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是被阿流強迫推銷的。
我和阿流偶爾會換書閱讀。她提過幾本書,我說了一句「好像蠻好看的」,然後就忘記這回事了。我跟她約時間交換東西,她順手塞了這本書給我。雖然平常都是我拿喜歡的事物轟炸別人(所以才會有迪麥娛樂的產生),但不管,這本書我的確是被強迫推銷了。但不喜歡就不會寫心得,這本書真的厲害。
比起腦洞大開的本格派,我近年來更喜歡看社會派作品。為了寫這篇心得特別查了一下,原來我從來沒有看過中山七里的作品,我把他跟擅長日常推理的若竹七海搞混了(名字裡都有個七咩),知道中山七里是個阿伯的時候嚇我一跳。《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就在我先入為主是女作家的情況下,想說社會關懷的題材寫得這麼賺人熱淚也只是剛好而已(有沒有?這就是所謂性別刻板印象)。
這本書已經改編成電影,預計在2021年秋季於日本上映,主角是佐藤健及阿部寬,卡司強大,不知道會做多少程度的改編,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護られなかった者たちへ)公開13名演員陣容。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睡前看了一章,隔天吃完早餐又接著看下去。因為讀得津津有味,還在爸媽出門買菜前先跟他們爆雷簡介。
「這本書好好看哦!」我搖了搖手上的書,看到他們理我就繼續說下去:「有一個浪流漣的年輕人沒有家,後來跟一個獨居老婆婆、鄰居的小男孩組成類似像家人一樣的關係。可是那個年輕人不得不去遠方工作,鄰居小男孩的媽媽也因為從事特種行業害小男孩被同儕霸凌,後來找了別的工作,還把小男孩盯的很緊,所以小男孩也沒辦法常常去婆婆那裡看她。結果那個婆婆就餓死了。」
「這是哪裡的故事?」聽著聽著,媽媽露出錯愕的表情。
「日本的。」我又接著說下去:「那個婆婆因為年紀大身體又不好,沒辦法工作,一直都在靠存款過活,可是她不顧自己的經濟狀況,還是像媽媽一樣對待那個年輕人跟小男孩。最後存款快用完了,她好不容易去申請補助金,你想想嘛……那些表格上面又要財產申報和一大堆資料,婆婆怎麼會寫?而且那時候又因為地震海嘯的關係,申請補助金的人太多,預算又只有那些,公所就用各種方式為難申請人。明明很窮,卻申請不到補助,那個婆婆最後就餓死了……」
爸媽繼續外出準備的動作,但是沒有平常出門前的輕鬆模樣。我知道他們有在聽。
「後來年輕人知道婆婆被公所退件,還跑去公所理論,揍了那時退婆婆件的窗口,晚上又因為在公所縱火被抓到,進牢裡關了八年。我有說他們情同家人嘛!八年後年輕人從牢裡出來又找上當初公所的窗口和長官,然後綁架他們。他用膠帶綁起他們的手腳,放在沒人發現的地方,讓他們活活餓死。」
「餓死?好殘忍哦!」準備外出的爸媽正在玄關穿鞋,聽我描述不得不皺著眉頭。
「嗯,現在警察要抓他了。我就看到這裡,要繼續看下去了。」
我縮在客廳椅子上,翻開書繼續讀下去,爸媽則拿著提袋出門了。
為什麼有人得不到保護?
我終於讀完最後一頁,一道深深的嘆息也不足舒緩那股壓在心頭上的沉重。
作者在前面埋的線全部都在結尾收齊,交插警察笘篠和青年利根的視角,藉角色之口對讀者丟出一個又一個關於社會福利制度和社會安全網的疑問,雖然不出公式化及愛說教之嫌,但每個細節確實直指核心,引人深思。以娛樂性來說,這是本相當精采的社會派推理小說。
我們活在粉飾太平的日常裡,看不見那些社會角落發生的事,要是只看書名,會以為只是在講社會底層、好像離我們很遙遠的世界。但這本書高明就在故事背景設在311地震後重災區的仙台,表面上已經恢復建設,災情影響卻遠超於想像,就如你我一般的平凡百姓也可能一夕之間成為被救濟的對象。以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就更能站在海嘯後失去家人的警察笘篠立場上,因為知道何謂失去生命裡的所有,不時表露出對社會弱勢甚至犯罪者的同情。
這本書想告訴早已習於使用公共資源的我們,為什麼有些人得不到保護?透過警察訪談與福祉保健事務所辦事員圓山造訪案主的過程,才知道對有些人來說,填寫表格和收集申請資料的門檻有多麼高,除此之外,請求救濟等於攤開私生活給陌生人評價。又有人持著日本舊時代思維,認為麻煩別人、讓國家養是件不好意思的事……個案們有血有肉地出現在字裡行間,我們才知道原來弱勢以外還有更弱勢。
發揮不了作用的政府
我在讀書的當下,一直無法消化書中流露出的無奈感。明明弱勢卻無法即時取得救助一事固然讓人憤慨,然而因為補助金有限而要求第一線審慎評估的政策又錯了嗎?我很喜歡老鳥警察笘篠和後輩蓮田不時的辯證安排,既拋出問題和角度讓讀者思考,又因為警察也是與民眾直接接觸的公務員,他們更能理解福祉服務的前線人員會面臨什麼樣的兩難。其中有個大哉問是:福祉政策明明有著服務需要保護的人之良善用意,為什麼達不到目的呢?
