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標題很農場,但的確是過去我在網路媒體實習訂標題時必定會被檢視的項目之一;很世俗,但很有用。
「所謂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one has learned in school.)- 愛因斯坦
關於行銷,畢業後我到底還記得什麼呢?
有唸過行銷的人一定唸過不少理論,STP、FAB到4P等等,在唸書的時候把這些架構套一套還可以寫出一份像樣的報告,但我壓根想不起來我有透過這些架構解決過行銷問題;從實習、工作一直到現在創業,只要遇到行銷問題,我全部都用同一個架構思考:
1.我們的客戶是誰?2.他們需要什麼?3.如何滿足他們?
不過首先,在問自己這三個問題之前,我得先定義一下我們的產品/服務是什麼。如果真的要定義,我認為我的本業是YouTuber,核心價值是告訴剛畢業的學生、或是想創業的上班族,我們能發揮價值遠比你現在正在創造的還要多得更多,但我們該選擇創業卻不創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沒人告訴我們,創業的風險跟報酬在哪裡;那我,就身體力行,用行動告訴大家其實你也可以做得到,於是做了餐車;至於為什麼是做餐車,那又值得寫另一篇文章解釋了;接下來我就用這三個問題來說說我如何思考我的創業項目。
1.我們的客戶是誰?
這裡的關鍵是把問題回答得越詳盡越好,最好是你腦中可以想像出一個活生生的人出現在你面前,幾歲?做什麼工作?薪水一個月多少?唸什麼學校?把目標客群(Target Audience, TA )訂得越清楚,越能知道他們的需求,也就越能投其所好。以偷尼史達普來說,我們設想的TA落在22-30歲左右,剛畢業準備進入職場的學生,想要小額創業但不知道該如何開始;或是第一份工作做了一陣子,覺得對職場適應不良想轉職的上班族。這些人可能有創業的熱情、充分的學經歷等等,但由於職場現實、職場政治,以及公司文化的副作用,我們沒辦法百分之百的把價值注入在自己所負責的項目上,甚至可能不到百分之五十;再加上我們在學校受到滿多的專業知識其實並非完全無用,只是對於職場上講求經驗法則的環境,許多學識上的理論只化為空談而感到不如意 (這段好像是我在自介)。
2.他們需要什麼?
這一群人即使有創業的勇氣,想做的新產品或新服務,卻沒有去做的原因大多數是因為不知道風險跟報酬是多少。雖然我們看到很多創業成功的人願意公佈收入跟成本,但你我也都知道這可能只是倖存者偏誤(Survival Bias),說不定100個創業的人就活了1個,我哪知道我會不會是那天選之人?其次,幾乎沒有人會從創業初期就把所有的收支、策略或是商業模式公開,除非擁有壟斷性資源或是獨家技術,不然這樣做簡直是自殺。所以我們的TA需要的,是出現一個人告訴他們,不管做什麼產業,你們會遇到活生生的問題是什麼、解決的方法、會賺多少錢以及如果創業失敗,Plan B該如何訂定。
3.如何滿足他們?
所以我的YouTube頻道
偷尼史達普所提供的,就是從頭開始的創業紀錄,將解決所有問題的過程拍給大家看,像是籌措資金、行銷方式、每月收支、利潤、商業模式,甚至到如何製作我們的產品,都用影片的方式記錄下來解決這些人的需要。但這時候面對了一個大問題,在兼顧影片流量的前提下,若是一五一十地把這些過程單純拍下來上傳,要嘛變成Vlog,大家看一個30歲的男子每天東奔西跑;要嘛變成教科書式的工具型影片,工具型影片沒有不好,甚至這類影片的流量會比目前頻道所產出的影片表現更棒,但在未來的變現就相對困難很多。所以影片提供的是一個大家認識這個頻道的敲門磚,如果真的想了解我是如何解決創業過程的問題,以及與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的交涉過程,就得到另一個平台去獲取這些硬知識,於是這個粉絲團就這樣誕生了。如此一來可以透過不同平台,分流不同需求的客戶,同時未來在行銷及變現也會降低很多成本。
以上是我在拍攝
創業週記EP7比較深刻的想法,因為必須兼顧影片娛樂性的前提下,沒辦法把這些想法剪進影片裡。未來每一集創業週記的思考過程,我也都會寫在方格子這個文字平台上,歡迎各位對創業的細節或思考方式有興趣的朋友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