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好書分享》從高勝算決策一書看投資

2018/12/23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高勝算決策/作者安尼‧杜克
《高勝算決策》這本書是投資界還有說書人都相當推薦的一本書,作者安妮‧杜克是一位世界職業級的撲克牌玩家,在她職業生涯中面臨了無數的選擇以及決策,因此她將在撲克比賽場以及生活中長達多年的經驗,歸納分享出來。這種有關機率、下注、不確定性、決策的思維跟我們的金融投資行為幾乎如出一轍,因此作者在美國也時常受邀到金融機構演講。受到投資人士推薦一點也不奇怪,但為什麼說書人們也會大力推薦這本書呢?我的想法是,安妮杜克在這本書大量引述了學術界的資料以及實際案例,更多的是在探討心理學、行為學、認知學、神經科學,舉凡《快思慢想》諾貝爾得主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康納曼、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伯特《快樂為什麼不幸福》、還有我強力推薦一看的查爾斯‧杜希格《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這本書不僅能幫助您重新看待投資的策略,也能改變您在生活上看待事物的正確認知,擁抱不確定、承認運氣程分、做出最佳的決策,但不保證一定能獲得最好的結果。

1.擁抱「不確定性」,用下注的思維來作決策。

我們在生活中做出的大大小小決策涉及了不確定性、風險、和偶爾發生的欺騙行為,就如同金融投資市場一樣充滿著不確定性。生活的決策更像是打牌一樣,而人的生活品質是決策品質和運氣的總合,就算你做出好的決策品質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出現好的結果,過程中充滿著不確定性,「意料之外,才是真實的人生。」
我們並非全知全能,了解知識的不完美,在金融巨鱷索羅斯的哲學觀中,沒有所謂完美的知識理論,在《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不斷強調市場的隨機理論,永遠都有黑天鵝的存在。他們都深刻了解市場擁有「不可預測性」(用索羅斯的話稱作:量子不可預測)。而安納金所提醒的空頭修正波是18銅人陣變形波,也是幾乎無法預測,不如不要預測,以策略代替預測判斷,一動不如一靜。
而橋水基金創辦人Dalio在《原則》裡說:「在那之後,幾乎所有我自認為知道的市場知識,都被證明是錯的。」
了解「不確定性」的概念後,我們就不會「選擇性知覺」地說出:阿!早知道...、或是我就知道...諸如此類,事後諸葛的話了。
擁有正確的心態,就會知道只要盡所能做好決策,但結果是並不是我們可以強求的。孫武:「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一場仗能不能贏,這不是我們說了算。而我們能做的是,能不能不要輸光桌上的牌,直接下桌走人,這就是我們自己的事了。

2.「後見之明」偏誤:把結果論與決策品質相提並論

高品質的決策也有可能得到糟糕的結果,不要因為看到糟糕的結果就以為我們自己肯定做了糊塗的決定。
人類天性習慣根據結果來回顧過去,試圖從中找出因果關係,但卻很容易掉進了認知陷阱,因為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沒辦法100%確定是因為某件事而導致了現在的結果。《黑天鵝效應》、《反脆弱》的作者塔雷伯就提出了隱藏的「另類歷史」概念,當初沒有發生的事件並不代表就完全沒有機率發生。目前穩定的金融市場,不代表就沒有黑天鵝事件的存在。因此你不能因為你的投資結果是好的,就認為投資決策肯定是好的,如果你是做選擇權賣方策略,或許連續賺了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但可能一次的黑天鵝事件就足以讓你一夕之間毀滅。
然而,或許我們的短期結果並不如理想,可是若你的決策是建立在長期正期望報酬的的狀況下,應該持續地做,並耐心地等待結果。

