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紀實
華南里光彩街75號,這棟建築的雍容氣度,彷若一間建築學的圖書館。
陳建都先生是第三代的圖書館館長,他說他在呱呱墜地那一刻,就是由接生婆接生於這座房屋,彷彿命運早就揭示了要守護這棟建築的使命。
陳建都先生亦是盡責的一位導覽,他認為每個人的生命故事在這棟老屋各自演繹各自的精彩,但是時光的長河掏盡人與風采,卻帶為建築刻劃上更多美麗的印記。他向我們一一導覽,從庭院造景的小橋流水、磨石子製作的蓮花造景,以及兩段式重力滑軌的窗戶。大門的玻璃是古老的手工玻璃,約八十年前的作品,還看得出非機器製程的不平整手感。夕陽西下時,陽光穿透彩色玻璃灑落在大廳內,折射到花磚上反射出紅色、綠色的的光芒,彷若建築師將畢生對於建築的熱情壓縮凝鍊在此一瞬。
一頁歷史
跨過門檻、走進正廳、也走進了日治時期的一頁歷史。
曾經嚮往西方文明,窗戶玻璃都是舶來品。日治時期崇尚洋化,正流行巴洛克式風格,許多建築都帶入這類風格,這棟房子的客廳鋪滿雕花地磚,天花板則有水泥浮雕,門上也有精心設計的彩色玻璃,充滿巴洛克式的浪漫感。而入口大廳之前是客廳,每逢團圓時,家族成員都在客廳拍攝家族照。
每一個木雕、工法背後都潛藏著豐富的家族資產。
建築物內的木雕大概分為山水、花草、動物、人物,人物大多是宮廟,雕工細緻;而通往內部的走廊上有一座非常壯觀的扁柏樹瘤完整剖面做成的屏風,可以見得這端嚴大廳的全家幅,有著不俗的社經地位。而庭院一旁被封住的井,再次驗證這點。
從精雕細琢中看見了家世背景,也看見了從日治時期所沉澱下來的建築巧思。
一般家戶的地板是整片的洗石子,但這棟房子的洗石子地板是在洗之前先壓出六角形狀,仿造成磁磚,相當特別。天花板的角落有設計通風口,既可以讓客廳通風涼爽,又能夠讓天花板上面保持乾燥,亦是極具巧思。而窗戶玻璃花紋也和一般見到的傳統玻璃花色不同,有鑽石紋及碎花紋。
古宅-故事
歲月的步履掏盡人來常往,卻在人所居所的軀殼上留下人所在最真實的記載。
陳建都先生還是一位收藏家,收藏老屋亦如收藏光陰的故事。這棟房子保養的不錯,之前每三年都會重新整理一次,外牆重新上漆,以前的油漆是政府發放,大多是紅色、白色、鵝黃色、青色、黑色,民眾大多會挑青色,經過風吹日曬之後,偏綠的青色就會轉成現在看到的藍綠色,更加典雅別緻。
此外,從前連棟木屋,房間非常多。陳建都先生說大家都用榻榻米幾疊去分辨是哪一間房間,例如:最後面那間我們會說八疊的那一間,而說我要去六疊,就意味著要去阿公的房間。
快速的地消費文化下我們逝去了什麼?
看見以前的窗戶是有重力滑軌,中間有卡榫可以半開再往上全開,兩段式開法。嘉木居的理事長-俊朋有感而發,認為現代建物都講究快速便利,反而失去了匠師的技巧與美感。
俊朋:「老屋是當時有資源的人或有技術的匠師,把當時能做到最好的技術呈現出來,以前的人留下來這麼精彩的東西,如果就讓它消失了很可惜。以我來說我想學這個技術,如果消失了就沒有樣本可以看了,留著至少有一個研究的方向,知道那個年代為什麼要這麼做,它的用意、用途跟工法。比如說這個窗戶在那個時代這麼做是因為什麼原因。」
結語
在光彩街75號駐足片刻,彷彿有穿梭到過去的感受。
時光的顏色是茶墨色中凝練出的綠,而赭紅的餘暉是曾經在這生活的人們精心的妝點。瞇著眼睛看窗花下的世界,每一道細微的光的被反射到奇異的方向,每一次夕陽餘暉都聚攏著渙散的星芒,而陽光透過木雕窗櫺投了進來,為那一塵不染的紅綠花磚地板,鋪上了一層均勻細緻的光臘。
恍惚之間,似乎看見了陳建都先生對於建築的愛好,隨著影子的倒映,被拉得好長、好長... 好長
顏鈺杰 落筆於梅雨季的六月二號於神農學院
FB南島電影迷
IG南島電影迷