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降載
#延遲就醫
#偏鄉設立專職醫院
#病患權益
#五月死亡數
自今年五月新冠疫情進入社區傳播以來,由於出現確診病人後送無門的情況,指揮中心於5月16日
宣布,「為確保國內醫療院所對疫情的因應及保全醫療量能」,全國醫療機構實施營運降載,除了暫停國際醫療之外,主要包括:
(一) 依病人治療之急迫性需求等,評估病人且綜合考量延遲提供病人診療的風險及疾病傳播的風險後,決定提供或延遲診療。
(二) 可延遲診療之醫療暫緩(如:健檢、美容、預定手術或檢查、物理及職能復健等)。
由於新冠肺炎來勢洶洶,醫療降載實為迫不得已的決定。但必須承認的是,無論是門診或手術的降載,時間一長必然損及許多病人的權益。臉書社團中就看到有腦溢血住院的洗腎病人「因為疫情關係被醫院要求下週出院,想請大家幫忙推薦合適且有空床的養護中心(需要有洗腎設備)...地區不限,拜託大家了!」會提出「地區不限」的請求,可以想見家屬必須臨時尋找養護中心以安置家人的緊張與憂慮。亦有婦產科醫師貼文指出孕婦因疫情而幾週未回診,結果寶寶出了狀況還好及時發現,能以緊急手術救回。癌症病人的社群更是影響甚鉅,有正在進行手術後化療與放療的病人,為求不延誤治療,考慮接受醫院建議,轉到位於另一個縣市的分院治療,即便必須為此每次車程花上一小時,還得連續通勤數十回。另外也有許多罹癌病友原本預定該回診化療,但都因為等不到病床,而必須把可能康復的機會一延再延。
廖偉翔醫師整理了疫情期間延後就醫的趨勢研究,發現美國去年疫情期間,約有四成成人表達他們曾因各種顧慮而推遲就醫,並且有一成二是推遲急診(例如如危及生命的病況)或緊急照護(例如立即需求但非危及生命的病況)。今年針對非自願性被推遲就醫的研究,則發現:平常使用較多醫療服務者,在疫情影響下可能遭遇更多非自願性的推遲就醫。另外同樣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群體可能被認為與COVID-19相關的死亡風險更大(例如年齡較大、健康狀況普通或較差、罹患身心障礙等群體),使得醫療服務提供者主動延後或取消較不緊急的醫療服務。
廖偉翔提醒:「隨著三級警戒的時間拉長,延後就醫的益處(避免染疫)與風險(病況拖延),就成為需要審慎權衡的重點。」畢竟無論慢性或急性病況,是服務使用者主動推遲就醫,或非自願性地被取消或延遲醫療照護,都可能導致較差的健康後果。
值得注意的是,病人非自願延遲或取消醫療服務,還可能是因為平常看診醫院被要求轉成新冠肺炎專責醫院的狀況。
衛福部台東醫院(簡稱部東醫院)精神科主任顏銘漢便具名砰擊,部東醫院被主管機關突然要求在三天之內全院門診、急診與住院完全「清空」,轉為台東防疫專責醫院,卻沒有考慮到部東長期以來承接地方衛生主管機關公部門業務6至7成以上(藥酒癮、替代療法、家暴處遇等),精神科急診緊急醫療後送比更佔全縣6至7成。即使門診人次不算非常多,病患平均年齡高達60餘歲(已包含兒青病患),更是許多弱勢族群的交通能力唯一可負擔的就醫選擇。
事實上,即使認為既有精神病房的配置並不適合處理新冠肺炎病患,部東並未拒絕轉為專責病院,甚至也提出分階段、分梯次逐部清空的計畫,以確保現有病患的權益,卻被主管機關直接無視。其他醫院(例如部立花蓮玉里醫院)則必須倉促接手這麼多病人,醫療護理人員的壓力與所能提供的照護品質,也令人擔憂。
在防疫優先的大纛下,許多病患的權益只能被暫且犧牲。顏醫師的喟嘆改變不了部東病患的命運,但還是值得我們傾聽:
「這世界上不是只有covid-19一種病
比它致命的嚴重的還有很多
真的有很多病患
是窮到快沒飯吃
沒有辦法考慮是否生病的那種。……
如何在防疫過程中,減少對基本生存與其餘醫療之損傷,還是必要的。」
PTT上就有鄉民(hotblizzard)整理近年來五月份的死亡數據,發現從2018年14328、2019年14655、2020年降至13272,今年五月卻一躍而升為15108,較去年同月數字增加近14%,中間的差距絕非新冠肺炎死亡數可以解釋。日前台北市也出現一名六十歲男子,發燒咳嗽數日,卻在終於決定騎車到院求診的最後一里路上猝死,徒留PCR檢驗陰性的結果。這些多出來的亡魂,有多少是因為自願或非自願延誤就醫所致?這個問題大概永遠無法有答案,從而無法計入我們將醫療資源極力投入疫情控制的背後,所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