3.勇敢地說:我不知道。

常說「我不確定」,其實是成為更好決策者至關重要的一步,但要擁抱我不確定的觀念並不容易,因為人習慣追求「正確性」答案,在我們求學時期,我們總是被訓練認為說出我不知道是一件壞事,凡事都應該要有「標準答案」。
在投資的世界裡,如果有人問你行情未來的走勢,最聰明的回答其實是:我不知道。
承認不確定性是達到目標、接近客觀事實的第一步,優秀的撲克玩家和決策者都有個共通點,就是認為世界充滿不確定性、無法預測。她們知道自己無法確知結果並接受不確定性。不努力去追求確定性,而是試圖弄清事情到底有多不確定性,並從中推估出現不同的結果。
「愈聰明的人,反而盲點愈深」,因為聰明人會為了想證明自己的理論,蒐集只符合自己觀點的資訊,來佐證、強化合理自己的看法。 《在炒股的智慧》一書中,作者陳江挺說:愈聰明的金融人士可能愈不適合做好投資,他們實在太過於聰明了,他們的選擇、後路實在太多了,因此很難專注於金融投機市場。最好的例子就是1998年的LTCM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整個團隊根本是黃金陣容,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聯儲的前副主席,還有證券交易的傳奇交易員。LTCM團隊等於擁有籃球界的空中飛人麥可·喬丹和世紀拳王阿里在同一個團隊中。但他們太過確定自己建立出來的數學模型...最後遇到了黑天鵝事件,俄羅斯政府債務違約,因而基金一夕之間面臨清算倒閉。
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說:「我們要避免成為強烈意識型態的人,遇到強烈意識型態的人,第一步就是離他愈遠愈好。」這也就是查理俗稱的「鐵鎚人症候群」,在拿著鐵鎚的人眼裡,看到什麼都是釘子。
接受不確定性,才不會讓我們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沒有人能夠完全客觀看待這世界,然而我們應該嘗試去做到這一點。
頂尖投資高手的聖杯裡沒「預測」兩個字,只有靠策略、紀律、心法來反覆運算,打磨累積自己的投資能力。

4. 在生活中,作任何決定都是下注

在生活中,作任何決定都是下注;換工作是種賭注、搬家也是種賭注。我們經常從不同方案中做選擇、將資源至於風險中、評估發生不同結果的機率,以及考慮自己最重視什麼,每當做出決策,我們都得採取行動。我們考慮「預期可能發生的事」而做出選擇,但嘗試去做時我們也要面對冒著失去某些東西的「風險」,我們做了某種決策,就無法針對其他方案採取行動。
在生活中我們賭的是,下決策之後,未來會更美好,我們是與各種未來的自我做對賭,希望能獲得預期中的回報(例如金錢、時間、家人、健康、事業、價值觀)
但從前面我們知道了生活總是充滿著不確定性,因此根本沒有最完美的選擇,只有最合適的選擇。只有在未來回過頭看時,我們現在所做的一連串選擇才會連接起來。假使一個人能夠適應世界的不確定性、擁抱「不確定性哲學」,便可以準確的看待世界並過得更好。

5.人類是「輕信」的動物

耳聞為憑是人類的天性,人類很容易地就相信,卻很難去質疑,人的預設傾向是假設自己聽到的都是真的。
隨著複雜的語言發展,人類不必親自經歷事物也能形成信念。在《人類大歷史》書中,作者哈拉瑞提到為什麼人類會比其他動物來得更優秀,就是因為人類擁有特別強的「認知能力」,只有人類懂得「虛構」、還有「說故事」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就讓大家形成共同的信念。比如國家,國家的概念是無形的,甚至有些國家彼此之間根本沒有天然的屏障,但人們卻還是有辦法分你我,過了那條河你是那個國家,我是我的國家。人們很容易就接受了一種虛構出來概念,長久下來就會強化形成獨特的文化以及信念。
用信念下注,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人一旦構成某種信念,我們會很難擺脫它。信念會自我繁衍,引導人們去注意並尋找證實本身信念的證據,而不會去質疑或確認證據是否正確,並且大腦會自動忽略和自我信念產生矛盾的各種訊息。做為一個投資人,或許你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看好某個市場的時候,你會特別去關注正面消息的新聞,若看到有反面立場的新聞則會自動忽略,或是看到了也不當是一回事。身為一個投資者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而要以「市場」為中心。
信念會強烈影響一個人處裡訊息的方式,如果人不查證事實就形成信念,光靠用信念來下注、作生活的決策,會導致嚴重的結果。用投資的話來說明就是,我擁有強烈的信念認為市場即將上漲,我的預測肯定不會出錯,因此我可能會重押資金來證明我的信念是對的。
儘管外面充斥著各種言論,但我們依舊熱愛自己最愛的論點XD

