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最有智慧的智者,往往不是踏在柏油路上的「文明人」|閱讀《第二屆VUSAM文學獎》

2019/12/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心目中的智者應該呈現什麼樣子呢?博學多聞、知識學歷豐富、追隨者眾、社會地位高......這些是符合智者的元素嗎?在思考與回答這個問題前,邀請你,先來觀看《第二屆VUSAM文學獎》的得獎作品吧!
【高中組新詩】參獎──全郁華《tabuskuan螢火蟲》|圖文出處:台灣原聲教育協會 Vox Nativa Taiwan
【高中組新詩】貳獎──伍恩《祖靈的話 Tupa a madadaing tu》|圖文出處:台灣原聲教育協會 Vox Nativa Taiwan
在臉書上偶然看見由台灣原聲教育協會 Vox Nativa Taiwan所分享的新詩作品,看完的當下只讓我雞皮疙瘩掉滿地,我甚至是呆愣在座位上,內心滿是驚嘆卻又沉重的複雜情緒。這兩首新詩彷彿靈魂的鼓手般,攜著磅礡的氣勢在我的心上奏起了鼓樂。
「是兩位高中生寫的呢......寫得真好!」站在我旁邊的姊姊看我呆愣在側,偷偷看了我手機的內容。
他們的文字,是如此溫暖又立體,兩位留著布農血脈的孩子,以他們純淨的文字,書寫了最有力量、最能表達「靈魂」的詩。而我當下閱讀完的瞬間,便決定一定要把這兩首新詩作品,分享給我的朋友們,原因為何?因為我在字裡行間中,看見了最「高深」的學問。
我的啟蒙老師曾對我說過:「在大自然中,早已具備人類所需的一切知識。」
從古至今,地方的耆老、長者、祭司、長老們,往往是當地富有智慧的長輩,他們會帶著許多的生活知識,分享給當地的居民。這裡談的智慧高低不一定取決於年齡、身分、地位,但是,他們卻有一個共同點──崇敬的對待「天地」(自然)。
正在觀看這篇文章的你,每逢休假時日,是不是會遠離城市,尋找各地城市的秘境、山林、海洋,作為度假的選擇?現今社會時常呼籲民眾去「親近大自然」,而這句話並不是種口號,而是人類的天性使然,甚至所有生存在這美麗的地球空間中的生物,皆無一例外。
我們生活上所需的一切皆是取自天地,就連人類引以為傲的科學知識,也是來自「大自然」,物理學、生物學等科學新知,都是在研究早已存在的自然界「規律」(這邊就不舉牛頓被蘋果樹砸到而發現萬有引力之類的,被說到無感的故事了)。透過科學的發展,人類應該是要更加理解我們身處的自然環境,但身處自詡「文明」社會的我們,卻是離「自然」愈來愈遠,甚至間接阻止著,那些渴望接近自然的人們。
在文明社會中的價值觀,普遍會將崇敬自然與落後畫上等號,包括從小到大的教育,不論是老師、教科書上所述,就連我自身所學的宗教學專業,細讀人類宗教發展進程,普遍的論文書籍,皆視自然崇拜為早期人類的宗教型態,而後「進步」成至上神崇拜的宗教型態,直到如今,我們仍然崇拜著一門叫做「科學」的宗教。綜觀人類進步的過程,就是一步又一步地將「自然」推離我們的生命,又奮力的想要剖析「自然」的奧秘。這樣想想,豈不是脫褲子放屁般的多此一舉嗎?
幸好的是,地球上仍有許多人維持著聰明的生活,他們尊敬自然且不畏懼;他們理解自然且與之共存;他們取之自然但不逾越。幸運的是,台灣仍存在著這群擁有古老智慧的原民族群。
他們世代相傳著生活的智慧,盡管「文明社會」有諸多與之矛盾的價值觀,他們依然緊緊抓住自身的根,穩穩地紮根在這個地球之上,並在這一方天地,擁有自己的定位。而這項人類原始的本能──紮根,卻是我們深長在水泥叢林中,逐漸忘卻的天賦。
我們時常會在報章雜誌上看見「尋根」一詞,事實上,尋根的意義在於:我們是否意識到自己與土地的連結,他不只意味著追本溯源、跑到大江南北的找尋自己家族的祖輩,而是去正視養育著我們的這塊土地,它同時也代表著我們立足的點,不論風吹雨打、物換星移,我們仍然知道,自己的根從未移動過,它永遠定錨於此。
這些大自然中的智慧,卻是這群原民孩子們再日常不過的習慣,他們將智慧書寫成詩,而這,更是生活在柏油路上的我們,應該去學習並記起的天賦。
米家和尚
米家和尚
內心住著一位喜歡各種宗教的好奇寶寶。 從學生時期就喜歡到處摸東摸西,提早體驗了「斜槓青年」的生活,喜歡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品嘗、好好的設計、好好的旅行、好好的觀察,因為每一個當下都是如此珍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