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末年初之際,許多人都在蠢蠢欲動,想要往外看看有沒有不錯的工作機會?當然,也有人早就打好主意,領完年終就要閃人。有許多人一直都嚮往外商的工作環境,想要一探究竟。然而,外商在台灣的編制通常小、員額不多,釋出的工作機會通常比較有限;加上外商總部通常對於人員配置有明確的規定,多的人力需求,只好靠約聘或派遣來填充。但是,所謂的派遣是不是就是雇主用過即丟的「免洗筷」呢?
一切看來都很美好的外商職缺,但是派遣該去嗎?
從小在軍公教家庭背景長大的小梅,大學畢業開始工作,陸陸續續換過幾個台資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的工作,不知不覺也來到30歲了。最近,有個知名的外商企業工作找上門,論品牌、工作地點、工作環境和薪資都比現在好上不少,說不心動是騙人的。然而,這看起來像是天上掉下來的工作,卻有個致命的缺點─這是一年一聘的派遣工作。意即由派遣公司跟小梅簽約,薪水、福利、休假制度就比照派遣公司(以勞基法為主)的規定,不過工作地點就是在知名外商的辦公室上班。從來沒接觸過派遣工作的小梅,聽到派遣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爸媽常說的「不穩定」、「沒福利」和「沒保障」,還不如去老老實實地去考個公務員。
為了謹慎起見,小梅去職場論壇爬文,看看大家怎麼討論派遣工作的,結果不出所料,大部分都是一片倒的評語,例如:「派遣不考慮……」、「浪費時間」、「派遣就是可有可無的免洗缺」。小梅看了之後,心都涼了一半,本來在腦中擘畫的美好畫面,像是在氣派、明亮、寬敞的辦公室內工作、跟跨國團隊合作大專案、體驗人性化的外商文化等想像,全都因為擔心身為「免洗筷」的恐懼而被拋在腦後。另外,加上自己已經30歲了,雖然還沒結婚還沒家累,但從小總聽爸媽說,女生就是該找「穩定」、「有保障」的工作,安安穩穩待著就好。
漫漫職涯,將學習機會最大化
外商正職跟派遣,主要的實質差異可能會在福利、分紅、配股等項目。有些外商的某些內部活動或學習機會也是只開給正職員工申請,加上派遣員工沒有加入福委會,所以有些活動可能是正職限定,或是派遣員工只能有限度的參加。
然而,在漫長的職涯中,以現代人的平均壽命,要工作到70歲可能都不是問題,30歲的小梅,說來可能還算是在職涯的起步階段。在這個時期,要評估外商派遣工作的優劣,或許可以用以下幾個指標篩選出屬於自己的好工作。
抓好幾個指標,幫自己過濾出好工作
1. 年薪是否有明顯漲幅:薪水是最實際的指標,若外商派遣缺可以給更高的年薪,有可能代表小梅現在的公司給不到這樣的水準,或是小梅原本的薪水在原公司根本被低估。當然,要派公司(外商公司)藉由派遣省去的一些人事和福利成本,也有可能反映回比較高的薪水上。
2. 學習機會跟眼界:所謂的外商公司,無論是歐、美、韓還是陸資,除了薪水外,看的其實是可否得到更大的舞台或是更大的專案。當然外商內的學習資源一般來說也會比較豐富,除了實體的訓練機會外、線上學習課程也是所在多有。即便派遣只有一年,得到的經驗和人脈,無論是部門內同事、跨部門或跨區域的同事,甚至是客戶或供應商可能都不是某些本土公司可以比擬。
3. 體驗與融入外商文化與工作方式:在大型外商公司中,無論是跨部門合作、辦公室政治跟如何向上和橫向(甚至是跨文化)管理,或是學會在自由、彈性卻不失紀律的文化下,敏捷、有效率地完成專案,都是很值得學習的功課。當你的直屬老闆是大陸人、香港人、新加坡人或澳洲人時,其中需要學習的跨文化溝通跟向上管理眉角,都會是之後可帶得走的技能。
4. 拿到下一份外商工作機會的fast pass:就像是去迪士尼樂園,可以先去想要優先體驗的遊樂設施機台拿fast pass,等到被指定的時間快到,再回到機台前就可先入場。派遣工作也有可能是你下個外商工作機會的fast pass!基於文化、制度的熟悉度,加上技能和跨文化溝通和專案經驗的累積,要去找其他外商公司的機會,甚至是在內部正職員工離職後被優先考慮轉正(少見但還是有案例),這都是有可能的方向。
畢竟,職場的硬道理就是「技能」+「文化適配度」,如何讓用過即丟的「免洗筷」職缺,變成具有高度利用價值的「環保筷」,端看自己如何善用外商派遣機會,最大化學習機會和建立人脈的價值了。
*Photo by Gary Cha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