6.重新定義我們的「信心」

沒有什麼觀點是0%或100%那樣「非黑即白」的,不要認為信心是全有或全無,我們要認知到,信心是介於兩個極端之間的灰色地帶。因此作者提出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我們可以運用「信心程度」來表達我們對一件事的看法,比如「我認為市場會有強力反彈」的說法,可以改成「我有60%的信心認為市場即將反彈」。
透過強迫自己表達對事件本身信念的確信程度,讓我們明白所有信念都存在著「機率本質」。當我們習慣用信心百分比程度來表達看法時,未來我們在預測事件時,可以自動提醒我們知道資訊的不完整,也就明白預測本身就含有極高的不確定性,這運用在投資的判斷決策上特別地好用。
例如在12/19美聯準會舉行的利率決策會議,我可以說:「我有40%的信心聯準會主席鮑威爾會用鴿派言論來安撫市場投資人情緒,利率決策會後聲明市場將出現一波反彈。」事實上這種「關鍵時刻」的變因數太大,不容易預測判斷,因此一個職業撲克玩家,當手中沒有好牌、也不明白對手底牌的時候,最好的策略就是不下注、或是下注籌碼愈少愈好。而在金融投資上,當不確定性愈高的時候,投資的部位就要愈低愈好;手中擁有好牌、很多有利我們的因素都聚集的時候,才能加大下注的籌碼。
運用這種方式來定義我們的信心有個非常強大的優點:
當我們說出我原本有58%確信,但現在變成42%,這種講法不會像「我原本認為自己是對的,結果發現自己是錯的」感覺那麼糟糕。
我們可以用新訊息來調整本身信念,就不必作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並不是非黑即白,信心也不會太過受挫。如此一來我們將能更抱著求真的態度,不會把不符合本身信念的訊息視為威脅,並誤以為要抵抗它們,只為了保護自己原始的論點。
當表達信念納入百分比,對自我的看法便不會侷限於自己是對或錯,而是變成重新思考接納新的訊息,估算自己的信心程度。
當我們表示自己有80%的信心,表示不是完全確信,這便開啟了大門,歡迎別人來啟迪我們。承認自己沒有完全把握,請別人協助完善我們的信念,如此能夠逐步收集更多的相關訊息,讓自己的信念更佳準確。
若我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並非無所不知,將可以讓妳成為更可靠的溝通者。

7.人都有「自利偏差」的傾向-該如何重塑我們的習慣?

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裡提到人都有「自我服務傾向」,人性會傾向於將功勞歸於自己,將失敗歸咎於運氣。成功是我們技巧好,失敗是因為有我們不可測的運氣成分存在,而要扭轉這種直覺偏誤就必須要重塑我們的習慣。作者舉例了《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這本書,這本是探討習慣迴路形成的經典暢銷之作,推薦大家有空可以一讀。裡面有個改變習慣迴路的做法:要改變習慣必須維持舊的觸發行動訊號,並提供舊的獎勵,但置換不同的執行程式(行為),這裡我想舉投資的例子來做說明。
習慣的迴路形成是:觸發訊號->執行程式->獎勵回饋
一般散戶投資人的行為模式是遇到壞消息時恐懼殺低,遇到好消息時貪婪追漲。
這個時候的觸發訊號迴圈是:聽到壞消息->執行的程式是「賣出」->獲得的獎勵是「賣」在相對低點。而我們應該要改變中間的執行程式,改為:觸發訊號是壞消息->執行的程式是「買進」->獲得的獎勵是「買」在相對低點。
有一句很有名的投資諺語是這樣說的:「聽見砲彈聲要投資;聽見小提琴聲要賣出。」意思就是當市場出現恐慌消息時實反而要逆向買進,當市場出現各種樂觀消息實反而要賣出。今年有兩個經典例子就是:2018/6/12的川金會,美股出現了波段高點接著連跌兩個禮拜,而2018/12/3的川習會,美股也出現的波段高點,接著至今連跌了三個禮拜。

最後,做個總結回顧:
1.擁抱「不確定性」
2.「後見之明」偏誤
3.勇敢說「我不知道」
4.生活中的「下注思維」
5.人類更傾向於「相信」
6.多少的「信心百分比」
7.重塑「投資行為迴圈」
博客來書籍介紹:《高勝算決策》
以上是我在高勝算決策一書中對於運用在投資上的觀察心得,書中還有其它很棒的觀念,例如建立「求真的同伴制」,這與古典在《躍遷》中提到的「思想饗宴」小組,有不謀而合的概念,都是為了提升決策品質讓決策更優化的實際作為。如果有看過這兩本書的夥伴歡迎開團揪我當求真同伴、或思想躍遷的組員XDD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16會員
78內容數
喜愛閱讀、好書推薦、生活感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