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我第一次閱讀是在五年多前,經過了五年後才突然再從書櫃裡翻出來看。這本書內容非常易讀,但卻是最容易被投資人所忽略的真知灼見,作者安德魯哈藍是一位加拿大人,在新加坡國際學校教授英文的高中老師,他在將近二十年前就開始奉行並成為指數化投資的實踐者。這本書也見證了台灣指數型投資的進步成長,2012年出版當時還未有台灣所掛牌的美國公債ETF等商品,而在2017年1月元大機構所掛牌的元大美債20年ETF商品上市了,代表台灣投資人資產配置的選擇愈來愈多元也更加容易了。
如果讓我試著用三大關鍵總結這本書的精華,那就會是:
1.指數型投資
2.資產配置
3.資產再平衡(年度)
看似簡單的三個動作,其中融合了投資大師們的智慧與見解,例如:
1.世界公認的股神,華倫巴菲特(11歲開始投資,投資經歷78年),早早就建議了所有一般投資人應該從事被動型指數投資(例如S&P500),巴菲特於2008年對主動型基金經理人下了戰帖:美國標普500指數VS主動型對沖基金的十年對決,當時僅有一位經理人接下挑戰。後來的結果大家眾所皆知了...
2.橋水基金創辦人,雷達利歐(12歲開始投資,投資經歷58年)於《原則》一書中分享他對於發現「投資聖杯」的看法,關鍵就在於「資產配置」。達利歐說:
無論對一筆投資多麼有自信,還是有可能犯錯,透過分散投資在不同資產是降低風險波動但卻不會減少收益的關鍵(這個觀察,是橋水基金團隊運用大量資料以及資源所計算出來的結果)。
3.投機大師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13歲開始投資,投資經歷80年)於《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書中開宗明義就說:
我該誠實建議每位讀者加入投資者的行列,在從事證券交易的人當中,以平均水準來看,投資者的表現最好,即使是投機家也只有少數是贏家。
如果我的話夠權威,能夠讓讀者盲從(但我不對此抱著期望),本書可以到此結束,不必看下去了。
財經暢銷作家、教育家的安納金國際洞察也時常分享:
想像一下你即將坐船出遊,在海上,只有大噸位的遊輪才能讓你身處船上依然感到穩定、甚至感受不到晃動。而如果有坐過小船去離島遊玩的朋友,恰巧碰到風浪較大的時候,此時應該就能體會上下劇烈波動、暈眩嘔吐的極度痛苦感了(就算自己沒事,應該也能聽到此起彼落的嘔吐聲)。投資領域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您時常處於大賺又大賠的劇烈波動狀態下,要如何達到「心理的穩定狀態」呢? 心理狀態不穩,要如何走得長久呢?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作者李笑來說:進入一個領域前,必須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該領域的本質,也就是「最少的必要知識」。就像「二八法則」一樣,理解那20%重要本質、影響力卻高達80%、甚至更高的那些「底層核心本質」。
而本書作者安德魯哈藍大量引述了墨基爾的《漫步華爾街》以及威廉伯恩斯坦《投資金律》的資料,這些大量的案例其實就是投資領域的底層核心知識之一,您必須戰在前人的肩膀、透過大量閱讀瞭解後,才能至少有機會看清金融市場的本質為何?而許多國際大型退休基金的簡單有效操作策略是什麼?
但是,
我第一次接觸投資的商品剛好就是代號0050的台灣50ETF(當時叫做寶來卓越台灣50),也就是因為從0050上嚐到了一點甜頭,才對投資產生興趣,開始走上投資與投機的摸索之路,中途也免不了繳了不少學費,甚至嘗試過許多不同金融商品與交易,例如選擇權、期貨、權證、可轉債、CBAS、外匯、當沖、價值型投資。但是花了那麼多的精力與時間,我開始反思如何才能更有效率並輕鬆的參與經濟的成長果實,讓資產能夠穩定性地成長,所以開始將不適合自己的交易方式打入冷宮是必要的(「見自己」的投資屬性)。若沒有形成一套穩定性且能持續性的系統,前面再怎麼風光也都是白搭,很幸運的在過去的一年半載受到了安納金的啟蒙,與其從中學習的過程,獲得了相當大的啟發、也逐漸將過去所閱讀過的投資經典書籍慢慢轉化成自己的東西(拼圖慢慢地拼湊起來),形成自己的投資哲學。體會道這些大師們所傳遞的投資智慧與心法中,為何降低總資產的波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唯有穩,心理狀態才能穩定、唯有穩,才能走的長久」,這也是《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書中「指數型投資+資產配置+資產再平衡」三大關鍵心法所形成的魔法效果。
這是一本新手必讀、老手高手更適合再次重拾本書,誠實面對、回顧自己過往五年、甚至十年的投資績效如何?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是否有比指數型被動投資+資產配置+資產再平衡 策略績效來得更好?會不會有更省時、省力的方式來達成個人總資產的長期增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