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上一篇有人問,那就講直白一點,順便把現在改革後的最大問題都點出,聽不聽得進去就隨人了。
首先,制度變革一定會涉及到「得利者」與「受害者」,所以不管是哪一個媒體傳出的受害者聲音,我們都應該聽一聽,但持保留意見,更重要的是觀察這些受害者的資訊。好比高速公路收費員去交通部抗議,我們是可以從這當中明確清楚的指出受害者的範圍。
但在會考制度上路後,筆者完全看不到這種受害者身分,全部都隱藏成「家長」,這當然是廢話,重點是這些家長的身分背景。會出來抗議的,抗議小孩權益受損的,若讀者回去翻新聞,幾乎都可以確定有特殊性。也就是說,讀者你們是看不到那種在平均邊緣,為了好一點的商職在那掙扎的學生出來抗議,家中小孩只能選附近的農工高職科的家長唉聲嘆氣。
筆者要說的是,當出來抗議的都是某一種同質性高的人,我們就該警覺這種抗議聲音是不是有問題。就好比裕隆汽車員工到立法院前抗議,說不大幅調高進口車關稅,將會打擊國內汽車相關產業,進而造成大批失業潮跟經濟衰退。這種說詞對大部分的讀者來說都不意外,如果裕隆聲稱後續效應包括引發山崩地裂外星人入侵世界末日等等,也是在預期內的事情。
但為什麼相同的狀況遇到了教育產業,大家就不會用相同的態度看待?
教育的改革不能只聽某一些同質性高的人,我們要去了解的是,任何政策都會有正反面,除非是發生革命的狀況,不然教育改革通常都是以現有的制度為基礎,做小幅度的調整,一次改變其中一樣,漸進式地調整到某個大方向上。而在這些改革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原本制度的得利者、新制度的受害者,如何去調整這些人的利益得失,是政治問題。筆者再強調一次,這是政治問題,不是教育問題。
好了,這次十二年國教的變革,筆者說了很多次,基本上徹底反對。因為一些個人的夢境,所以很清楚此次改革欠缺準備,完全是為了總統大選急就章的結果,也因此直到總統大選結束前,教育部內都還有人期望宣稱推動的人可以落選,來改變這種因為個人勝選影響全國學子的混蛋政策。很可惜的是,並沒有,這我們只好大家來承擔,別抱怨了,誰叫某人選上。
就現實來說,推都推了,現在停止會考恢復基測,是錯上加錯,想要回復聯考制度更是蠢蛋中的蠢蛋。第一次的錯誤不會因為第二次的錯誤,而負負得正出現好的結果,所以各位讀者與家長請面對現實,不要想改回去了,應當在十二年國教的邏輯下,去思考怎樣的變革比較好,同時調整一下思維。
會考的概念是社區高中,所以現階段以縣市為單位的學區制,是徹底的錯誤。社區高中應當一鄉鎮一高中,目的是提供想要念大學的人足夠的高中名額念,這就應該是小學區的概念,但台灣的現實做不到。理由有二,基北區的國立高中名額太多,其他地區的高中太少,這反應出各縣市長期教育資源不均的慘況,但這先不提。
小學區現實做不到,所以理想的做法是中學區,例如新北市的新莊、樹林、泰山合併為一學區,三重、板橋為一個學區,在基隆的部分還可以納入瑞芳、萬里。以交通為優先考量,讓該區域的學生可以就近入學,不管是通勤還是搭校車,儘量在半小時內可以抵達學校。
中學區的設立,在北區有名額太多的問題,所以可以讓一些高中轉成有高職科的綜高,提供多元入學的管道。在其他地區,則因為短時間內增設高中不切實際,中學區正好可以提供短期的解套,讓沒有高中的鄉鎮跟有高中的合併學區。同時編列預算,以在地人口為計算單位,設立新的社區高中,或是讓公立高職取得校地增設普通科,都是可以考量的作法。
簡單說,這是十二年國教,是義務教育,人人都有權利念高中或是念高職,只要他想念也願意念,沒有不准的道理,至於他會不會唸不下去拿肄業證書,是他家的事情,學生自己要想清楚,不要數學零分的人硬是要去念高中普通科還選自然組,真的要選就要有覺悟,不要被當光光還上電視哭么。
至於傳統明星學校的權益呢?去他媽的權益,這是義務教育聽不懂喔?公立學校領國家經費,就該依照國家政策調整方向,收了一堆優秀的學生就代表老師優秀、學校優秀?為何不一頭撞豆腐自殺算了。
雖然筆者很想把上一段話對每個家長講,但現實是不可能的,若筆者跟懇親會的家長這樣說,不用等到投訴大概就被打爆了。所以政治現實是必須對明星高中妥協,故中學區的做法之外,縣市區域的範圍可以指定特殊學校,專辦數理班等特招班,特招考試獨立會考之外,難度大幅提升到靠杯的程度,有本事考進來就給你念。
