為彼此的身分而有所不同。另外,Pray 的劇情線帶出了愛滋病在當時極度缺乏醫療資源的困境,其中第六集的病房歌舞之夜,歌聲動人、情感濃烈,是劇中數一數二催淚的橋段。
以下影片是上述歌曲的現場演唱。
VIDEO
第二集有一段劇情,描述 Blanca 的跨性別身分讓她在同志酒吧遭逢歧視,而這並不只是劇情編排而已。這讓我想起在
美劇《命運寫手》(Special) 當中,有談到對於身障同志的歧視。圈外人可能會覺得,LGBT 彼此之間應該是同病相憐;但事實上,對於性別認同、HIV 陽性,甚至是外貌、身材等方面的歧視,在圈內並不罕見。只要是由很多人構成的群體,其中必然有異質性,因此理解和包容是無法迴避的課題。而種族議題在劇中雖然比較不外顯,但從 Angel 和 Elektra 的「恩客」皆為白人上流男性來看,頗有呈現種族之間階級落差的意味。尤其是和 Angel 在一起的 Stan,劇中設定他是在川普企業上班,也隱含對川普陣營的批判。
石牆暴動即將在本月底迎來 50 週年。半個世紀過去,LGBT 雖然在平權之路上前進些許,但仍然有進步空間。透過本劇,你可以看到當時受壓迫的人們,如何用盡力氣和歧視搏鬥,只為了有尊嚴地、以自己想要的樣子活著,其中有讓你驚豔的片段,也有讓你心碎的時刻。這部劇無法立刻改變現況,但或許能讓某些人用更溫柔、同理的方式對待和自己不同的人,而這也是當今世界最迫切需要的養分。
台灣觀眾可在 Netflix 觀賞本劇第一季。第二季已在美國 FX 頻道開播。
VIDEO
補充1:本劇中主要的跨性別角色,皆由真實跨性別人士扮演,創下電視史新紀錄。
補充2:石牆暴動 1969 年 6 月 28 日清晨,美國紐約的同志酒吧「石牆」(Stonewall)遭到警方針對臨檢,引發警察和 LGBT 社群之間的暴力衝突,此事件成為近代 LGBT 平權運動的開端。每年的六月到七月,全球許多城市都會舉辦 LGBT 驕傲遊行,其中紐約的驕傲遊行固定在六月底舉辦,以紀念石牆暴動。
延伸觀賞
紀錄片|巴黎在燃燒 Paris Is Burning Netflix 美劇|城市故事 Tales of the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