查了維基百科對於政府職能和社會福利的解釋,我才知道原來我預設錯誤。維基百科裡關於政府的條目是這麼寫的:
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其次就是指定有利於國家與社會的政策,推動社會的進步。
而關於社會福利是這麼定義的(中華民國衛福部資料):
目標在於因應社會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社會問題,讓國民在遇到生育、老年、疾病、身心障礙、死亡、失業、貧窮、緊急危難等生命中的緊急或危機事件時,可得到政府適足的支持與協助,維護其基本的生活水準,並能擁有安定、健康、尊嚴之生活。
這些解釋都沒有問題,但如果「有利於國家與社會的政策」和「維護國民基本生活水準」一事都由同一組織(政府)負責,發生衝突時該以那個為優先呢?以《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的福利金案例來說,正是「國家為兼顧其他建設,福利金預算不斷下修」和「應發放福利金給弱勢申請者」兩者的衝突。很不幸地,故事中負責社福的厚生勞動省選擇了「反登陸作戰」(由處理窗口以各種方式減少申請者)做為解決方式,導致後續悲劇的發生。
我一直覺得日本在現代社會發展上一直在走東亞的前端,關注日本的發展,可以預見台灣的未來。日本是東亞最早面臨高齡化的國家,人口和經濟結構的轉變出現很多社會問題,然而日本奉公守法和服從權威的民族性使然,再加上階級之間的斷層,處理社會問題總有後知後覺之感。這樣的政府就算想要「維護國民基本生活水準」,也因為權衡其他「有利於國家與社會的政策」而不得不放棄比弱勢更弱勢的國民。中山七里在繁體中文版後記裡寫到:
我聽說貴國在急遽現代化後也產生了貧富差距。若真是如此,那麼這個故事也可能是貴國的故事。
沒人關心的職業傷害
警察訪問福祉局,表露出對無法請領福利補助申請者的同情,福祉局服務的支倉乾脆直言:「你們的工作是逮捕犯法的人,單純明快。但我們雖待在高唱福祉,卻必須剔除需要福祉的人。抱著這樣的矛盾工作是什麼心情,你們懂嗎?」
雖然書裡寫的是日本福祉單位的第一線面對申請者的情緒過勞和無奈,我卻不斷想起現職社工李佳庭寫的《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台灣的社工工時長又低薪,面對制度和現實的拉扯,常常面臨多數努力最後徒勞的狀況,如果沒有強韌的心理素質,是很難消化那種無力感的。作者李佳庭在書中不諱言自己常常被案主種種狀況打敗,她請教另一位同事是怎麼處理這種情緒的,同事說,就想著「反正他們都會死」。
夾在現行制度和需要幫助的人之間,竟然也只能用這種想法去處理自己沒有出口的情緒。不是提早轉行,就只能讓自己變得沒那麼敏感吧?要怎麼做都是自己的選擇,可是當我看到三雲冷漠對待來申請福利金的婆婆,我也沒把握如果由我來當那個窗口,會不會用「他們可能就是被黑道逼來的」、「搞不好有詐騙之嫌」來安慰自己,最後也會走向這種冷漠,甚至不知不覺被誰懷恨在心?制式規定下逐漸形成的冷感和對人性的不信任,是不是一種沒人發現的職業傷害呢?
得不到保護的人也可能是我們
「媽媽,我在八卦版上看到一個有趣的比喻:台灣發生大事件就像落雷,捐款就像接地線把電給導掉了。」媽媽在廚房收拾著剛買回來的蔬菜,我站在廚房門口跟她說話,「意思就是說,事情發生後大家都很同情,各界湧入愛心捐款,然後這個事件就結束了,再也沒有討論度了。」
「嗯。」媽媽表示她有在聽,但沒有停下動作。
「妳看,太魯閣號事件不是才過了一兩周,新聞報一下交通部長下台、台鐵局長換誰、兇手是誰,然後捐款帳號一出,大家捐完款就沒事了。可是就沒有人去追是哪裡出錯,也沒有避免以後再有這種人禍的措施出來,搭火車的人這麼多,以後還不是會再發生?」
媽媽點點頭,於是我再補了一句:「要是當政府不能發揮作用,我們怎麼保證我們不會是受害者呢?」
我們都可能因為僵化的體制、忽視公共安全、想像不到的天災人禍,成為無法被保護的人。不管是哪個執政黨當政,利用操控媒體、製造風向,用漂亮的數據想說服人民自己是個有作為的政府,這都太傲慢了。不要忘記真正的好政府,應以能不能照顧這些弱勢族群為標準。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ISBN:9789571378244
頁數:368
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中山七里
譯者:劉姿君
出版日期:201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