但在運作現實上,特招要比會考先考,因為我們現在的明星高中都是公立學校,會考是全國學生的畢業程度測試,這理論上應該是六月底要畢業時測試程度,特招考試既然本就是要招收程度優異者,時間點沒道理放到暑假去考。理由說穿了就是符合現實,既然家長都會有送明星學校的想法,那就先讓他們去考超級難的特招,沒考上的就乖乖準備會考,而不是會考考完了還要想東想西,考慮到底要不要再考一次。
這是十二年國教,應該要用最簡單的方法讓人去選擇,而不是疊床架屋搞死人。家長若是堅持科舉思維,把全部學校硬是要排個優先次序才甘願,那是家長自己的事情,國民教育本就該提供平等的公立教育資源,由國家出錢辦菁英教育,然後還大幅補貼栽培這些人,這種國家來促進階級分化的作法才是違反民主國家原則。
讀者要了解一點,國民教育不是菁英教育,在我們只盯著電視裡面考不上北一女就想自殺的人同時,多去關心一下高職教育的內容吧,你們知道高職教材已經幾年沒變了嗎?在你們狂批高職生出來沒有能力的時候,有沒想過其實這是全國家長根本不在乎高職教育所造成的?國民教育被搞成明星高中志願選填教育,這是國家民族的悲哀。
一縣市一明星高中,這已經是很大的妥協了。要辦菁英教育,應該是私立學校去辦,也就是在上述的措施有推動之餘,要解放私立學校的招生跟收費限制。如果讀者你們知道,國家補貼公立學校的經費,其實加一加比私立學校的總經費要多,就會知道明星高中出在公校的理由,純粹是錢的問題。
教育部鬆綁私立學校,使其學費自主化與招生自由化,想成為高職學店就去開,反正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自然會回饋到招生狀況。想成為明星高中就去當,大幅增加學雜費、聘請與高薪挖角頂尖名師任職,反正一分錢一分貨,私立學校盈虧自負,會知道錢要花在刀口上。
不要再想像那種有錢人可以花錢買學位是錯誤的,一個富有家庭的小孩很蠢,他父母花了幾百萬栽培,送到私校去日夜鞭策,勉強弄到個可以看的成績,上了一間不錯的大學,這一點也不會不公平。真正的不公平,是富有家庭的小孩,只花了幾十萬補習費,就把小孩送到由全國納稅人補貼成立的公立高中,然後一路上了公立大學。
有錢人甘願花錢買教育,是他家的事情,當台灣前段公立大學的學生,泰半都是中產階級以上的子弟就讀。而貴得要死沒補貼又鬧窮的私立大學是窮小孩去念,這才是徹底的不公平。
台灣的教育問題出在沒有競爭,公立學校擺爛也可以收到好學生,私立學校學費不能調整,只能以量取勝爭取教育部補助過日子,這是哪門子競爭?讀者應該都知道公家機關的辦事效率跟私立企業比完全不同,怎麼在教育產業上卻會是完全相反的態度?
至於思維整體的改變,家長不改不行,各位讀者也該想一想了。國民教育的目的是栽培菁英還是提供國民教育資源?
十二年國教就跟之前九年國教一樣,我們該擔心的是志願序差一分考不上嗎?該擔心的是硬體設施有沒到位,師資陣容有無整齊,資源投入是否有偏廢。
我們更該關心的是,多元入學的高中職教材能否跟上時代變遷,若在學校內根本就沒學到有實用的東西,我們罵學生沒競爭力豈不是「不教而殺」?
我們要投入心力關注的,是公私立學校的資源有無錯置,投入大量資源建立的公立資源,是否淪為特定階級家長的省錢途徑?
該醒醒了各位家長,現在念哪一間大學,出來都嘛是被那些財團聯合壓榨,領奴隸二萬二薪資。台清交成四大的新鮮人領三萬二就不是奴隸,就可以高人一等了?這種小確幸的夢可否醒醒?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不是只是幻想教育可以改變一切,真的要改變台灣的階級複製僵化,要改變政府與財團的裙帶資本主義關係,該做的是在政治面上積極參與,改變以「新聞裡的台北看天下」的心態。
結果今天就看到一則新聞,指溫哥華的華人家長指責當地的教師罷工影響學生受教權,真是奴隸活到哪都是奴隸,勞工支持教師罷工,原因就是「今天不站出來、明天站不出來」。
以上說的,很多都是基本概念的ABC,只是很多老師在學校待久了,思想也僵化了,很多家長當年痛苦過,就忘記自己曾經比現在的孩子更加痛苦。制度的改革不是只看最頂尖的那一批人,雖然我們最容易看到的就是這些既有利益者的抗議。
筆者也還要再補充一次,很多作法不是筆者自己想的,不少作法來自於教育界長期耕耘的前輩建議。這些老前輩都知道,教育部裡的人怎麼會不知道?至於教育部為什麼會犯蠢,完全是政治問題,請洽在凱達格蘭大道底上班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