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推了遠距工作一把,從2020開始,身邊有不少朋友從公司上班到在家作業。初期滿心歡喜,後來越做越不對勁,文字、電話溝通佔據上班時間,平常在公司,一句話就搞定的溝通,現在卻來回20則訊息,忙到6點才發現,還有好多工作沒完成,哀嚎著希望趕快恢復上班。
接小案 VS 全職的溝通差異
在我轉為自由工作者初期時,一樣是遠距工作,卻沒有痛苦的溝通問題,因為不處理高複雜度的工作,像是專案排程、進度追蹤、年度規劃等等,只需處理低複雜度的工作,沒太大的溝通困擾,工作都能順利溝通,如期完成。
這邊要聲明,所謂低複雜度,不是指這件事很簡單,而是指交付物明確、單一。
例如:一篇文章、一檔行銷活動、一張活動圖等。
規範非常清晰,規模相對小,也沒有模糊的範圍。
降低溝通障礙的起點
從上面的差異,可以看出想降低溝通複雜度,只要把交付單位縮小,當時以為得到此結論從此安好,但後來接到複雜度更高的案子,才發現把交付物縮小只是起點,還有很多溝通難題,尚未被解決,接下來就被以下各種問題狂洗。
- 溝通繞圈圈,電話一小時起跳
- 溝通老半天,最終還是沒有結論跟行動方案
- 溝通後,做出來的東西不符合對方預期
- 溝通時,不在狀態上,各自忙於其它事物,只是抽時間討論
溝通好難,要投降嗎?
遇到溝通問題要投降嗎? 不。
就像被討厭的勇氣裡面說的「所有的人生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
在工作上的溝通阻礙,同樣是人際關係的問題,不克服它,它依然存在於生活各種細節中。
遠距不是問題,溝通問題一直都在,只是距離就像一把放大鏡,凸顯它。
跟談戀愛一樣,我們要克服的不是距離,是溝通的障礙,否則距離再近,還是不對頻。
尼采說:「那些殺不死我們的,使我們更強大。」
周星馳說:「就算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誤)
為了突破溝通障礙,每次都在反思要怎麼更順暢,就在工作中,總算突破自我盲點時,有了以下的想法。
點、線、面、體 溝通法
兩個人的溝通要順暢,包含語言、默契、信任、價值觀等等,以上這些就像一棟漂亮的房子,看起來很複雜,難度很高,但回推根本蓋房子最需要的是,穩固的根基,才能抵擋地震、颱風各種衝擊。而溝通的根基就從每個小點,開始明確定義問題,展開線,構成面,最終形成體。以下展開我的想法。
點—定義問題
這是遠距溝通,最深最大最痛的盲點。
為甚麼呢?
在時間壓力內,要完成一件一件工作,很容易接到任務就想衝,如果是獨立作業,衝衝衝當然沒問題,但多數的工作我們都需要團隊,或需要把成果交付給業主、主管驗收,一昧的衝到驗收時,問題就來了。
想到達明天現在就要啟程,急著啟程忽略了啟程有很多方式。
我的方式,未必是業主期待的方式,業主想像的方式,未必是最好的方式。
定義目的(WHY)、問題(WHAT)、達成方式(HOW)
- 錯誤示範:以寫一則文案而言,TA沒有達成共識,工作者針對年輕人寫,老闆希望針對媽媽寫,儘管工作者寫得很好,卻面臨不合適。
沒有經過雙方討論達成共識,交付出去就容易換來重作,或是無止盡的討論。
- 好棒棒示範:開始動工寫文前,確認寫文的目的、為何要寫這篇文、預期文章的形式,最終產出一個雙方理想中的成果。
把每個討論的問題定義清楚,就像把每個點的地基都打好,之後的動作,包含展開脈絡的線、面,才有花時間討論的必要跟價值。
線—描繪骨架
一件工作不會只有單點,要成事必須仰賴線,連接點與點之間的關聯,確認關聯最後的交付驗收就省心了。
延伸上面一點,在衝動開工之前,我們需要先定義問題達成共識,達成點的共識,接下來也別衝動,從點開始描繪骨架,再進行一次10分鐘以內的核對,討論根據先前共識,展開的骨架是否雙方想像一致。
交付架構:運用心智圖、樹狀圖、列點
聽起來這件事變簡單了,但一份飛在天上的架構,跟一份貼在地上的架構,兩者會有極大的效益差距。
飛龍在天
在撰寫架構時,又把目的(WHY)、問題(WHAT)、達成方式(HOW)拋諸腦後,導致在討論上,又會回到定義問題,重頭開始,拉長討論時間。
地虎貼在地
一份貼在地表的架構,依循著目的(WHY)、問題(WHAT)、達成方式(HOW)展開,雙方能快速進入狀況,不用5分鐘的討論,就能往下一步推進。
不過描繪骨架很考驗一個人的思考力,大多數的人都習慣邊做邊想,沒做到那邊,很難短時間內用透視眼,想到相關的細節。像我剛畢業寫企劃時,常常被老闆嗆我邊寫邊想,沒先全盤想好,當時我真的做不到Q。
想提升描繪架構能力,有賴於鍛鍊輸入、輸出。找到對的方法,量變帶質變,在遠距工作的討論上,就能更快貼近對方的思維。
面—預設立場
遠距工作中,把面做好,就像幫溝通裝上火箭一樣,能加乘效率。
回想一下,再描繪骨架的過程中,就像玩爬梯子一樣,心中有激烈彭湃的小劇場,有很多不得已的取捨,往右拐放棄左邊的路,都有其原因跟理由,但與你共識,距離遙遠的對方不知道,所以把整個思考的面畫給他看,就是我們的工作之一。
具體而言,該怎麼讓對方看清全面,清楚你決策背後的糾結與取捨。
(1.)先站出你的立場,說明你採用A方案的原因,跟預期會達到的成果。
(2.)說明捨棄B、D、E方案的理由,他們分別有甚麼缺點,或不適合的地方。
(3.)在A、C方案之間搖擺的原因,比較A、C方案,C不適合的點。
這麼做有2個好處。
再次對齊決策的價值觀,讓對方知道理想的答案,也能知道捨棄背後的原因,另外,講出取捨糾結的細節,對方能從中反饋,有機會點出我們思考的盲點。
體—形成語言
遠距溝通中,雙方對「點」找到共識,溝通不再雞同鴨講,「點」這個地基穩了,展開的骨架,快速連成「線」,溝通逐漸對頻,找到默契,降低需要較整點的溝通機率。
而每一條「線」的交織,讓溝通的「面」逐漸成形,「面」與「面」次次累積促使「體」誕生。
「體」成為溝通的共同語言,這套語言不只是抽象的默契、情緒,只有雙方懂,而是依據過往點、線、面留下的足跡,包含,文件、工作手冊、採坑紀錄、會議紀錄等,變成團隊的價值觀、文化,讓未來進來的人,也能找到評斷決策的歸因,快速進入狀況。
總結
不論是遠距或近距,所有思考跟決策都不是單點進行,而是一牽髮動全身,所以人與人之間一起共事,必要從最小的環節就達成共識,讓每一個抉擇都能用共同語言溝通,行在共識的目標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