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仔細探究愛(情)的起源,精神分析一般有兩個方向:
- 佛洛伊德學派奉行的,從成人的心理治療中,透過回憶與治療關係的動力,反推童年的情感根源為何,猜想現在是如何受過去所構成。
- 後來的分析師,從早期母嬰關係的觀察與早期治療開展,先得出嬰孩早年關係模式、衝突與幻想,再把成年人的情感困擾與之作各種相關的連結與推論。
第一種方向明顯存在臆測,因為在方法上,我們很容易被誘導去建構(假想)一個被潛抑的童年真相,好為今天關係的樣貌,找到一個令人安心的說法。第二種方向顯然比較科學,它從觀察法或實驗組般操弄變項,從嬰兒的行為反應中作未來的推論,然而,這仍然只是推論──況且它不乏克萊恩那套潛意識幻想邏輯──好為未來所發生的關係樣貌,及早綁定於更合理的童年命定論。如此,兩個方向居然在最後,重新交會在一起。
這兩種精神分析對情感的探究方法,當然照亮了許多現象,任何實務工作者如果能好好善用,必然對治療有所幫忙。只是作為臨床工作者的更需要知道,這種說法、解釋、連結、或術語上所謂的詮釋介入的作用力(療效)到底為何?它的反作用力(副作用)又是甚麼?最後是,它的限制(不足)會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